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外贸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外贸结构成长与经济增长转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就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又会使比较优势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外贸竞争力增强。同时,质量型或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将提高外贸水平与层次,增强外贸国际竞争力,优化外贸结构。反过来,外贸结构的变化又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外贸结构转型带来贸易利益并增加实际国民收入总量,贸易利益诱发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与经济机制正常的国家相比,转型国家的经济和谐增长面临更多的挑战,制度转换所带来的各种聚焦对转型期经济和谐增长产生超乎寻常的挑战和困难。目前转型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诸多失衡与扭曲,正是其基本体现。保持和谐增长不仅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是关系到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经济转型与经济和谐增长相辅相成。要消除增长扭曲,实现和谐增长,需要通过校正转型方式,推进持续转型以及体制转型与和谐增长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紧密。通过对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现实效应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以现有数据拟合出不同水平下的城镇化与人均GDP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较好预测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现实效应未来的相关数据,从而有利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谐并进,防止片面城镇化——城镇化率的攀比。  相似文献   

4.
5.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强调要扩大内需尤其扩大消费,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居民消费有何特点,消费不足成因在哪里,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居民收入消费的障碍,如何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本文以四川为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冲击,对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中,运用三部门经济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新型城镇化纳入经济模型,分析这一政策冲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长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冲击提高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稳态水平。在实证研究中,基于2008—2017年全国四大区域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大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均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新型城镇化实施过后这种抑制作用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供给结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供给结构角度分析了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寻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国经济如何能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显然需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1979-2010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存在的各种组合关系并探究其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联立方程广义矩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产生的源动力是正的产出缺口而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较高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则很难控制且经济增速减缓,通货膨胀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5年16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将产业结构指标划分为合理化与高级化,引入泰尔指数。研究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进一步划分三大区域发现,区域间本身存在差异,尤其是皖南地区各变量对城镇化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皖北地区估计显著性效果最弱。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注重产业结构合理升级调整,寻求一个能够确保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相适应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会促使这种资源的价格上涨,并可能减少产出以及降低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可以克服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当不可再生资源变得稀缺时,可以通过减少自然资源投入或使用新技术来发展新的产业.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并采用衡阳市200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得出它们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都存在自我发展的惯性现象;不管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制造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城镇化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效果仅表现在短期中,长期影响效果甚微;在考察期内,导致制造业集聚和城镇化的波动主要还是自身因素,但制造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效果仍不容忽视。最后,结合衡阳市的实际情况对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化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城市化是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前提,又是民族地区城市空间扩散与集聚效应作用产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章分析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针对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指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必须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只有发达的县域经济才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民实现“县域城镇化”。为求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两者的相关性,对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乡城迁移城市化是现代城市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研究乡城迁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有两种:政府主导的郊区城市化和农民自发进城务工的迁移城市化。基于两种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中的农民收入增长率使用拉姆齐模型研究了城市增长过程,研究表明:乡城迁移城市化之后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农民的最优消费水平而是政府强加的消费水平,城市化中的最优路径是类似于使农民利益受损失的"圈地运动"经济增长路径,政府购买不会对经济系统的均衡路径产生影响。此类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分布曲线、分布特征以及其发展型式的研究,来说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进一步区域城市化转型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且不同城市化时期城市经济增长分布特征不同;其次,随着城市化阶段上升,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后,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在借鉴前人从宏观层面的时间、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湖南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相互影响以及各层次影响程度的强弱,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湖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第一层次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和第二、三层次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最后从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湖南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运用循环经济理态,使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协调发展。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国外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推行循环经济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前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城市化进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能拉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 ,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 ,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并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实践经验表明,用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来评价城市化水平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指标,才是评价城市化的最本质的指标。我国城市化的重心应当放在强化农村建设上,也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性条件。与此相联系,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