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冯梦龙“三言”中的人欲观与理学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理学“理欲之辨”和“三言”文本的双重解读,论证了“三言”中表现出的人欲观是辩证的人欲观,和王夫之等人的人欲观有前后辉映之处。  相似文献   

2.
戴震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理欲观,与程朱相比,他既看到理和欲的统一性,又看到理和欲的矛盾性,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理欲观和人性择善论的思想。这不仅在新安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近代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郭店楚简问世之前,钱穆已经发现先秦与后儒性情观的不同,构造了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性情观。然而,碍于思想体系的融合性,他从历史维度造就的这种性情观往往得不到学界的重视。从哲学视域切入,我们发现,钱穆的性情观呈现为“性中含欲、情”的静态内涵和“由性生欲,由欲转情”的动态关系。在人生界中,性与情其实处于同一个层次。这就消解了其形上、形下的区分,其实是将“性—情”的对立转换成了“情—欲”的对立。在钱穆看来,只有与物相接,才能产生好恶,进而由性生欲,由欲转情,产生道德。性、情被拉入人生界之中,蒙上了一层经验实然的“面纱”,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超越与现实的间隙。然而,钱穆将性看作出于自然成为性能,将情看作情实和情感,实际上混淆了性、情的自然性和道德性。因此,性善和道德的绝对性就成了问题。自然与道德的张力,同时也呈现出钱穆性情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戴震的理欲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反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欲观——理欲统一观。 戴震认为,理是人们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必然之则。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要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  相似文献   

5.
王振辉 《船山学刊》2024,(2):92-104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继承了朱子的“理—欲”二分结构,同样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既遮蔽了朱、王理欲观的差异,又忽视了王阳明理欲观的前后演变以及朱子学在其中的刺激作用。朱子理欲观的宗旨是“明天理,灭人欲”,强调明天理对灭人欲的优先性。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理欲观有支离之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然而阳明早期的理论面临一个困境:缺乏道德判断的环节。在朱子学的刺激下,王阳明逐渐酝酿其致良知说以求突破困境。致良知说提出后,阳明确立了新的理欲观:依良知之天理而去人欲、存天理,即“致良知,去人欲”。这一理论某种程度受到了朱子学“独知”说的影响,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总而言之,从朱子的“明天理,灭人欲”到阳明早期的“去人欲,存天理”再到晚期的“致良知,去人欲”,经历了类似于“正—反—合”的逻辑历程。  相似文献   

6.
二程认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政府自身利益以及急功近利的现象,而且一些推行新法官员的道德素质低下,假公济私,由此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程探讨理欲关系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他们希望能够从理论上纠正改革中的这些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理欲观也是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7.
肖玉峰 《天府新论》2005,(1):29-31,137
道家"欲望"观有两个极端老子的节欲和杨朱的餍欲,然而其主流却是"适欲"."适欲"的标准是满足正常欲望和基本需求,其目的是为了养生.道家对非"适欲"的两种表现--过与不及均持否定态度,但对前者进行严厉批评,而对后者则因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由于"知足"有"适欲"作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在贫困状态下保持良好心态,还能让人免除灾祸、远离耻辱,所以它成为道家隐士的一个显著外部特征.  相似文献   

8.
理欲关系作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问题倍受历代学者关注.朱熹在继承宋儒理欲之辨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明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该观点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伦理思想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影响深远.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探讨的文章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将"欲"区分为物质之欲和精神之欲,同时探讨了"欲"与"礼"乐"的转化及其审美意义.然而"欲"的审美品格长期以来被美学家严重忽视.应当重视"欲"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并深思其在现时代的转化及其历史的、文化的生成之途.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把“欲”作为《红楼梦》故事的发源和根本,人物、生活都从“欲”而起。《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找到了自己悲剧的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吴修林 《云梦学刊》2004,25(1):79-81
中国传统乐曲是千百年来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钢琴则是西方音乐世界的乐器之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凸现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既有能代表中国钢琴音乐早期萌芽的曲目,也有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在学界影响颇巨。此书与钱穆的《朱子新学案》内容迥异,但两书所呈现的儒学观却一脉相承。余著对钱著的修正,是余英时对钱穆所秉持的儒学观的进一步证实。在这个一脉相承的儒学观中,余英时在史实的层次上是推陈出新,在信仰的层次上则是守先待后。  相似文献   

13.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赖换初 《云梦学刊》2004,25(2):96-98
孔孟的“乐教”观,就是把教育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它是对知之、好之、乐之三者关系的辩证思考和把握,是建立在把握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掌握了教学的规律等基础之上的,它既是一种辩证的教育观,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吴凌霄  李登叶 《云梦学刊》2012,33(1):149-153
高校学报出版周期较长,是多年来一直影响学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报出版周期的长短不仅关系到作者的科研成果能否及时发表,而且关系到这些成果的时效性及能否尽快转化成生产力,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问题。学报的出版包括许多环节,其中直接与编辑或者编辑部相关的环节有收稿、编辑初审、专家审阅等,这也是缩短学报出版周期的几个重要环节。为此,要做好稿件初审工作,加强专家二审工作,做足专家审稿意见的反馈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颖 《云梦学刊》2013,(6):88-94
诗话是诗歌史的生动记录,《沧浪诗话》作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话著作,是以宋代诗学为背景与依托的,对宋诗的评点是其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沧浪诗话》的宋诗评语入手,通过疏证严羽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著名论断,以及对宋代诗坛上的重要流派江西、四灵、江湖诗派的点评,从而对严羽诗学理论中的宋诗观进行更为深微、立体的剖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17.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九章 《学术探索》2011,(1):137-140
李渔小说以其“无声戏”理论为指导,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在清初小说作家中独领风骚。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气象”说和“兴趣”说在严羽的诗论中既是诗评概念 ,又是诗法概念。作为诗评概念 ,体现着严羽对汉魏盛唐诗的独特理解 ;作为诗法概念 ,体现着严羽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严羽从盛唐诗人审美感情的发动与表现中领受到了无穷的感染力 ,名之曰“兴趣”,把作为盛唐诗人审美感情之底蕴的进取情怀误解作胸怀境界的开拓 ,名之曰“气象”。将二者立为“诗之法”,体现了严羽审美文化取向中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双方在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同时,政治互信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印共同崛起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增进共识,化解分歧,成为未来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潘丹芬 《云梦学刊》2007,28(2):107-109
清初戏曲导演李渔和当代电影导演冯小刚,两人既是剧作家,又是导演。观众决定论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宗旨,并且他们都以喜剧为创作体裁,在创作技巧上兼具新奇性与市民性,此外,两人创作模式也相似:编导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