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沪宁杭三市在城市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协调城乡协调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广州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在借鉴沪宁杭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活动中,广州应有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确立“大广州”城市理念。二是要着力推进管理创新。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三是应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由“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的飞跃。四是应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广州软实力。五是应着力推进城市协调发展的模式创新,加快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傅隆政 《创新》2007,1(1):72-76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支撑引领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分析南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意义、战略方向和比较优势,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南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把南宁建成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飚 《创新》2007,1(1)
<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2007年为“创新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用创新办法推进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衡虹  何丽峰 《创新》2013,(3):20-23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最重要的引擎。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团队的培养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创建工程创新团队素质模型,提高和促进培养工程创新型团队的方式方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条件,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力量的城市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城市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文化建设的趋同性等问题,而提升政府和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是发展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这种地域性的文化所体现的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学习、娱乐等交往活动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共同的文化感知和体验。社区文化建设在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国大规模社区文化建设之时,宜昌市已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创建了一大批文明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新媒体以强劲的发展势头速度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笔者就宜昌市内岳家冲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新媒体时代宜昌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体的建设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活动日益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战后日本的城市群体,是六十年代前后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地发展建设起来的。目前,日本全国已先后发展建设起来了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八大城市群体。一、城市群体的基本模式战前,在日本的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就曾出现过城市群体,但是,当时的城市群体不仅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本质特征。建立在文化创新驱动之上的北京创意城市战略,必将带来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巨大飞跃。北京申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正是这一飞跃的里程碑。北京创意之都建设需要逐步培育城市创新精神,形成创意城市的文化特质,壮大创意群体,建立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创意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2006年7月6日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创新体系相关机构的作用,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晓玲 《创新》2015,(5):19-23
创新思维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本质在于"新"的科学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求异、求新、求发现、求超越,这些特征将创新思维区别于其他科学思维,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并且成为指导创新型国家建设实践的关键性方法。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建成需要加强创新思维的运用,提升创新思维的水平。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解放思想,运用创新思维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布局做全新思考;破除藩篱,运用创新思维对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做全新调整;转变思路,运用创新思维对创新驱动发展做全新谋划;重点攻关,运用创新思维为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建成打开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杨东德 《创新》2015,(6):15-20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能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世界上创新型国家都有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时不我待。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包括:促进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正在形成、创新投入步入稳定增长的健康发展轨道、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和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着创新政策缺乏全局性和权威性、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持,文化是创新精神的来源,是创新思想的来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创新文化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必备条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为例,从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探索"五位一体""双创"教育平台建设,探索"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础条件建设新路径,希望能为"双创"教育平台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关键。作为环渤海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天津市人才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天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徐帅 《青岛画报》2022,(2):48-49
2021年12月10日,作为第二届青岛创新节的重要活动之一,"2021青岛创新节·创新产品发布会暨山海·创"平台发布活动正式启幕.10件具有颠覆性创新价值的新产品全球首发,涵盖了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现代农业、航天科技等众多领域.这不但是青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标杆城市路途上结出的丰硕果实,也是近...  相似文献   

15.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深刻领会加强文化建设对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全力加快建设步伐。其策略为,必须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头作用:一要立足现实,挖掘历史,保品牌,创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二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发展文化服务体系;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加强城市文化经济实力;四要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营造现代城市人文环境,培育现代城市文明。其措施为: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明确目标,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名城的强大合力;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行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表现出来。同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环境,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既包含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又包含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减排压力和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必须要开展低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首都文化与首都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都文化是立足于首都价值所提出的国家文化代表性概念 ,是对北京文化含义的拓展和清晰化。它源于首都的城市地位 ,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建设首都文化是首都文化人的神圣使命 ,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重视软件建设 ,以观念、纽带、环境、结构建设为切入点 ,充分抓住重大国际文化活动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型城市不仅是创新型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核,也是创新型国家概念的城市化。鉴于此,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区域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包含着科学技术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资源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而且包括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制度实力、文化实力、教育实力、外交实力等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指导.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互为发展的条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必须以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等科学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指导;促进和影响科学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管理体制、教育方式的创新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为前提.科学技术的创新则从方法论、具体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影响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创业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最显著的经济活动形式,能够充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高校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建设孵化基地成为必要的条件,可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目标.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意义重大,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实训平台,还可以传递创新创业思想,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必须落实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该文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