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的典范,长久以来它象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自首,受罚的心理全过程,里面有大量的对人物的梦和梦境的表现,这些梦有的提提示性的,有的是揭示性的,有的是预言性的,这些梦多具象征意义,使人们自然地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梦的描写,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内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行凶杀人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说明这些原因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而且这些原因与小说描写的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政治思潮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作为对其所犯罪行做出的惩罚,除法律条文的规定和法庭做出的判决之外,他所承受的更深的惩罚是什么?本文也从独特的视角予以剖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梦”表征了个体与社会、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文化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梦作为一种非现实的意象图式而与现实世界形成对照,成为一种启蒙的力量;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杜丽娘的梦是一种关于新的价值尺度和社会规则的塑造;梦以扩张主体内在世界的方式,成为杜丽娘打破封闭世界得与外在世界交往的媒介;梦是一种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性话语实践,是修复社会性创伤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写一个杀人者的故事。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更多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而是思想之“罪”、人性之“罪”,因而“惩罚”也就不仅限于法庭中的“判决”。 作为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关心的是罪人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有罪。因为如果没有悔罪之心,即使法律正确地判了他有罪,服完刑之后,他依旧会去从事他认为“正当”“正义”的事业。因而,《罪与罚》中的“罚”更多地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惩罚”,而是来自“爱”、来自“神恩”的救赎。法律的空白地带常常就是文学的用武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一个杀人者如何悔罪、如何在精神上获得救赎的故事,典型地体现了何为文学视野中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罪与罚》的主题,对其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身境遇以及该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境遇进行分析。分析认为:隐藏于《罪与罚》中的一个晦涩主题是基督精神;只有皈依上帝,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恩典,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文学渊源和故事内容上对《今昔物语集》的梦故事进行了研究。首先与中国《三宝感应要略录》中的原型做出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了同样是梦中长出双翼的梦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的内在原因;从两者梦所反映出的不同关注点,总结中日文化上对于叙事方面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7.
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处于复杂矛盾和冲突中的"问题人物"存在的"问题心理"表现在拉什科尔尼科夫身上,突出为两个方面,即,"惟我意识"和"犯罪心理"。"惟我意识"源自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浓重的宗教因素。《罪与罚》从一开始就一直暗示我们主人公存在着"杀人抢劫"的犯罪意识,这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性中恶的原始存在的肯定。作者把人心中最深层、最隐秘、最复杂的活动全都揭示出来,使作品及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王韬小说《三梦桥》中的梦在整个小说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它与人物心理、情节发展、叙事时间的关系问题。从叙述者对梦的利用、调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持男性立场、带男性偏见的、狡猾的叙述人,他通过几个梦的戏法,把男人的一次婚变叙述成一桩奇迹。  相似文献   

9.
管窥《聊斋志异》中的梦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纷至沓来、五光十色的梦境,使我们看到了在特定环境下那种隐伏于人物潜意识中的瞬息万变的极其复杂的流动状态,特别是隐藏于人物灵魂深处的最为丰富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历来被视为表现“魏晋风度”的杰出范本,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那个时代历史、政治、文学、风尚的珍贵材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说新语》文本获得的巨大成功与其所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世说新语》的体例、人物塑造手法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11.
不能犯可罚性的判断标准,直接体现了刑法基本立场的选择,国内外刑法学界也存在着多种学说以探讨不能犯可罚性的问题和其判断标准。通过厘清刑法学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在处理不能犯问题时的选择与作用,以及对多种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印象说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以现代社会普遍联系为考察视角,从预防功能角度出发,尝试探讨加入考虑行为导致不能犯的偶然性及其相关因素,帮助判断其可罚性,并以此修正印象说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社会法制文明的标志,充分体现了保障公民权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中的“业务”与“职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业务过失犯罪不同于职务过失犯罪,在研究中应予以区分。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业务过失犯罪主要有18种。当前对这些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存在规范层面、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法定刑配置问题,二是刑罚目的偏重于惩罚而忽视预防,三是刑罚效果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另一方面无助于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因此,有必要通过贯彻罪刑均衡原则、协调刑罚的目的、关注刑罚的伦理性与注重非刑罚处罚措施等方法及时解决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这是罪刑法定主义在我国刑法中最完整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我国1997年刑法修订中确立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它废除了沿用18年之久的类推制度。这对于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完善民主与法制,开辟刑法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在金融犯罪的刑罚体系中设置了除管制以外的所有刑种,与金融犯罪的特点及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相适应,应废除死刑在金融犯罪中的适用,进一步完善罚金刑并扩充资格刑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7.
作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首先应贯彻到刑法立法之中,在刑法立法环节就要实现犯罪与刑罚的均衡搭配即构建罪刑相适应,因为立法中的罪刑相适应是司法中的罪刑相适应的前提和大致框定.构建标准和构建方法是罪刑相适应立法构建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此两个问题应从犯罪的质量差别性和刑罚与犯罪的对应性中去寻求解答.罪刑相适应的立法构建标准应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其立法构建方法应是基序对应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理性刑罚观,金融犯罪的刑罚设置理念应当是“依罪设刑”。我国现行金融刑事立法规定的刑罚体系基本适应预防金融犯罪的需要,但还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个人金融犯罪的资格刑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罚金刑规定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处罚单一。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对金融犯罪个人完善资格刑”、对单位金融犯罪“完善罚金刑”和“增加解散单位的刑罚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国际环境犯罪对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国际环境犯罪在性质上属于一种国际犯罪,具有其独特的犯罪构成,从事了国际环境犯罪应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国际环境犯罪的惩治对于我国政府在打击环境犯罪和参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立法与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德国当代小说家君特.格拉斯于1999年获得了20世纪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在世纪末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君特·格拉斯也许只是巧合,但我认为实有其深意。因为他的创作记录了整整一个世纪人类命运的沧桑变换,为德国乃至整个世界作了一次世纪末的陈词,它既是德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