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教士深入内地传教,使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教民。以往的研究中,将教民入教动机简单的认定为"吃教"、"恃教"、"倚教",并未能完全解释晚清教民入教的动机。通过对湖北教民的深入考察,在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教民入教动机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少数教民依恃洋教仗势为恶,为非作歹,激起教案,严重损害了教民的整体形象。然而,就多数教民而言,其来源或为精神失据,需要寻找精神安慰,或生活无着,为贫病饥寒所迫的社会弱势团体;其入教动机或是虔诚的信教者,或是“吃教”、“恃教”者。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与少数痞匪教民恃教欺人,教士和官府对此加以袒护有一定关系。但在义和团运动中,多数教民是爱国的、善良的,他们被误杀是值得同情的。义和团“打杀”教民,有失于盲目仇杀,与小生产者的狭隘性有关,不过主要因素为封建顽固势力排外仇教政策的带头“示范”作用与受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功利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在哲学基础、道德评价标准、人民利益原则、功利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前者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后者把动机与效果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效果是评判行为好坏的唯一根据;前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后者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个人利益是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前者强调功利与正义的统一,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功利的保障,正义是终极目标,后者认为功利与正义截然对立,功利是终极目标,正义只是功利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4.
旅游虚拟社区:概念、内涵与互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脑网络沟通技术的发展,以旅游论坛为典型形式的旅游虚拟社区不断涌现,并对旅游者决策行为及旅游目的地营销等方面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旅游虚拟社区是以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为主体,以电脑为媒介,通过在线方式构建的一种虚拟社会网络,它具有一般虚拟社区的本质特征.成员参与虚拟社区可以获得功利收益、社会收益、心理收益以及享乐收益四个方面的收益,而工具性动机、效应动机、品质保证动机、社会地位动机和期望动机五种贡献动机则是驱动成员对社区积极支持和作出贡献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入党动机经历了一元、二元、多元的复杂演变。尽管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主流是端正的,但我们必须高度正视信仰型动机下降和功利型动机抬头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过程中时代变迁是主要因素,党的形象是关键因素,个人三观是核心因素。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历程与原因启示我们,高校应当坚持"三点认识"以坚决捍卫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恒守"三因理念"以始终确保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贯通"三个课堂"以推进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体系化,探索"三关测评"以逐步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评价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我党执政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备生力军,近年来,高校出现"入党热",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特征,甚至演化成功利投机、盲目从众、爱慕虚荣等不良倾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方面分析其成因。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真正实现思想上入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分析公民参与的涵义开始,分别以本性说、理性选择说、功利选择说、参与制民主说以及马克思 主义的公民参与观等几个角度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动机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现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清晰的图景,带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信仰基督教的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为教民。各地教民群体的特征有所不同,江南地区的教民以有声望的士绅为主,成为“文化基督徒”。在湖北,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士绅入教.湖北的教民以平民为主。基督教信徒多为农民、渔民、小商贩等位于社会底层的百姓。这个信仰群体的社会地位与其文化素养决定了湖北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现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清晰的图景,带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挑唆等原因引发的涉及宗教问题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文章试用宗教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剖析来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挑唆等原因引发的涉及宗教问题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文章试用宗教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剖析来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青海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 ,简要地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在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藏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以歌舞为载体表达本民族对神的敬畏和民族信仰。因此,对藏族宗教舞蹈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藏族宗教舞蹈的艺术性和宗教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舞蹈的精髓,从而进一步保护和发扬西藏民族文化,更好地引导藏族宗教舞蹈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惟一把"爱"与"义"的人道精神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思想家。尊天立教、兼爱世人是墨子学说的灵魂。墨子理解意识中那个具有正义属性并平等地兼爱世人的神明,被设定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社会正义原则和人与人平等互爱的原则成为墨氏宗教的基本信条。墨氏试图以此引导人类在纷争中寻求和解。在中国文化圈内,墨子的宗教理念对儒学中讲尊卑、亲疏的等差之爱是一种成功的反拨,对王权至上的政治理念也构成了挑战。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墨子的宗教观可与基督教文化相沟通。  相似文献   

16.
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是两个各具独立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宗教道德对现代社会伦理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封建蒙昧性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突出特点,而劫运观是赋予义和团运动浓厚的封建蒙昧性色调的最主要的宗教信念。这一宗教信念以其富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独特义理,成为十九世纪末北方乡土民众进行民族自卫斗争的核心思想武器。透视这一思想武器的历史内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末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乡土百姓投身于民族救亡斗争的精神诉求,以及他们实践其精神诉求的悲剧性方式。  相似文献   

18.
花瑶民族的宗教观念与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占据了绝大部分内容,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观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支仅有数千人之众且不断迁徙的民族,种族繁衍自然就成为花瑶宗教观念和信仰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希伯来神话与希伯来民族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在宗教化视角的观照下,解决它,既看到了对神崇拜及罪、惩罚、拯救诸观念,也看到了人创造神话的宗教寓意,更显示了希伯来宗教的独一神教物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