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斯密"经济人"假设的条件形成"经济人"假设的边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人"假设条件的变化,"经济人"假设边界也发生变化,这对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恰当把握"经济人"假设的边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经济人":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炳炎  江皓 《学术研究》2005,4(12):21-27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它认为经济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本文首先对传统"经济人"假设作了剖析,回顾它的内涵演进历程,阐述了它面临过的多种西方经济理论对它的挑战和反思.最后,文章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提出"科学经济人"的新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上讲,"经济人"假设是一种抽象规定.然而,从"经济人"假设被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对"经济人"假设的辩护和对其局限性批判的争议.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本文试从"经济人"假设争议的角度,辩证地探讨"经济人"假设对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经济人假设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到新古典经济人再到新经济人漫长的发展历程。同时,经济人假设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经济人假设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方法论价值。本文探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论争及其演变,并从方法论角度探讨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经济学假设与经济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古代"自利人"描述和西方"经济人"假设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祥财 《社会科学》2006,1(7):86-92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自利人"的描述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但这并没有导致市场经济的自发扩展."自利人"假设和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可以、也曾经结合过.较之于西方的"经济人"假设,先秦时期的"自利人"描述在理论内涵上是有缺陷的;承认人都具有求利的本性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其他现代意识和社会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公共选择学派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由于政府官员的"经济人"特征,使得政府做出的决策更有利于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的利益,而不是社会公众的利益.对此,应采取宪政改革、在政府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对策加以纠正.不过,"政府失灵"理论是以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特定的政治行政体制及过程为背景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这一点是正确评价和借鉴其理论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科学经济人"新概念的逻辑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它认为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人假设"的演进路径,并深入分析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西蒙有限理性说、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说、行为科学心理实验、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最后,文章提出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提出"科学经济人"的新概念,即要做到"经济人"与"利他人"的统一、"经济人"与"非理性人"的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从而给出了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理论的规范与实证两种范式之分对"经济人"内涵的嬗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概念既有着深厚的经验基础,又受到传统道德行为的约束.实证经济学把"经济人"概念与道德伦理完全割裂开来,个体被抽象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规范经济学强调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在人性假设中的重要性.只有把实证与规范两种范式结合起来,"经济人"概念才既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又能准确地描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中的个人.  相似文献   

9.
战湘文 《理论界》2008,(5):111-112
人性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以其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在本身的发展中引中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如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政治学中的人权学说;还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等。其中,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础,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人们又重新回到了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之中,而且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也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讨论社会保障问题。“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基础与它的一些内容是否适用于社会保障呢?本文试图从“经济人”假设角度来具体分析社会保障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戴舟 《河北学刊》2002,22(6):5-13
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新时期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及辩证统一关系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体系、是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等六个方面下工夫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清楚 ;要牢牢把握“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代表”与党的先进性、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干部素质、党的建设的关系 ,真正使人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这是从事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法的描述,国家干预法说的定义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给经济法下一个“通用”的定义,以至于其能适用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法,它应该是指,国家在自然经济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价值考虑,在经济各部门、各主体间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重新分配其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此,笔者提出“重新配置说”。本说不以调整对象为定义的基础,强调经济法与民法之间的互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跨文类写作"现象内涵理解上的分歧,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文类"陪衬"观、文备众体观、复数归类观。本文通过文类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互动关系的演绎,提出跨文类写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策略,是后现代主义所选取的文学理论主张之一,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文学创作上的理想反映。  相似文献   

14.
曾庆伟 《晋阳学刊》2008,2(3):71-74
布罗代尔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含义一无所知。他用“资本主义”一词来确指不同于“物质生活”和“市场经济”并在它们之上的领域。他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的三层分立解释模式。但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其恢弘的论述。他从社会形态演进和内部要素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路径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解构之路,形成了其独特的“资本主义”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诗歌到词曲、杂剧和小说,从先秦到当代,"玉人"一语几乎占尽了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玉人"内涵的流变有着复杂的形态和原因,至今仍模糊不清.在"玉人"的流播历程中,它由善识玉石并能琢磨成器的工匠之意,演变为兼容性美称,性别指向需依具体语境来界定.<西厢记>巧妙地利用了"玉人"的隐语色彩,因之预设了"闹简"等喜剧化情节.至于杨绛的小说<"玉人">,则是对传统文体与文化内涵的吸收与变革,再度提升了"玉人"的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6.
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性 ;新时期我们党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认为 ,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学”教材和学科没有核心概念 ,不利于该学科发展与建设 ,主张把“贸易利益”作为“国际贸易学”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 ,并依据大量理论文献和当代国际贸易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国际贸易的要求与趋势 ,论证了这一见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3+1”教学模式给高校带来的思考及启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型、宽口径的"零适应期"人才."3+1"教学模式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它注重高校人才实践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该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前3年完成本科的基本学习任务,大学第四年进行创新实践锻炼.文章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3+1"教学改革为例,展开讨论,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反对“新官僚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主义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顽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与计划经济时期以"做官当老爷"为主要特征的官僚主义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官僚主义"因其极端个人主义的内在本质而对党和政府的肌体危害更大.因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新官僚主义".从根本上医治"官僚主义"顽疾,一是要严把干部"入口"关;二是要坚定地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三是要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