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王夫之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在对他的评价中,常常涉及到他的家世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王夫之“出身于一个在野的地主家庭”,“他的一生,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更多的同志则认为,王夫之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家庭”。后一种看法已经成了定论。为了正确评价王夫之的思想,有必要弄清他的家世情况。(一)王夫之家世的基本特点王夫之既不是出身于在野的地主家庭,又不是出身于中小地主。他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在1644年甲申之变以前,他家大致相当于乡村富农的经济地位;在甲申之变以后,他的家庭则下降于乡村贫苦者之列。要了解他的家庭的经济地位,首先须了解他的  相似文献   

2.
柳诒徵(1880--1956年)宇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出身在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封建传统教育,早年曾经走过帖括制艺的道路。清末外患日逼的民族危机,促使他走上社会,面对现实。他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长期在高等学校和图书馆从事史学研究,撰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著作,在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风传略     
胡风,本名张光人,笔名除胡风外,还有谷非、高荒、张果等。1902年生,湖北省蕲春县人。他的父亲最初靠做豆腐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是出身雇农的孤女,做过童养媳;笔名胡风的“胡”字,就取自他母亲的姓。胡风幼年家贫,从小便开始做放牛、拾柴草一类的劳动,使他带上了浓郁的“泥土气味”。胡风的父兄,常受豪绅的欺侮,很希望胡风能识识字,记记账,振兴家声。他从十一岁开始  相似文献   

4.
关於李白的出身和他的世系、籍贯一样都是因为村科缺乏和其中的前后矛盾,所以研究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研究阶级出身并不是研究李白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不是诗人的阶级出身决定他的创作,而是社会现实,人民的意志和他自己的世界观、生活实践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决定他作品的倾向性。但是,为了弄清问题的究竟,谋求一个比较合乎事实的论断,特训是为了克服对待这个问题的主观主义的错误,也就有把它提出来进行商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前半生以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理想为己任。然而,1897年至1904年七年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对出身于一个传统手工业者家庭的马寅初“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极为重要。在这里,他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观念,即发展现代工业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树立与洋竞胜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是革命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关于他一生的革命活动,史学家对它存在着不同的评价。这里仅就他在杨韦事变后远征出走以及分裂、投降等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有些人不具体分析石达开之所以出走的真实原因和他远征的目的,一味从石达开出身地主阶级分裂革命的抽象概念出发,说他是“对革命的背叛,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甚至说是“革命的叛徒”。他们的理由仅根据想当然,认为石达开因为“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企图独树一帜,另建帝业”。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意见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7.
<正> 方腊的出身问题,在六十年代以前史学界并无争议。一般都根据《独醒杂志》、《青溪寇轨》附《容斋逸史》等记载,认为他是个“家有漆园之饶”的“中产”地主。一个出身中小地主的人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历史上并不是罕见  相似文献   

8.
张作霖趣闻     
张作霖是现代史上有名的军阀。他出身“红胡子”(土匪),由清军管带起家,成为“东北王”,1927年攻进关内,任安国军大元帅,组织北洋政府。后因不甘受日本人的指使,于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由于他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因而关于他和日本人交往的趣闻很多。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27日,卢拉当选为巴西总统。卢拉是工人出身,只读过5年小学。在21世纪,能以如此卑微的身份坐上总统宝座,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在他当选的那天,世界各大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报道和渲染。  相似文献   

10.
淳于髡在《史记》中一人两传,且两传中身份差异很大,太史公对他身份跨越的思想理路未作梳理,形成理解上的断层.从淳于髡的出身和经历中寻绎他身份变迁的脉络时发现,他与黄老思想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他接受了黄老思想,而是他自身思想与黄老的耦合.他的出身、职业决定了他务实、擅于察言观色的特点,这使他成为稷下学者中较早将老子道术运用于实践的人,《管子·心术》(上)中“经”的部分就是他心血的结晶.他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应用,为稷下“黄老”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出身低微,后又入寺,成了一个游方僧人。元末动荡不安的时势,为他成就一番事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他终于成了明帝国的创业之君。如此的出身,如此的经历,使得朱元璋不同于一般的生长于深宫内院的守成之王,而是一位独具个性、思想的英明之主。尽管他在即位以后也曾经满露杀机,屠戮功臣;却也曾立法垂宪,构筑大明封建大厦;而且厚养民生,与民休息。尽管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所有作为、都是由他的出身、思想及意识所支配。因此,本文拟对朱…  相似文献   

12.
鲍超与霆军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对有关清方人员和事件的研究还是薄弱环节。本文对湘军的重要将领鲍超和他率领的霆军试作初步探讨,不揣浅陋,奉请同志们指正。一鲍超其人湘军的高级将领有两大特点:一、大多数是湖南人;二、大多数是书生出身。湘军创始人、主帅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湘军的三位统帅:江忠源是举人,湖南新宁人;胡林翼是进士,湖南益阳人;左宗棠是举人,湖南湘阴人。湘军的四个最高层领导人不仅都是湖南人,而且都是书生出身。在十三名统领中,罗泽南、曾国荃等八人是书生出身,鲍超、塔齐布、多隆阿等五人是行伍出身;罗泽南等十人是湖南人,只有三人不是湖南人:鲍超是四川人,塔齐布出身于满族镶黄旗,多隆阿出身于满族正白旗。在湘军主  相似文献   

13.
洪深,字浅哉,江苏常州人,生于1894年,1955年逝世。他出身于望族名门,1916年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学习,成为著名戏剧家贝克教授的学生。1922年回国后,他就一生从事戏剧和电影事业,在中国戏剧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习惯地尊称他为洪老夫  相似文献   

14.
孙冶方传略     
在科学的入口处,好比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里意志必须坚定,在这里不能让恐惧来做顾问’。①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座右铭。他坎坷不平的治学生涯,独到精深的经济观点,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他努力实践并还在继续实践着这句座右铭的业迹。生平记事孙冶方,原名薛萼果,一九三七年后党内用名宋亮。一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玉祁镇的一个小职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幼年时,家境不太好,虽然有圩田三十多亩出租,  相似文献   

15.
由湖北省社联和湖北省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召开的湖北省纪念王船山逝世2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25日至9月28日在武昌举行。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及天津、广州、合肥等地来宾共57人出席了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40篇。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粉碎“四人帮”后,王船山研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对王船山的研究,过去大都只重视他的哲学、政治、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近年来则扩大到经济、教育、美学等诸领域。王船山的《周易内传》、《庄子通》、《莲峰志》等著作,  相似文献   

16.
论王和顺     
在辛亥革命的灿烂群星中,王和顺经历独特而闪耀着异彩,他既不同于那些负笈出洋、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知识分子,也不是飘洋过海、寄人篱下、渴望祖国强大的华侨赤子。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会党首领,反抗清朝失败流亡海外,追随孙中山革命,成为指挥一方武装起义的将领。王和顺,广西宣化县二圹那造村人(今南宁市东北郊),壮族。他出身贫苦,世代务农,1872年出生,1934年病故。他青壮年时期参加过旧式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7.
半生混迹于中国政界和财界,向以聚敛有术,贪财误国闻名的孔祥熙。是近代史上为人熟知的一个反面人物。但对于他的出身,长期以来史界说法模棱、谬说流传。笔者身居孔的老家山西省太谷县。近几年曾对孔的出身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感到这个问题应该澄清一下,并由此发现史学界在评价反面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史界诸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18.
学习了焦裕禄同志生前事迹,我感到震动很大,夜晚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了很多很多,感到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焦裕禄同志是穷苦农民出身,我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他  相似文献   

19.
陈元光是漳州的创建者,对开发闽南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这是众所公认的。但近来围绕着他的籍贯出身等问题,却发生了一场争论,从争论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陈元光的身世生平与其籍贯出身,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特殊联系,而且还由此牵涉到对他的评价问题。 陈元光情况的特殊在于,如果他真是“岭南土著”出身,当过“岭南首领”,并确有“设客,令一袍袴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客”其事。不管怎么说,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将是一个令人战栗的、残暴和杀人不眨眼的凶神恶煞;反之,如果他幼习经史兵书,“年十三,举乡荐第一”,随父率兵由中原南来,父卒代为将,威惠并施,平定“啸乱”,抚循既熟,奏置漳州,并任刺史。那便又是另一种形象,是一位有谋略有远见,为千百年来闽南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下基础,从而受到后世景仰的贤才。因此,其籍贯出身将是一个对他一生功业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的关键问题。以下就这些方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姚鼐是清朝人。他出身名门,从小喜爱读书。7岁的时候,他就能背出200多首唐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