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努力提升人民消费力。消费力发展程度的高低是马克思洞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劳动正义的重要视角,马克思关于消费的内涵本质及其作用、劳动人民消费力发展状态等论述构成了其消费力思想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提升人民消费力的理论依据;实现“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引,则是提升人民消费力的现实依据。尽管当前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人民消费力的提升,但是提升人民消费力还面临重视生产而轻视消费、消费力呈分化趋势、消费力释放不充分等现实问题。要提升人民消费力,在实现路径上应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合理发展;优化消费资料供给,满足劳动人民多元消费需求;完善社会分配关系,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激活潜在消费力。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旨在提高生产能力的经济建设,在生产力与消费力这对矛盾中,消费力不足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居民消费力与生产力不匹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把解放和发展消费力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战略定位,并以此提高中国发展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应成为新时期中国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主体艺术消费力的实现形式构成包括:欣赏选择感受力、审美记忆联想力、审美情感体验力、欣赏想象重构力、审美理解领悟力和鉴赏品味评价力。把对艺术生产力的分析深入到艺术消费领域,可揭示艺术消费力的内在结构和六种实现形式的作用和意义,有益于深入研究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揭示艺术消费主体的素质能力结构,提高艺术消费的层次和品位。  相似文献   

4.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一种形式,生产力本身的革命则是解放生产力的直接形式。邓小平同志说:“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①生产力革命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会生产力不仅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反映生产的社会性质。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不反映社会性质的生产力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力共同发展时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理清消费所具有的内涵。马克思消费原理是人们审视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的基本逻辑。在历史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形成经过了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在理论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和合理的消费观;在现实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活动的不合理性,并对未来社会消费作出科学预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消费基本原理,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消费社会资本平台的当代传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勇 《北方论丛》2009,(1):58-61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只表现在观念层面,还体现在基础层面.在这一层面,媒介文化生产可以直接转化为资本和现实生产力.具体来说,媒介不仅身体力行作为资本操演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鼓动社会各领域文化纷纷向资本与消费文化靠拢,并把这种靠拢塑型为普遍的价值趋向.这种普遍性价值趋同效应可以结合传播学的"内爆"理论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消费文化由此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生产偏好”的失衡大为改观.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从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麦当劳化扩展为社会世界的麦当劳化;二、通过新的消费形式对大众实施控制和规训,使他们从生产力转变为消费力;三、人们更多地生活在物的体系的“牢笼”中,社会世界受到压抑并被边缘化.由此,这些所谓的“丰裕社会”在享受物的富裕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贫乏.  相似文献   

8.
消费力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力是指消费主体为了满足现期或预期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能力,它是个人和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获取消费资料与服务,并通过一定方式予以消费的一种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逐步凸现了消费力对形成和选择需求市场的重大影响,因此,消费力的研究对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一、消费力分析的前提消费力是相对于消费主体而言的一种社会性的消费行为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需双方没有市场选择机制,个人收入水平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最低开支,因此,消费力不被研究…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确定这一核心范畴并阐明其基础性解释意义,对于克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化理解、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国以来,我们长期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只讲生产关系反作用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导致离开当代中国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来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三十余年生产力发展缓慢.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  相似文献   

11.
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以表征时代精神的方式来面对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把握,并不是再现资本主义时代的诸种社会表象,而是表征了"资本关系统治全部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并使自身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塑造和引导了无产阶级争取从资本关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生活的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新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方式,这种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伦理诉求这三重理论内涵均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职工教育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的的县级地方政府,应从振兴地方经济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解决县以下单位事实上存在着的生产经营与职工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把职工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道,努力探索经济建设和职工教育一体化的新路子。 (一) 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地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而地方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是地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经济发展和职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离开地方经济发展去谈职工教育,是空谈;离开发展职工教育事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既不能笼而统之地将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视为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也不能孤立地看待生产力,视之为可以脱离生产关系而绝对独立的东西,把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归结为生产力内部自行增殖的结果。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历史中,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而是多方面意志集合而成的一股极为强大的合力,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党中央将分配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并成立了相应机构,争取全国人民意见。分配,是把社会产品分归社会或国家,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产品的生产,便没有产品的分配。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和核心观点。对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理解的成熟程度,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成熟程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应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描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致轮廓,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形态》中并未得到确切的规定和准确的表达,而中心范畴的清晰、核心观点的明确是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基本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只是初步形成,而未基本形成。《形态》并未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对马克思的另一著作《哲学的贫困》内容的分析并把它和《形态》作一番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出:《哲学的贫困》并不是《形态》的简单重复,它和  相似文献   

16.
消费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新经济学科。 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个人消费方面,在内容上,既包含有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消费关系;也包含有合理组织社会消费力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个人消费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  相似文献   

17.
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重要转变,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再生产入手,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从根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颠倒性的内在根源。但他既不是从外在的人性尺度来痛斥这种物化现实,也没有停留在交换关系物化的层面上,而是将其推进到生产关系的高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出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颠倒和物化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之上的批判历史观,单纯地立足于交往关系或主体间性来解释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十月革命前十年,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就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921年,列宁又一次提出“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毛泽东也在1945年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并不是对列宁、毛泽东生产力标准观点的直接搬用,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总结,升华丽形成的。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固然是对列宁、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但更是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方法论的启迪 首先,邓小平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思想的基础-土,根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的现实状况,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20.
提高生态消费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三大消费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存在不少问题,要从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态消费力,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产业,优化消费环境,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