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按照我国刑法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负责任。当某一危害社会的结果已经发生,要使行为人对这一结果负担刑事责任,必须查明这一结果是由该行为人的行为直接造成的,也就是要查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正确认识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正确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渎职侵权职务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属于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也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重要课题之一。司法实践中,如果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就不能令行为人对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和结果,本来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这一对范畴被运用到刑法中,研究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同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也是各国刑法学者所注重研究的课题之一。建国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许多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现将本人对其中几个问题的粗浅看法提出来,以求得指正。  相似文献   

4.
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合乎规律的联系,是刑事检察工作和刑事审判工作中确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则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是历来刑法学家认为较难正确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论在我国或者在国外,都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受到司法实践部门和刑法学界的重视。现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几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不是指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特指犯罪现象中的危害行为和具体的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或者说,对于犯罪现象,在危害结果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研究它是否由某个危害行为所引起或造成的,这便是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是哲学中因果关系理论在刑法学犯罪论中的具体运用。哲学中的因  相似文献   

6.
犯罪的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刑事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正确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重要关键之一。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刑事案件,就必须在司法实践上和刑法科学研究上,正确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在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刑法学界,对犯罪的因果关系都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对犯罪因果关系问题的主要不同见解,首先是怎样运用哲学上关于因果性、必然性、偶然性这些范畴到犯罪的因果关系上来?其次是犯罪的因果关系,只包括必然因果关系的形式还是既包括必然因果关系形式又包括偶然因果关系形式呢?再次是如果承认偶然因果关系的存在,它能否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违法行为不能成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查找因果关系的目的不在于认定行为人的行为的违法性,而在于确定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在坚持过错归责原则的前提下,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但在确定因果关系时应考虑过错因素和原因力问题。对偶然的、间接的因果联系,不宜采取“全部负责”和“完全免责”理论,而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行为人责任。  相似文献   

8.
刑法因果关系是刑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刑法学界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探索的精神,在论证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内在的、必然性联系的同时,对“偶然因果关系说”进行了质疑,指出了该说的不科学性,有一定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9.
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事由,专指共同危险行为人通过举证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而免责的问题,而非证明自己非共同危险行为人的问题。针对行为人免责的事由,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肯定说与否定说的争议。通过对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分析,可以看出,肯定说才是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精神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刑法因果关系应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层次。事实因果关系是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客观联系的归因性确认,法律因果关系是就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归责性判断。事实因果关系是法律因果关系的基础,归因性确认是归责性判断的前提。司法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对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从事实因果关系逐渐向法律因果关系过渡、在归因性确认的基础上逐渐增强归责性判断的过程。法院对因果关系的归责性判断应综合考虑多种价值元素,包括刑事政策、刑法精神、刑罚根据、行为的危害性及其规范违反程度、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和一般的公众观念等。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确定某人应否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罪质为危害公共安全,不报、谎报行为与贻误事故抢救之间须具有刑法意义的因果关系,且危害公共安全,不能仅以不报、谎报行为而认定成立本罪.确定本罪的主体应当结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本罪罪过形式为过失,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主观心态,对行为人应以相应的故意犯罪论处.  相似文献   

13.
原因自由行为指行为人基于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实施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行为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但在原因设定阶段却是自由的.鉴于原因自由行为对危害结果的支配力,应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将行为人视为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承担故意或过失的责任,以弥补"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这一传统责任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刑法因果关系的解读中,双层次结构理论是目前解决了刑法中因果关系问题真正科学的方法。结合案例看,用该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案件中事实行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范围,行为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  相似文献   

15.
亨普尔的科学解释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成就之一,它使科学解释问题成为科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实现了科学中关于解释问题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对当代科学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使科学解释成为科学和哲学的核心论题,并使科学解释观深入人心,重新引发了解释与理解之争;二是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开拓了科学解释研究的标准模式,并引起了更广范围的科学解释的哲学分析;三是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奠定了科学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能合理地解释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于精神障碍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的依据 ,因而备受各国刑事立法的推崇和刑事司法判例的肯定 ,理论上也颇受各国刑法学者的关注。探究该理论的缘起、行为可罚性的理论依据以及大陆法系国家相关的刑事立法 ,对于我国原因自由行为刑事立法的完善和实务的指导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因自由行为是大陆法系刑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是指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故意或过失而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的法律现象。原因自由行为有着许多常态犯罪所不具有的特征。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对此没有涉及。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例,采用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模式将原因自由行为纳入我国刑事立法的范畴,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实证主义是绝大多数管理研究“不言自明”的哲学根基。在深入分析实证主义因果关系的本质及管理本体与研究者能动性后,认为当前管理研究在实证主义哲学根基下,对经验事件间“恒常联系”的追求将继续加剧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管理理论的粹片化会更明显。而批判实在论以分层本体论为基础的因果关系解释模式可以弥补实证研究中对因果机制检验不足的缺陷。通过将该因果关系解释模式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并将其与主流管理研究方法结合,可以为更严格地检验管理理论中的因果关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危险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足以造成法定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危险犯的特征是 :以出现法定的危险状态作为成立犯罪既遂的标志 ;法定的危险状态必须是由危害行为造成的 ;危险状态都有相应的实害结果。具体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定的具体危险结果作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犯罪。抽象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抽象危险结果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犯罪。危险结果的认定应为一般人标准与科学标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关涉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权利行使的冲突,在构成上不要一味地以纠正正义理论强调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还必须以功利主义理论考虑行为人利用环境资源为社会带来的利益,故应以行为违法性作为构成要件,并援用忍受限度论来判断之.考虑到侵权责任法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损害已实际发生,以损害结果而非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来认定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与民事责任更为契合.此外,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倒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遭遇消极抵制,缘于立法存在的“皱折”,需要通过司法予以“熨平”,故要求受害人举证证明损害事实与污染行为之间因果关系具有相当程度的盖然性,在此基础上,法院可以作出因果关系的推定.如此,平衡双方的利益,更有利解决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