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川滇边界蒙古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四川、云南边界地带居住着约7万余蒙古族同胞。其中仅盐源县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就有蒙古族10978人,这里尚不包括暂未确定民族成份的约7千余人。他们自称为“纳日”,说自己是元代蒙古骑兵的后裔;而外人则称他们为“摩梭”人,认为他们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他们的历史,让历史事实来说明他们的族属问题。 一、蒙古族进入川滇的经过 12、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相继征服欧亚大陆,建立了空前的蒙古大帝国。  相似文献   

2.
川滇边境纳日人的族别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日人,自称Nazl,“纳日”即其自称的汉语对音。这支少数民族大约有四万五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及其相比邻的云南省北部的数县,计:四川省的盐源县有一万余人,木里藏族自治县有一万余人,渡口市郊区以及盐边县各有一千余人;云南省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有二万余人。若以解放以前的区划而论,纳日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盐源、盐边的“五所、四司”地方,即前、后、左、右、中五个土千、百户,木里宣慰司,瓜别安抚司,马喇长官司,古柏树巡城兵马司(原系土千户),以及云南宁蒗的永宁土知府、蒗渠土知州的辖境之内。  相似文献   

3.
关于解放初期仍保留在云南宁蒗县永宁、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纳西族地区的初期对偶婚阶段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情况,国内不少学者在反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著书立说,各抒己见,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章。但是,除了初期对偶婚阶段的“阿注”婚姻以外,纳西族的古代先民还经历过哪些早期婚姻发展阶段?除上述永宁等地区以外,其  相似文献   

4.
蒙古马与古代蒙古骑兵作战艺术纳古单夫蒙古人从远方传说中的“化铁熔山”走出“额尔古涅昆”的深山密林,祖居蒙古大草原以来,他们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蒙古人说自己是“马背上生,马背上长”;其他民族则说蒙古人是“骑马的民族”,“马上行国。”①的确,爱马与善骑是...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根据其活动地域,历史上称为“东部蒙古”或“东部内蒙古”。在地理范围上,系指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历史悠久,建制复杂,既有蒙古族自己的盟旗组织,又有和其并行的州县机构;既有札萨克,又有县知事。蒙汉杂处,旗县并置。一土之上,两种组织。其行政区划,职官设置,随历史发展,时有变化;而文献记载,又歧说不一。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东北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地方建制沿革做一概述。一、东北蒙古族的历史1.蒙古族源在东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时期的蒙…  相似文献   

6.
和硕特的起源与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和硕特部是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也是青海蒙古族的主体,关于它的来源与名称源由,是至今尚未弄清的一项难题。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解释。俄国史学家帕拉斯说,和硕特人由于在一场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勇敢而得其名,并补注说,只有“一种独特的变成词源的倾向”才能使他们从河州城的名称中得出这一名称。帕拉斯可能猜测,和硕特是从甘肃河州一带迁去的,解释“和硕特”词意时一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古文字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文字的创始 纳西族约有三十万人,分布在沿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江东的宁蒗、盐源、盐边、木里和江西的丽江、中甸、维西、永胜等县,都有纳西人居住。其中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主要聚居区,有十八万人。纳西族古文字就流行于以丽江为中心的金沙江以西各县的纳西族地区。 纳西文字有两种,一为象形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符号,属于表意的原始象形文字,纳西语意为木石之痕迹,说明这种文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图腾问题质疑陈烨一、狼-鹿说的源起及其证据之不足《蒙古秘史》开篇即云:“承受天命而生的苍狼与惨白色鹿相配了,他们一同渡过腾汲思水,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唤巴塔赤罕。”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关于蒙古族狼-鹿图腾说的明确记载,且为不争之实...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以民族友好城市见称于世。今天,她仍承袭着优良传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等许多民族和睦相处。据1985年统计资料,现定居呼和浩特的回族有27 300余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蒙古族,占据第二位。市内三个行政区有一个迳以“回民区”命名。对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时间问题,首先注意的是蒙古族学者荣祥和荣赓麟父子。他们所著《土默特沿革》一书中,有专章记述  相似文献   

10.
尹湛纳希是我国清代杰出的蒙古族文学家和史学家。一八三七年五月生于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的一个贵族家庭。(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蒙古族自治社)小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因排行老七,家乡的人们都称他是“七爷”、“七公子”、“七哥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的忠信府,经常到蒙族喇嘛庙惠宁寺里去赏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蒙古史学界对“土默特”名称的来历颇有争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秃马惕说和秃别干说。历史上,居住于贝加尔湖畔的秃马惕以及其他一些豁里部落曾经南迁,一部分秃马惕人把他们的部落名称带到漠南,经过语音变迁形成了“土默特”这个名称。对于这一过程,布里亚特、巴尔虎等贝加尔湖周边部族还保留着朦胧的记忆。北元时期,“土默特”逐渐发展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之一———此后土默特万户的名称被继续沿用为东西土默特旗的名称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2.
青海托茂人族源与族群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群体,历史上托茂人属于青海地区蒙古族两盟二十九旗中南右后旗的旗民,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使用蒙古语,过去穿蒙古族服装,与蒙古族一样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之前托茂人主要居住在青海省海晏县,“河湟事变”期间部分托茂人逃至新疆博湖县与焉耆县。1958年因国防建设需要,居住在海晏县的托茂人迁至祁连县,后来几经调配,居住趋于分散,现在主要分布在祁连县的野牛沟、默勒镇及周围县。由于史料记载含混,托茂人族属问题长期以来悬而未决,至今托茂人一部分按回族统计,一部分按蒙古族统计。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调查,并根据托茂人没有姓氏及取名特点,认为托茂人祖先应是清初以前居住在新疆的伊斯兰化的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3.
(一) 纳西族 纳西族在元、明、清时期的汉文书面记录名称作“末些”或“么些”,又作“摩些”,皆同音译写之异。 元代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路(驻今丽江县)所属各府州,县境内(今丽江、永胜、宁蒗、兰坪、维西等县),柏兴府(今四川盐源、盐边)及鹤庆路也有一部分散居。至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向北扩展势力,纳西族人口因而散及今迪庆州一带。《维西闻见录》说:  相似文献   

14.
成都这个地名,最先出现在《战国秦策》。原文为“西控成都,沃野千里”。后世因为蜀国都城就叫成都,便分别把苏秦所说这个“沃野千里”定为蜀国之地,而把“成都”二字定死为蜀国都城的专称了。从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迄今二千二百九十六年来,只北宋初年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解释过成都二字的取义。他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推断,显然有三重错误。(1)、蜀族与周族都是唐虞以后,分别从梁州与雍州发展起来的。在周族迁歧以前这两族没有过政治军事的交涉,和经济文化的联系。这就不能说蜀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达斡尔族起源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契丹起源说和蒙古起源说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本文提出北室韦起源说,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来参加讨论。 一、达斡尔族历史悠久而族名的形成却很晚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和新疆塔尔巴哈台地区。明末清初,他们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左侧支流额尔格河(河口位于桂花站对岸)与结雅河口地区之间的黑龙江两岸以及结雅河下游流域的平原上。他们是这个地区古老的居民,最早的开发者。苏联学者们写道:“结雅—布列亚平原,自古以来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的村落遗址。当时居住在河流沿岸的人从事渔猎,而后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可见,结雅—布列亚平原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关于哈萨克族族源与民族形成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曾有人把哈萨克与蒙古的族源混为一谈,散布了一些模糊观念。解放前蒋介石反动政权根本不承认在中国有几十个民族的存在。当时在新疆的泛土耳其主义者也把早在六至八世纪突厥人建立起来的突厥汗国拉到当代来解释,说什么当代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统统是土耳其民族。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哈萨克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些“穆斯林谱系”中,把原来哈萨克族本身存在的一些谱系硬拉到它那里面,把哈萨克族说成是穆罕默德的后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与蒙古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并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而残存至今,对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产生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如果我们采取近年来盛行的“蒙古源于蒙兀室韦”为起点来叙述蒙古萨满教,则与蒙古萨满教的源头相距甚远。况且,室韦人“无羊少马多猪牛”,“颇有粟、麦及稷,夏则城居”。与食羊饮酪居穹庐之蒙古民族本非同一文化类型。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因素,探讨“随水草迁徙”的蒙古民族族源,尤其不能离开文化  相似文献   

18.
“车王府曲本”指的是清代北京车王府内收藏的一批曲本,包括戏曲、杂曲、鼓词、子弟书等。“车王”全称李登巴咱尔王,清代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人,成吉思汗直系子孙。明清之际,我国西北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相似文献   

19.
僜人的原始宗教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僜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二万多人。其中一千余人居住在察隅县境内的贡日呷布曲(曲,藏语河流之意)沿岸。他们聚族而居,不与当地藏族杂处。其余的□人居住在察隅县以南的察隅曲、格都曲和杜菜曲流域。这些地方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至今仍在印度占领之下。 □人自称“代巴麦”,“巴麦”有“族”的含义,故可译作“代族”,“□”是“代”的变音。故汉语称作□人,藏族称他们的为□巴,印度人称他们为米什米(mishmi)。□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西藏民主改革前,□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清末的汉文文献中,对□人有过这样的描述:“男  相似文献   

20.
封建时代的文人认为匈奴、突厥、蒙古、满洲等等是“外族”,是“异族”,而且曾经“侵略中国”,“侵占中原”.在那种社会、那种历史条件之下,抱有那种大汉族主义,缺乏民族关系史的正确观点,是难以避免的.令人不可理解的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已经三十年,中央一直强调: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新旧宪法也都明白宣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作者与编辑依旧认为,历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是“异族”,曾经“侵略中国”.他们的文章,使用着“侵略、侵犯、侵入、侵掠、侵夺、侵占、侵扰、南侵”等等字眼.这种观点,层见迭出;这种例子,俯拾即是!比如: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的玄常同志的《太原史话》就说:“后晋末年,契丹大举南侵”;北宋时,“契丹南侵”;后来“女真族建立了金朝.金灭辽之后,接着就大举南侵.”又说明太祖“防御蒙古族鞑靼的入侵”,明英宗时“鞑靼分四路南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