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谈到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几乎所有的鲁迅研究者都异口同声地说是《狂人日记》。这种说法,差不多已成为定论的了。我认为,这个“定论”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说法,有一半说对了,但也有一半说不对。说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形式上用白话写,这在“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中,确是第一篇。说不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内容上却是  相似文献   

2.
考察现代文学的起点,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即从总体说,“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新变先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新变,而且文学理论的完备性和丰富性也超出了文学实践成果所体现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现代文学的起始阶段,存在着理论先行、创作滞后的现象。如鲁迅早在1907年就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倡导张扬个性的文学,而他的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18年5月才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问题。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吃人现象常被理解为对封建社会的直接隐喻。本文则运用免疫学与精神分析学模型,从与经典化解读不同的角度挖掘《狂人日记》对保守与改良、个人与社群间关系复杂而细致的理解。并通过综合分析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的另三篇论著,提出《狂人日记》中吃人与社群的主题与其所处的《新青年》杂志整体言论氛围相生相成。只有综合这些文章,而非单一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6.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日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阅读”第五条这样写道:“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说明”中也对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必要的组成部分,安排一定的课时,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要在课外阅读。内容: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政治、经济、科普著作;分量:平均每学期约35万字;编排: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习,它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必须给予一定指导,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感;过程指导,满足学生的阅读获得感;成果分享,促进向专题阅读发展。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场革命,它拉开了现代小说向传统小说挑战的帷幕。本文所要论述的散文化倾向,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了体现。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表现了“题材的片断性和主题的集中性的统一。《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按题材它应属于散文(当然,也有诗歌形式的日记,但更是“情文”),把它运用到小说中作为结构小说的一种手法,便于把日常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作文是对学生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思维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评价。学生写好习作,不仅要求锤炼语句,安排结构、提炼主题,还要恰当地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从童年到青年,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学生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苦或甜或涩,即使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对经历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感受,也有自己的爱和憎。但是一到作文,学生就无从下笔,教师也常埋怨学生的生活太单一,接触的范围太小。一、二篇作文还能凑合,十篇八篇就没什么写了,只好无病呻吟或抄袭。一次偶然的阅读训练使我深受启发,《现代文选读》(语文实验课本)有一篇阅读课文,张健行的《小镇四季》,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很能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其次,作者写小镇四季,不是一味地写春、夏、秋、冬,而是写小镇四季给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应该说,现在的语文教师比之古代的教书先生水平高多了。古代的先生只会摇头晃脑地解说《四书》、《五经》,所使用的工具也不过是笔墨纸砚而已;现在的语文教师所教授的语文知识涉及古今中外,所使用的工具形形色色,包括先进的实物投影仪、多媒体。可是,古代摇头而歌的先生,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理解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现在的语文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却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无知,对“Q版语文”的追捧,对网络文学的痴迷,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第一篇的地位,正在遭受质疑。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已经被从五四前移到晚清甚至更早。其中"现代性"是一个根本的内在理路。《狂人日记》自发表以来,大略经历了短篇小说、反封建及现代性的问题架构的阐释。这也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研究的基本方法、逻辑前提及其内在限制所在,需要以一种反思的态度,寻找一种更宏大视野下的"现代"小说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潮流。语文科的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平时常抓不懈,一点一点地积累、提高、发展、进步。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要的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凸现主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中等师范学校已经教了十二年的语文 ,现在因为学校要改制 ,改为高级中学 ,所以我的语文教学观念、方法也将随之转变。因而我心里既忧且喜 ,忧的是高考的教学模式自己特别陌生 ,喜的是新一轮课改提倡的也是大语文观 ,强调语文素质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与中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之处。但中师教材戏剧单元教学的尝试是否也适合当前高中生 ,有待商榷。本戏剧单元节选古今中外剧作四篇 ,其中现代一篇 (《雷雨》)、当代一篇 (《茶馆》)、外国一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古代一篇 (《窦娥冤》)。我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18.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反封建战士还是真的狂人?已经争论多年,两种说法都言之成理,但都不够完满。这篇杰出小说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也有人说是浪漫主义,但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三年前,陈涌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用的是象征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