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中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间结构的结构特征和词汇观和句法观,中间动词是潜在的及物动词。基于Chom sky(1995)和Bowers(2002),中间结构的推导是受形态特征核查要求所驱动:功能语类Tr、Pr和T的φ特征吸引动词V和它们合并;Tr、Pr和T的EPP特征,Tr和T的格特征,吸引限定词组DP,通过循环移动方式,前移到它们标识语Spec位置。只有以上所有无解特征全部被核查,整个推导才算集合。在Tr和Pr的作用下,及物动词发生了变异:失去了分派外部题元角色和核查宾格的能力,内部题元只能前移到[Spec,TP]位置。  相似文献   

2.
为了限制转换规则和短语结构规则,生成语法专门设立了一些句法条件,即语法模块(grammar modules),包括D-结构层面的X-标杆理论、PP/EPP和题元理论:S-结构层面的格理论、空语类原则ECP、约束理论等.运用这些理论,管约论时期的生成语法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句法现象,但还有不少句法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在最简方案框架内,D-结构和S-结构从句法操作过程中被清除,认知系统和句法系统之间形成接口层面:LF和PF,合格的句法推导必须满足接口条件(interface conditions).从语法模块到接口条件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遵循着经济性原则,对普遍语法原则和规则进行简化或是清除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间语态句是介于主动语态句和被动语态句之间的第三种语态。中间语态句的动词在句法转换过程中仍保留其及物动词的特征。中间语态句的隐性施事存在语义表达层次中,是一种被抑制的,在词库中得到饱和的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特点,从语言的符号属性入手,分析汉语句法成分的表现形式、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句法结构、句法成分对语义结构、语义成分的作用,说明句法成分与语义成分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前文献中不仅对汉语关系结构是否存在限制性—非限制性区别颇有争议,而且对于这两种结构的界定也有分歧.在对现有的研究作出重新审视后,认为汉语存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关系结构,但对其界定并不能采用任何句法区别手段,而只能用句法—语义不匹配分析法,因为这两者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只存在语义上的区别而并没有任何显性形式句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的代词在句法上的语义及结构特性往往受句法规则的严格限制。生成语法中“约束理论、X—标杆理论、格满足”三条句法规则可以准确地揭示和阐释法语luimême 在同位结构中的这些句法特性,其形式化的分析同时可以明确地显示luimême 在同位结构中的句法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诗歌中除了少量语法歧义句,还有汉语所特有的句法歧义句。句法歧义句对诗句结构的分析有可能不同,但在意义理解上没有明显不同。五言诗中,仅在少数几种情况下,判定首二字结构及其与句子其他部分的关系时有可能产生歧义,从而导致语法歧义或句法歧义。上述语法歧义和句法歧义概念,与诗歌批评中所讨论的歧义问题分属不同层面,无法为后者提供例证。受到汉语结构和五、七言诗形式的限制,汉语诗句也是相对简单的。  相似文献   

8.
“连动式”和“兼语式”是汉语句法的两种结构方式,合称“复杂谓语”。“连动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有时后一个是形容词),它们不是联合、偏正、动宾、动补关系,它们同一个主语(也有无主句),中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动词连用的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连动结构充当谓语时称为“连动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0.
对名词结构歧义的生成研究是在一个完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来看语言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有限的句法和词汇和无限的表达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语言结构岐义。生成语法一直在谈论结构歧义,但很少涉及名词结构歧义研究,名词在其深层结构中可以被解释两种身份:名词和名词中闻结构。根据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口一移动理论以及对名词中间结构的定义可以研究名词结构歧义的定义、检测方法及其生成机制,名词歧义有名词多义歧义即词汇歧义和名词结构歧义之分。名词结构歧义是同一名词在深层结构上具有两种身份,即名词和名词中间结构,而这两个深层结构在转向表层结构时会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歧义。名词结构歧义的生成机制是因为在深层结构中的名词在生成表层结构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份,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名词结构歧义。  相似文献   

11.
构式语用观视阈下英语语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张将构式语法和语用学理论整合形成构式语用观来指导英语语法教学,以弥补生成语法观下英语语法教学的不足。 首先对前人关于构式语法和语用学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研究空白,然后再基于共同的认知语言学 基础构建构式语用观理论框架,最后基于此框架,提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建议,以期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为视角,以实验结果和语料库语料为依据,从多个方面对语法化和儿童母语语法习得进行对比研究:尽管在一些具体的语法项目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在总体上都经历从实词到虚词、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顺序,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渐变性、竞争性以及音系变化等特征。语法化和儿童母语语法习得在总体上相平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认知语言学构式观主要有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观、Goldberg的构式语法观和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观.文章对这三种构式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法学中的"动词中心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汉语语法学中“动词中心说”之来源和现状的多方面考察,将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动词中心”学说区分为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和源于西方语法的“动词中心说”。前者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现在吕叔湘等人的语法论著中的有关“动词中心”的观点,后者指八九十年代以后随配价语法等西方语法理论引入国内的“动词中心说”。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差异:1、侧重点不同;2、概括对象的范围不同。此外,该文还论及上述两种“动词中心”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CiteSpaceⅤ信息可视化定量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2008—2018年的期刊中的“构式语法”论文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自2008年以来,国外构式语法研究受到国际学者们的日渐关注,研究成果丰富,作者、机构和国家间合作网络日益增强。国际期刊构式语法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构式与语法、英语与语言、用法与习得等多个方面。文章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构式语法的研究前沿突出体现在语法化、论元结构、行为识别、认知语法、构式约制等方面,具体涵盖十二个聚类,并对国外构式语法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构式语法的历史背景、构式的分类、构式意义与动词意义互动的关系,探讨了构式语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以Goldberg的构式传承说为基础,深入研究在构式习得过程中构式之间的传承联结与学生隐喻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隐喻能力教学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了中学生书面表达中的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偏误现象,并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偏误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对动态助词的研究和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独语句是非主谓句的一种,主要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植入标识语气的标点符号构成,其发展反映了百年来中国文法探索者对印欧语法框架的质疑和对中国语言事实的思考。文章从独语句的术语嬗变和界定入手,梳理了“省略说”“零句说”“词组本位说”“字本位说”和“小句中枢说”等语法理论对独语句发展的贡献,指出了现有成果在概念界定、分类和准入条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文章借助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对独语句的分类和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讨论,并对独语句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旨在助推汉语独语句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汉语语法教材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构式语法自引入国内后,与汉语研究相结合逐渐成为一个新增长的研究热点。鉴于近十年国内汉语构式研究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文章借助CSSCI数据库,以“构式”或“构式语法”为检索关键词,从理论研究、运用研究和应用研究3个方面考察2010—2019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现状。文章发现近十年国内汉语构式研究与之前相比虽有较快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量化研究、中介语研究成果不多,构式对/构式群取例标准单一等,这些不均衡现象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