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从原型理论看一词多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一词多义表现出原型性结构、家族相似性、范畴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在多义词语义范畴中,原型常见于分裂,产生次原型。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界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产生了三种阐释理论:范畴观、框架语义观和概念合成观。以动词“go”为例,运用三种阐释理论,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一步说明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义理论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因而无法很好地解释一词多义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一词多义是一个词语具有多种互相联系的意义之间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但是否已经尽善尽美了?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Marina Rakova的概念结构非多义性的观点可以算作是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一种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功能视角研究了SVO结构的演变,多义现象及其原因,并给出了多义现象的特征及其翻译方法,对语言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一个既反映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质,又反映民族语言特点的范畴。传统的语言理论未能掌握其实质,也未能正确解释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重新审视这一语言现象:其一,分析了多义现象的产生机制,指出多义现象是人类以特定认知手段为工具,对单个语言形式的核心意义进行扩展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其二,解释了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现象,揭示出多义现象的生成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阐述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列举原型范畴理论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应用,对我们学习一词多义提供一定的启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 (如隐喻、换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外英语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语言理论无力解释的多义现象。本文回顾了迄今为止从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所作的考察和研究,分别从研究对象(词类及词项)、衍变方式、词义拓展机制、研究手法等方面梳理出已有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一词多义的发生和衍变机制,并试图发现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但是其多义性的形成是遵循我们的认知规律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根源于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主要由我们对它们本身的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焦点和隐喻思维形成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分别形成不同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之间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在整合空间的加工而形成了短语动词的多义性。为了探讨多义性形成的机制,文章以"go up"为例,对其多义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歧义和多义的区别性特征及其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吕叔湘的静态、动态观为理论根据,区分歧义和多义,认为歧义与多义的主级区别性特征是动态和静态 的对立,次级区别性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实现和可能的对立、交现性和共显性的对立,语境对歧义具有强制 约,对多义为零制约。并辩证地看待多义和歧义,认为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13.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经济性。因此,一直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传统的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将使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4.
英语多义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词汇教学中的难题,枯燥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多义词的兴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隐喻可以导致许多新的意义的产生,掌握它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都非常有帮助。以隐喻为基础,探讨其在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以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15.
对英语进行体的多义性产生的原因存在许多解释,如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把进行体解释为具有"静态化"功能、"消界性"功能和"延展性"功能等。进行体的多义性是说话者顺应不同的语言交际情境需要的结果。语境的变化使得进行体在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策略性。只有在语境中我们才能完成对进行体的分析和解释。进行体使用的语境性内射了进行体在语言结构上的背景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使用者对交际语境的主动顺应。进行体的某些相对固化使用进一步反映了语言使用的顺应规律。  相似文献   

16.
"动态"的多义性——城市动态景观的后现代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在视觉艺术、建筑以及景观三个领域的含义衍生,使城市动态景观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扩展,由单一的思维转换到多元的思维,从多极角度来认识动态景观的现实意义。以后现代为语境来理解动态景观含义的多叉性对于景观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就是把原文忠实地介绍给译文的读者。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的普遍现象。词的理性意义的多少,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来确定的。解决汉译彝中一词多义的误译现象,有助于提高汉译彝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