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初,大批华人涌入新加坡、马来亚等地。他们在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 带来了他们的秘密会党组织──天地会。华人秘密会党在整个19世纪的华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他们不仅扶贫助弱,保护华侨利益,而且控制华人社区的其它各种事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职业垄断。在秘密会党的操纵下,要么各会党的分支机构垄断着某种职业。要么以地缘为基础.各 地华人独霸从事某一职业的权利。于是,华人秘密会党之间经常因职业垄断与反垄断而相互敌视。 19世纪中后期,这种相互间的敌视因华人移民的增加而日益加剧,最终成为华人秘密会党械斗的 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汤锋旺 《阴山学刊》2012,(6):95-101
华人经济作为移民经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入当地社会,对于自身的长久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阿根廷华人超市在重重困境中突围,并取得不错的业绩。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得益于华人超市经济的发展策略,其特色则在于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华人超市经济在阿根廷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整合与运作可以提升华人超市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华人超市经济融入阿根廷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4.
国家软实力的形成主要是一国主动的政治行为的结果,而华侨华人软实力的形成是基于华人的文化行为自然产生的。在东亚汉文化圈内,华人社会经历了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华侨华人文化并成为文化主体的过程;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内外交流过程中,华人社会文化经历了从古代影响主流文化的早夭到近代文化优势地位的初步形成,出现软实力的萌芽,再到当代华侨华人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潘少红 《东南学术》2003,(2):103-111
泰国华人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二战以后泰国政府出于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惧,对华人的政策也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在国籍的获得、公民权利、政治参与等方面加以限制;随着泰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以及华人经济力量的增强,泰国华人逐渐获得比较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政治参与空间.  相似文献   

6.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菲华商联总会(简称商总)系菲律宾华人社会的最高组织,历来为菲律宾政府所重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社团,国内学界至今未见专文研究。故此,笔者不揣澳陋,利用本人1992-1993年在菲律宾的调查访问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试作本文,以弥补这一缺憾。一、菲华商联总会的产生商总创立于1954年,它是菲律宾华人社会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早在明代,就有成千上百的华人——主要是闽籍华人旅居菲律宾,形成华人聚落。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曾创设甲必丹制度以管理华人。约在18世纪末,西人设立“华人公会”作为管理华人机构①。1898年美…  相似文献   

8.
《叻报》是新加坡近代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叻报》广告以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殖民背景下,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给新加坡华人社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其社会生活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又接受了某些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华人移民社会所特有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9.
在70年代初,菲中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历史遗留下来的菲律宾华人问题成为制约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瓶颈。马科斯总统打破菲律宾历届政府奉行排华政策的惯例,采取积极的同化政策,放宽华人入籍限制,文化上推行侨校菲化政策,还解决了滞留的逾期游客问题。菲律宾华人利用菲中关系改善的契机,集体转换国籍,成为菲律宾国家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同时,菲律宾华人是中菲两国公共外交的推手,促进中菲关系的发展。菲中外交关系的缓和促成菲律宾华人社会的转型,即从侨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菲律宾成为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印尼政府的华人政策与华人参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东南学术》2003,(2):87-94
本文拟从印尼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演变、印尼华人参政议政态度的转变 ,对二战后印尼华人社会地位的变迁这一问题从宪法角度、从民族学角度、从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初步的探讨。战后至苏哈托统治时期 ,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人普遍采取了强制同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歧视政策 ,因而华人少数民族和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 ,华人在各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苏哈托下台后 ,以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为首的两届新政府逐步地撤消了针对华人的一些歧视性政策。然而这一切刚刚开始 ,印度尼西亚华人要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黄万华 《人文杂志》2006,(6):95-102
佛教这一东方宗教一直构成着海外华人社会多维传统中的重要一维,对华人文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佛教拯世救人的现实性使华人文学直接对话于佛教,从亲情敬仰,到家国崇拜,再到佛陀心愿,成为华人作家的一种心灵历程,也形成华人文学特有的现实主义色彩。佛教的慈悲、宽容推动着华人社会的多神膜拜,有利于华人在海外文化多元环境中的生存,体现出文学的超越精神。而禅宗的影响更深地推动着华人作家将人生感受和心灵感悟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佛理禅趣。佛义禅理作为一种拯救性力量对华人文学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华人文学在漂泊境遇中表现出积极乐观。沉潜佛典以构筑艺术世界的努力则使华人文学更以一种自由心在“他乡”寻找到“原乡”。  相似文献   

12.
林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4,(20):154-155
英国社会学家雷丁认为,在华人经济中,非正式的行为规则、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和随机性行为方式居支配地位.美国社会学家马丁·怀特也认为,一度被认为不适应工业社会的华人家庭机制其实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比美国注重个人的家庭机制更适应,非正式制度对华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自治是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南亚华人自治的两大支柱,华人公堂与宗亲组织在东南亚华人的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藉由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国家广为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域外影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新加坡从殖民地时代到独立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变迁中,数百个华人宗乡社团在新加坡社会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置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中国和亚太地区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从认同形态、组织结构、运作内容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华侨华人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学术界在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研究方面有明显进展 ,尤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入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问题有 :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的概念、性质 ,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商经济网络的功能与内涵变化 ,亚洲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海外华人资本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华人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的争议 ,本文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西方信任理论及华人企业组织中的信任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和系统总结了西方文献中关于信任的的界定、分类、中国人的人际信任问题和华人企业组织中的信任问题。对于中国的人际信任问题和华人企业组织中的信任问题,比较了西方学者和华人学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开展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的同时,于去年10月8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下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关于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未来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南亚华人经济实力加强,这是与会者一致的看法。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些学者通过对华人企业的比较分析认为,除了当地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有所调整外,华人企业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者还指出,许多西方经济集团投资东南亚地区,一般都比较乐意与当地的华人企业合作,而不是与当地的土著合作,甚至当地政府的官僚集团也很愿意与华人企业合作,这是因为华人企业具有善于经营、信用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日本华侨社会的华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华侨社会的特点是组织上的稳定性,活动上的民族性,以及随着日本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而战后日本华侨社会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华人化方面,加入籍人数的增加,日常生活和语言文字的日本化,部分华侨学校成了语言学校等,因此,展望不来,日本华侨社会华人化是必然趋势,其华人化进程也是比较自然的,而且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曾玲 《文史哲》2006,(1):14-2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课题。本文从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切入,以新加坡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研究个案,考察跨境“分香”的祖籍神明如何在新加坡移民社会环境下“定居”即“再社群化”,与建构新加坡华人社群“祖神”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承载着祖籍原乡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对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的意义,以及历经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沉淀,“祖神”逐渐成为当代维系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象征符号和“祖籍认同”对象的历史演化。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和华人与祖籍地互动关系中,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将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文化纽带持续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学科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必然要依据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要求来思考与谋划。首先,应该确立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和华侨华人社会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其次,华侨华人的研究必须走出华侨华人史学研究的狭隘,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共同构建学科强大基石和完整体系。再则,华侨华人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通过经验与思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等科学方法来更好地研究华侨华人与华侨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