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朱仰东  滕桂华 《殷都学刊》2011,32(2):124-128
先秦时期,儒学与齐鲁文化之间同中有异,齐鲁文化内部也各有差别;秦汉之时,儒学在理论与现实方面发生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博士制度设立,理论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开始吸收其他学说加以改造。结果是儒学定为一尊;儒学的新变带来了儒学的繁荣,学儒者西渐,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儒学的新变同时也使得其与齐鲁文化之关系做出了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建  贾振勇 《齐鲁学刊》2000,(3):102-107
先秦时期齐鲁文化具有非官方的正统性、崇德尚仁的道德理想、士“志于道”的古典人文精神等特质。秦代的“焚书坑儒”,使齐鲁文化遭受重创。西汉统治者反拨了秦王朝的文化路线,齐鲁文化开始复兴。今古文经之争使齐鲁儒学取得了在学术界的主流文化地位。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之后,董仲舒的良苦用心未能如愿。儒学的影响固然是扩大了,但齐鲁文化的其他内涵却大大萎缩了。此后,齐鲁儒学逐渐脱离自身的区域文化秉性,走进华夏文化的中枢部位。其原因有四:一是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它在外上的普及性,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强力推行,四是中国文化结构的请主多辅形态。  相似文献   

3.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本来是属于山东一带的古代地域性文化,战国秦汉时期,齐鲁文化日益交融,走上了一体化道路,并于汉武帝时成为全中国的主流文化。齐鲁文化的产生、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杰出人物,形成了以"仁"为核心、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文化,创作了以《五经》、《四书》为代表的儒家典籍。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影响深远,山东人、山东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更是深深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今天在山东地区保留下来的究竟是传统的齐鲁文化?还是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呢?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无疑是一种独立形态的区域文化.汉代以后,作为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逐渐融入中华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且在外土广泛传播,形成其他地域文化无法比拟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然而,就在齐鲁文化逐渐正统化、普及化的膨胀中,其自身的地域文化的独立性日益淡化了,后来在山东地区保留下来的主要不是作为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区域文化的精神传统.19世纪中叶之后的一百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化的建立以及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新的交流与融合,在山东地区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灵岩寺作为齐鲁名刹,其独特的佛禅文化与自然景观一直成为历代文人游览歌咏的对象。灵岩寺景观进入文人的视野并成为文人笔下的审美对象是在北宋时期。北宋文人的游观赋诗,在灵岩寺文化发展史上刻下了深深印痕,扩大了灵岩寺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齐鲁佛寺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7.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对东北亚地区展现出强劲的文化辐射力,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华一体文明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齐鲁文化的东出,主要是由于山东半岛东临大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代以来,山东人民大量移民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地区,他们把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到这些地区,对加速这些地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国与朝、日交往,山东半岛是主要的往来通道。以此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为儒学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公元七世纪以后朝鲜、日本兴起尊孔崇圣之风,最终形成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关键作用。齐鲁文化、儒家文明从中国传入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安作璋  唐志勇 《文史哲》2004,2(4):54-60
傅斯年先生是齐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几乎涵盖齐鲁文化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齐鲁文化渊源的研究、对齐鲁学派的评析、齐鲁文献的考证以及齐鲁文化历史地位的评估等。他不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给后来的齐鲁文化研究者以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王蕊博士之新著<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由齐鲁书社于2008年8月出版.历史上,有影响的齐鲁家族众多,<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所研究的主要十大家族以是否有家族聚落遗存作为选择标准,即作者对齐鲁家族的考察不止于精神层面,且注重物质层面.  相似文献   

10.
2002年7月,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一书。该书长达56万字,论述了先秦秦汉时期齐鲁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齐鲁思想文化由地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研究了齐鲁思想文化的内涵、演变与基本特点,阐明了齐鲁思想文化在构筑中国主流文化进程中的主要贡献,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齐鲁文化的主要成就,科学评价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该书的两位作者孟祥才教授和胡新生教授,是思想文化史专家,他们以其厚实的功底、扎实的研究和娴熟的技巧,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古史上,对特定的地域文化能…  相似文献   

11.
齐鲁两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中心丛利文,李兆森探索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溯源于先秦;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两国,既是先秦音乐文化的一处发祥地,又是先秦音乐文化的集大成处,长期享有音乐文化中心的崇高地位。一、齐鲁音乐文化中心的形成齐鲁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素以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一世。山东素以拥有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而闻名于全国。然而,过去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却多局限于微观方面,仅从某一局部或人物入手进行研究,这与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为推进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时期 ,山东文学呈现了革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自然融合 ,表现平民英雄 ,歌颂平民英雄 ,形成了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小说创作。齐鲁英雄豪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英雄豪杰 ,也是山东作家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区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是秦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源于齐而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西汉前期,以齐鲁地区士人为主的学者群融汇、吸收阴阳、黄老、法、方仙道等齐鲁诸家学说改铸儒学而成经学,通过博士制度,使齐鲁文化实现了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结合,取得了政治上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其后,由先秦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学风而引发的经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随着今文经学的庸俗化,日益崛起的古文经学派完成了统一经学的任务,最终实现了齐鲁文化的正统化;今文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所依恃的博士制度于东汉末也归于衰落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发展论略郭墨兰齐鲁是山东省区的简称。齐鲁文化在广义上讲即是山东文化。但狭义地讲,它是专指先秦齐、鲁两国的文化,是两国文化的合称。齐、鲁是西周王朝的两大封国,是周王朝在东部沿海的代理统治者,享有文、武特权,并负有镇抚东部地区和推行周礼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论流寓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湘文化是在三湘大地上繁育出来的一种区域文化。在湖湘文化的背景熏陶下 ,湖南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我们研究湖湘文化 ,便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 ,那就是湖湘文化的外来因素 ,即流寓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这是湖湘文化有别于三秦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检索湖湘文化人物长廊 ,从屈原、贾谊 ,到杜甫、刘禹锡、柳宗元 ,到胡安国、胡宏、张等等 ,他们的籍贯与周敦颐、王船山、曾国藩、魏源、谭嗣同等的本籍身份绝然不同 ,湖南是屈贾伤心之地 ,他们个人生活的巨大不幸正…  相似文献   

17.
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传统,而是两个文化传统。齐鲁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变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具有单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齐鲁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两个文化传统都重视诚信。齐鲁文化的诚信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浩 《东岳论丛》2003,(3):134-136
山东民俗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民俗的代表。山东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东夷民俗时期、以齐鲁为主的列国殊俗时期、山东民俗的认同时期、山东民俗的凝变时期和西俗东渐时期等五个发展的自然段。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湖北虽非贫瘠蕞陋之乡,亦不是富庶发达之地,生产生活条件、政治环境和文化积累状况,使其文化在先秦汉唐时逊色于关中豫普和齐鲁,在明清以来又不及政治中心的京畿和沿海的江浙闽粤等地。虽然其间也有过几度辉煌,但都未能待续发展。本文拟对历史上湖北文化的几起几落略作回顾,并着重剖析清代及民国时期湖北地区主流文化的崩毁、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基层社会的非文化状况,考察湖北文化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的困境。一历史上湖北文化的第一光辉时期在春秋战国。当时由于中国尚未真正统一,楚国以南方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20.
林丛 《东岳论丛》2020,(7):94-103
先秦时期,周文化由于具有王室的背景,故而成为各国法律文化的模本。学界有齐鲁法律文化并称者,考诸相关史料与典籍,不难发现鲁文化虽然具有地域性,但更多体现为对周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周王室在春秋战国衰微之后周之法律文化的一面旗帜,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崇尚德治、恪守礼制与以刑为辅。而齐国则因分封方式与治国策略的不同而具有与之不完全相类的法律文化模式,故在地域法律文化层面,称周鲁法律文化而非齐鲁法律文化更为妥当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