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试论生态社会的新伦理学——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生态伦理演化的大体历程 ,提出应当超越“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论争 ,树立“天人和谐”的价值观 ,并分析了目前生态伦理学说的缺陷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徐少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生态伦理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由生态科学和伦理科学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伦理学分支学科.是将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一些社会道德准则,推广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生物群落.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说。生态道德要求人们培养与提高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湘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98-100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是现代生态科学和社会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界道德关系的伦理学分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研究人人际关系出发,也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以及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思想,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生态伦理学的缘起、发展和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表明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即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三部分强调生态伦理学并非为自然规定什么道德准则,而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调整、约束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爱宝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29-34
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和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和传统伦理学的社会规律两个不同视角 ,本文认为 ,生态伦理学的直接的特殊的出发点应是自然向度或客观向度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而生态伦理学的间接的普遍的出发点应是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一种完整的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伦理学探讨的是人际道德,生态伦理学将道德研究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与自然平等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喜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6):78-80
伦理学的困境表现为其内在和外在的双重紧张。这种紧张并不能借助于恢复本体论与伦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变革予以消解。发展伦理学主张伦理价值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干预,主张伦理资源充当社会发展制度安排的价值基础,从而在解决社会发展实践问题的同时,也为伦理学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素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从与传统伦理学相对比的角度,分析生态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特质,它不仅承认人的价值、权利,而且也承认自然的价值、权利,是一种群体伦理学,具有全人类性。作为伦理学发展的崭新阶段、时代的产物,生态伦理学必将日益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道德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 ,赋予了义务、公正、自由等伦理概念新的涵义 ,把道德从人类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的整个生态领域。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必然是生态式的 ,生态伦理必将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从伦理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性学科,它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误引起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本世纪以来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揭示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 相似文献
11.
佘正荣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5):32-39
从"是"直接推出"应该"是生态伦理学论证面临的一个理论难题。但通过吸纳社会领域消解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合理主张,并根据人类生态实践而扩展道德论证的可合理接受性标准,在分析生命共同体中事实与价值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非线性思维的综合论述的证明方式,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演绎模型的证明方式,就既可以避免"自然主义谬误,"又能够对生态伦理学做出一种非逻辑形式的合理论证。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尚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39-144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杨通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初兴未久的生态伦理学,将人置入生态系统加以考察,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一认识成果,不仅正改变着伦理学对人的某些传统看法,而且正拓展着当代人整个伦理思考的视阈。人类一旦普遍接受其新的人观,便有可能基于更高程度的觉解,维护和创造其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吴文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1-15
生态伦理学面临着一些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伦理学之人性基础的理解,这就是人性系统中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及其间内在和谐的完整存在,以及人性系统与外界环境特别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生态伦理学最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土流失的“二元性"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二重性",认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符合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思想,人类要公平地生存与持续地发展在以水土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中,就必须一方面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破损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和付出者之间、水土流失的造成者和受损者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目的与意义,以维护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公平合理地承担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享有水土保持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共同促进水土保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走出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孝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6-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基础,也是解读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分析,考察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派别和观点,透视其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困境,为建立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的终结和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承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传统生态伦理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兴起是伦理学研究的一次革命.但是,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由于它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其本身又无法走出这些困境,所以,传统生态伦理学到了终结的时候.重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以和谐生态伦理观代替传统生态伦理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的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启贤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23-25
近年来 ,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我国的生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这种情况 ,要求我们加快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和普及。毫无疑问 ,生态伦理学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林德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5(1):64-69
一些生态伦理学家认为自然界万物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存权利,人与自然万物平等,这同进化论相悼,也不符合人的本质。它在理论上不可能很彻底,并充满了逻辑矛盾。它可能在观念和行动上产生误导,使人类放弃创造主体的地位。所以把道德从社会推广到自然界,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