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王富仁先生为我的这本书作序,开篇从我与他的缘分谈起,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人与书也是有"缘分"的。《春秋左传》是我生命中情有独钟的一部书,他凝聚了我人生中太多刻骨铭心的情事与情感。60年前的那一个龙年,我的父母把我带到人间一个温馨的小康之家。我这几年在课堂上讲欧阳修和苏轼,都会告诉学生,人生有一个好母亲是最大的福气。我的母亲是完全意义的大家闺秀,端庄贤淑,心灵手巧,不知书而达理(那个时代,家境再好的女子也多不能接受学校  相似文献   

2.
缘起     
一个人现今的一切都是由过往的机缘构成,也许你还没有发觉,但缘分的藤蔓早已伸出丝丝缕缕细密的触角,浸入你的生命,爬满你的灵魂。也许因为某一次目光抚过书背时,与一些飘香的故纸发生了气场的感应;也  相似文献   

3.
书,是一颗幸福的种子。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  相似文献   

4.
晚清是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的重要时期,世变时变并没有降低近代学人对史学经典《后汉书》的阅读兴趣.阅读《后汉书》的读者群体较广泛,既有儒官、学养深厚的学者,也有一般的知识阶层.他们阅读目的各异,但都在阅读中呈现出他们对《后汉书》的反应和思考.更有一些人以研究的眼光阅读《后汉书》,晚清史评家对《后汉书》的阅读与批评,接续前人历史评论、史学评论的优长之处,对《后汉书》所叙述的东汉历史及其《后汉书》自身的体例、笔法、结构、叙述技巧、编纂思想等,皆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敢于纠谬补偏,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人日记中呈现的阅读实态和史学批评话语,展现了这一时期《后汉书》接受和批评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5.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6.
我们爱阅读     
《新少年》2023,(Z2):26-29
<正>从进入学校,开始识字那天起,阅读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平时喜欢读什么书?你认为应该读哪些书?怎么阅读效果会更好?本期我们就来讨论关于读书的话题。一、越读,越有益(阅读的益处)多多熊“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阅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大家具体说一说。  相似文献   

7.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已故学者、教育家、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于1940撰写的一部实用类书籍,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告诉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主动阅读者,掌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种阅读方法".在出版70多年后的2017年,这本书不知为何刮起一股"大旋风",在哔哩哔哩弹幕网、豆瓣读书、新浪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络的读书圈,许多博主和UP主争先恐后地"晒"起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分析视频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科技发达,都能电子阅读了,我却不习惯在电脑上读书。网络阅读容易导致深度思考的缺失和阅读能力的弱化,因为网络阅读旨在夺人眼球而不是触动心灵。因此我呼吁,让我们回归到传统阅读中来。阅读,读纸质书,这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享受、一种风度。那些耳熟能详的典籍  相似文献   

9.
和一位书虫朋友一起逛书店,我挑了半天只挑了2本,他倒好,不到半个小时,便怀抱着6本书到柜台结账了。看他买的书,最上面那本叫《普罗旺斯的一年》,还有什么《博尔赫斯诗歌集》等。我奇怪地问:你不是买过博尔赫斯的全集吗,怎么还买他的书?他笑着说:不一样啦,这本诗歌集内容更全面,封面也很漂亮,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喜欢就买呗。我觉得人和书的相遇,也是缘分。买那些陌生的书,我向来只凭感觉。这本《普罗旺斯的一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作者是个没听说过的外国人,但看书名就打动我了,我想内容肯定也不错……我张大了嘴巴,原来你是这么挑书的。  相似文献   

10.
徐锦江 《社区》2008,(32):14-15
中国古代诸子中,孙子是最有务实精神的,故最适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家们,诸如EMBA或做事的人阅读。一本兵学圣典,其实也可以解读为一本创业拓业的书,一本人生规划设计书。所有的阅读都是阅读者的阅读,好书在于打开一扇门,让你轻松自如地进入到活跃的思维层面而有所遐想,如孙子云:“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相似文献   

11.
雅克·巴赞在他一九四五年所著的《美国教师》一书中主张,为了鼓励年轻人阅读,应该允许他们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他还说即使是劣等怍品也是好的。此话也许有道理,但在很多情况下,向年轻的读者介绍一位象海明威那样身分的作家,对他们阅读的开始阶段会有更好的影响。海明威大概是世界范围内作品流传最广、最受尊敬的二三位作家之一,把他的作品作为阅读的起点,可谓终身的乐趣和享受。结合以下五个方面对海明威的介绍,初读者可以加深对他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外国人认同接受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中文纸书是在华外国人了解认同中国的重要工具。从调查问卷统计入手,梳理在华外国人中文纸书阅读的实况,既可以为进一步做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帮助,更能够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参考。基于对35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通过比对外国人在原属国的图书阅读情况,探究在华外国人中文纸书阅读不理想的成因。研究发现:在华外国人自身中文水平和经济条件影响了其对中文图书的阅读选择,现有图书市场上也缺乏适合在华外国人的中文图书。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考量,全民阅读的相关便利措施应惠及到在华外国人,全社会还要在汉语言学习、纸书版面设计、购买借阅服务等方面为在华外国人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成才与就业》2023,(4):48-49
你真的会阅读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经常被人忽视的种种阅读“绝招”。例如,如何在阅读过程中高效撰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怎样进行思考与复盘?如何将看过的书都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会解决反复出现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将决定一个人最终的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掌上阅读,作为电子化阅读潮流中的一支,突出地体现了阅读的普及化和读书方式自由化的特点。从口袋书、电子书,直到掌上阅读器,读书已经越发不再是书斋中的正襟危坐,而逐渐成为了大众生活里的“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人们由阅读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了解最新发展信息,乃是人类自身发展所必须的一种最基本能力。同时,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语文教学效率低,质量上不去,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们书读得太少。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重视不够,或只重视了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我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是一辈子地学习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鼓励人们读书。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阅读在人们生活中有  相似文献   

17.
观点     
《成才与就业》2023,(4):50-50
纸质书比手机阅读更能让人专心致志,但若是能在读电子书的同时做到心无旁骛,也是一种好的选择。——在电子书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不再翻阅纸质书,而是用手机阅读。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以上是知名作家梁晓声的观点实践出真知,只有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不断通过实践去检验,不断深入生产一线、科学技术一线,才能攻克难关。要把知识、技术放到一线去实践、去学习、去融合、去释放、去创造。  相似文献   

18.
林颐 《社区》2009,(5):57-57
时间越来越少,阅读越来越瘦。每天的阅读,被挤压到枕上和厕里。常常一个月过去,还读不完一本200页的书。果真如此,不如读杂志。至少一次能读完一篇文章,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慢慢消化它的精彩与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9.
秋风 《社区》2014,(20):11-11
起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旧还会有不少人会保留纸质阅读的习惯,而有一些书籍,也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通过纸质书的方式来传播和留存,比如大中小学中那些需要精读的书籍,比如一些重要的经典名著。电子书确实非常方便,但更多的电子阅读,其实是快餐式的,是一种消遣式的阅读,或者说一些技术性、实用的书籍会通过电子的形式去传播,因为这些书籍的消费,本来就是一次性的,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人们对这样的书也没有什么感情寄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影响国内手机书发展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了发展对策.在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着中老年读者传统阅读习惯难以改变的问题,应从阅读舒适度入手,争取中年以及中年以上的阅读群体的参与;在内容资源方面,存在着原创内容稀缺的问题,应从充分调动广大手机用户参与手机书的创作入手,提供贴合手机特点的原创内容;在版权管理方面,存在着版权保护困难、版权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应从强化版权保护技术、增强版权意识、健全法律法规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版权管理体系;在商业模式方面,存在着资费标准确定困难、运营和赢利模式单一、产业链各方不能有效整合的问题,应从降低成本、变革移动通讯体制着手促进合理资费标准的形成,从推行"手机书2.0运营模式"以及"选购、阅读全过程一机完成模式"着手促进WAP型运营模式的发展,从广告赢利、新书无线首发、全媒体出版以及"移动数字图书馆"方式着手促进手机书行业整体赢利,应避免"一家独大",促进产业链各方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