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的质疑在于如何理解"是"与"应该"的关系,生态价值、生态权利的客观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问题。通过对生态中心主义理论困境的分析,能够看出其意义和价值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其谬误在于促成了理性的张狂,割裂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造成了天人对抗.生态中心主义力图重新弥合人与自然的鸿沟,以共同体思维造就天人和谐的局面.它以生态为中心,将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地球生物圈不可或缺的成员,按照整体主义的方式,平等地对待.遵循整体主义的思维,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构建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制度变革”,放弃局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制度哲学,模筑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人在一定的规律范围内利用自然,超出相应的规律,则会破坏自然,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尊重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生态中心主义整体性思想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人与自然的对立)思维模式,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的一种人与自然平等并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的崭新理念,然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还在于各种人际之间进一步强化的生存竞争和利益的分裂,因而仅仅树立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并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以生态学与生态链相互联系为学科背景与论证依据,以实现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为主要诉求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在其规约与统摄下,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拓宽道德关怀视域,即伦理关照从传统人与人之间扩至整个生态系统。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盖娅假说、深生态学分别从不同视角与层面阐述与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与道德旨趣。  相似文献   

6.
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主观唯心的实用主义,这与我国当代国家主流意识的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哲学有本质冲突;其社会学基础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及民主主义信念,均为西方本土的理论及思想;其价值取向偏重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与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大同思想有巨大冲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移植到中国后以及在新课改背景下,其适切性问题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症状,应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借鉴采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中心主义是 2 0世纪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的诘难是难以成立的。相反 ,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伴随着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变革 ,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非人类存在物。这种生态伦理观的转变为当代生态法学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骏在2014年1月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水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依,水的存在和循环是地球孕育万物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水关系"也经历了从人被动"适应水"到盲目"主宰水",再到科学"善待水"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及其启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范式的质疑、反思和批判基础上,生成的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形态,虽然其学术理论观点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不断质疑甚至苛刻质询,但其在生态世界观的诞生,整体思维观的运作,经济价值观的转向,绿色科技观的生成,生产方式观的转换,文化自然观的整合等层面的重要的学术启示价值仍不容小觑。系统深入地挖掘其启示价值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丸山真男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一书中,运用西方理论研究日本古代思想史,引发了其理论上的两难困境。他将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上,即为了反对"二战"期间狂热的日本主义"超越近代论",对抗法西斯主义。而韩东育的研究表明,丸山真男并未真正摆脱日本主义的束缚,在其思想中潜伏着另一种学理上的日本主义。然而,无论是法西斯分子的日本主义,还是丸山真男的日本主义,都根植于日本的周边文明性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人们针对困扰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危机 ,试图找出各种有效的办法和策略以摆脱困境 ,但收效甚微。对此 ,现代教育却没有作出必要的反应 ,依然固守原有的体制去应付 ,从而陷入了窘境。鉴于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持久恒定的过程 ,为了使人们能够用科学的态度、伦理之情怀和艺术的品性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教育必须尽自己的责任 ,发挥出特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 ,大力倡导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外交困境的形成有中国自身的因素,但更根本的是由于它正处于难以短期超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它在资本全球化中所处的下游位置造成的。要摆脱极有可能发生的生态崩溃的历史命运,就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在当前阶段努力学习西方经验技术,控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打破工业文明全球化的恶性运行链条,描绘自己的世界图景。对于中国而言,解决不了国内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国际的问题。但是同样,如果没有世界眼光,它也无法解决国内的事情,因为中国已经被铆进了世界整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的理论困境主要有个人优先与社会优先之争、权利与善之争、自由至上与多元价值之争等3个方面,这种困境不仅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更多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由此使得社会性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梦魇,研究自由主义的理论困境对于回应和反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人、原罪与后人类主义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人类主义是当代西方科技界流行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企图依托当代高科技突破自然人类的生理极限,追求永恒的生命与无限的智慧,本文结合西方宗教的原罪意识,从生命伦理角度探讨了后人类主义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长期历史任务.它所关涉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更是生态的问题.事实上,西部要开发,生态要先行.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作品给人的表面印象是道德的彰显和“历史”的缺席。然而,在历史视角和道德视角的双重审视下,我们发现沈从文作品中的历史意识与道德意识往往共同“在场”、相互纠缠,造成了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表现之一是叙述者立场的暧昧与游移,表现之二是两者的相互渗透,即以道德视角去质疑历史,同时又以历史视角来反观道德。沈从文小说的理想性、悲剧感、蕴藉性等审美特征也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8.
奇正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刘勰生活的时代,文坛上流行尚奇风气。尚奇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导致了文风的堕落。刘勰的奇正观是矛盾的:既守正又爱奇,既爱奇又反奇。为此他提出"执正驭奇"这一折衷主义的创作主张。不过因为奇正之间本质上的对立,执正驭奇缺乏可操作性,刘勰依然徘徊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这表现了其文艺思想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涵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他通过对民主集中制建设经验的总结 ,准确界定了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科学内涵 ;从新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出发 ,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重大意义 ;从解决当前民主集中制建设存在问题的角度 ,充实了民主集中制理论的内容 ;并从实现“三个代表”要求出发 ,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 "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