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鲜明的民族品格。中国古代意象诗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而言,我认为,只有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以抒情性主观化意象为表征,并造成主题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美感效应的诗歌,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象诗。①本文试图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时代整体,从宏观上概述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一、回归诗歌本体本体,即存在自身最真实、最根本的实体,而现象只是本体的表现,不是本体自身。西方现代较流行的文学本体论,就是研究文学这个事物的最真实的实体。关于文学本体的认识,现代西方有两…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隐士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士具备出仕为宦的素质 ,却主动疏离政治 ,隐居求志 ,成为具有特定道德价值意义的象征符号。隐士蔑视权威、不事王侯的独立人格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骨气节操以及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个性魅力与世俗的道德理想相契合。在世人的追慕与追捧下 ,隐士独树一帜的道德价值形象深入世俗观念世界 ;世人对隐士的接纳与认同 ,也就使隐士具有了独特的道德整合与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3.
法律调整是整个经济生活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羁绊的基本手段 ,因此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构建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已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张连举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安乐庭院、老幼内外井然的家庭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伦理温情,从生活方式到观念形态.中国人的家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军的征夫戍卒,漂泊的游子荡客,家乡乃是其最值得思念的地方.也是 相似文献
5.
在价值取向层面,中国现代叙事诗与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不断地显示出其与整个中国新文学同发展的可喜姿态.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价值取向,主要是指30年中国现代叙事诗在主题、题材、立意、精神诉求等方面所彰显的现代色彩.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出路,是世界范围的现代命题.中国现代叙事诗对于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前途两项课题的及时追踪与生动演绎,特别是对这两大现代价值取向在认知和表达层面不断拓展与超越的事实,最终奠定了文本丰富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公正和效率是行政权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个合理的行政过程应兼顾公正和效率。当代中国行政权为最大化地追求其价值取向,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些转变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 相似文献
7.
8.
王明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1):89-94
古代文章一禀宗经法古之宗旨,但基于中国文化本身蕴涵的创新通变基因,历代文章家致力于文法创新.唐宋时期,主要着眼于文辞创新,韩愈明确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求创作时"惟陈言之务去";针对自铸伟辞所导致的艰深奥涩流弊,黄庭坚提出融化前人陈言的"点铁成金"之法.明清时期,文法理论由文辞创新转入篇章行文之法的求变,明代秦汉派对秦汉文章创作内在规律有所关注,唐宋派则师法偏重篇章布置之法的唐宋古文,唐顺之"本色论"从"心源"上寻求文法来源,在破除死法的同时也隐藏着师心自任的危险;清代则多以识量破死法,在熟稔古法的基础上,以异识卓见融古法于自我,在创作时实现我与法之间的融通无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文章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静止的,而是连续的、敞开的、流动的。它面向宇宙,面向人,与“道”一起流转,与历史、社会一起流转,与每个作者的生命一起流转。这一切,又凝集成中国文章艺术的特质。研究中国文章的方法应该是人文主义原则和文化学的方法。中国传统文章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本体论、主体论、动力论、通变论、功能论、文化论、方法论、表达论、品鉴论等。这些方面虽然没有涵盖文章学的一切问题,但包括了其中的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哲学以行政法理性为本体,行政法理性要求行政与立法、行政与司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关系的理性化。在这三对矛盾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矛盾是行政法的核心矛盾。文章以这对核心矛盾为主线,分析了行政法的三种基本理念: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提出以控权论作为中国现当代行政法基本理念更合乎中国的国情。在控权论的理念之下,现代行政法的主要价值取向包括:社会正义、公共利益、行政法治等,公民自由是行政法的终极价值。为了实现以上价值,应以行政自律为基础,兼以权力制衡与权利制衡,并适应社会现实之需要,逐步实现有限政府,日益缩减强制性行政权力范围,拓宽民主领域,建立公民社会,以实现行政法的终极价值——公民自由。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重塑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改革,必然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产生深刻的撞击并使其破碎。当前社会价值观混乱、规范失灵、信念危机、本位主义抬头、贪污腐败现象的盛行都表明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文学上称之为“文化茫然”的时期。“文化茫然”是一种无序状态,如果不迅速进入有序状态,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现实的迫切需要呼唤着中国孕育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国都定位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各王朝的国力状况不同 ,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同 ,基本国策和战略发展方向有异 ,反映在国都定位问题上表现出三种战略取向 ,即进取、保守和退却。国都定位的不同战略取向又进一步影响了王朝的国力发展状况和统治力量分布 ,进而影响它的政治作为和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13.
"有生于无"是中国古代本体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家、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论证了这一命题.正是各个流派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的具体解释和界定,使"有生于无"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话语结构和表述方式."有生于无"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哲学推崇的宇宙本体及其特征密切相关,是朦胧抽象、大而化之的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逻辑展开和具体运作."有生于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15.
母性崇拜与古代文士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性崇拜是指女始祖崇拜和女阴崇拜 ,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这种文化意识以渗透的方式影响了中国核心文化——儒道文化的建构 ,并作为一种文化因子积淀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人文特质。致使以柔为美成为中国古代文士的审美价值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之价值取向实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或经营者之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二种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已为目的,利他与利己统一的合理利已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三种是利他与利己互为目的和手段,利他与利已统一的互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前两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上述三种价值取向,第三种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若干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政治制度的价值本质是限制和保障,集中表现在空间上的界域性和时间上的方向性。政治制度既是一种权利资源,又是一种利益资源,其管理价值主要表现为设置权力边界,规定责任和义务;规范社会行为,矫正社会失衡;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的伦理构成、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实践规范诸方面。政治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管理价值与伦理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死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死刑仍然得以存在的最为坚实的价值根据;死刑还必须接受人道价值的检阅,其适用不得严重违反社会大众的基本道德感.依据等量交换的正义观,死刑只能适用于犯罪人在有预谋地杀害无过错的被害人的犯罪之中;依据等价交换的正义观,死刑也只能适用于得到社会通行价值观念支撑的与故意杀人罪最相类似的犯罪之中.正义并非永恒的价值观,但是超越正义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义逐渐被人道滋润、软化,从而诞生"禁止酷刑"这样的刑罚观念.人道价值决定了死刑适用应当以死缓为原则,死刑立即执行为例外.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取向是教学评估成败的核心,规范着教学评估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问题,决定着教育的决策,决定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最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本文探讨教学评估中的价值取向问题,论述教学评估须兼顾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