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本着“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在他的小说中始终演绎着普通人的人生,实践着他的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的愿望,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些普通人的人生悲剧,对整个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予以无情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含蓄镌永有相通之处。鲁迅先生注意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共同点,在小说作品的深层表现上实行了两者的沟通与融合,在小说创作方法上亦追求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统一,开辟了现代诗意抒情小说的先河。所有接近和属于西方象征主义系统的艺术方法与语言风格的运用,使鲁迅小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评价鲁迅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大惑不解,曾以各种方式加以劝诫;然而历史事实证明,鲁迅未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对此,鲁迅不无感慨地说:“但我也久没有做短篇小说了。现在的人民更加困苦,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又看见了新的文学潮流,在这景况中,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1933年3月)鲁迅自己把中断小说创作的原因归结为:一、生活变化,二、思想发展,三、新的文学潮流,四、不能  相似文献   

4.
“语丝”时期,鲁迅创作了许多大篇幅的杂文,将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全文有着逻辑较为严密、说理纵意挥洒、行文委婉曲折的整饬美和洒脱美。这些杂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体风格:一是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写出其中深蓄的非凡的人生意义;二是显示出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天才般艺术功力;三是作品具有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审美结构;四是充分显现出散文“散体构思”和“纵意挥洒”的体式美;五是具有诗意美和哲理境界;六是显示出高度个性化的体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视野内,鲁迅启蒙主义小说呈现出"救他"与"救己"的双重意蕴.这种意蕴根源于中国思想启蒙的独特困境.<狂人日记>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标示了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学作品经常描写的内容。在鲁迅的小说中,死亡描写具有启蒙的意义。鲁迅通过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出了关怀生命的重大命题,使五四新学在反映人生问题上呈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以"启蒙主义"著称,而鲁迅的小说启蒙是通过艺术创造中的文化批判来展开的.这一小说启蒙在对真人意识进行着理想性建构的同时,也对奴性意识进行着现实性的揭示,并且贯串于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这样,鲁迅的小说启蒙不仅推动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整体性重估,而且促进了对文化传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10.
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是《呐喊》、《彷徨》大多数小说叙事的焦点。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 ,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 ;先驱们“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剧 ,使鲁迅感到了置身于荒原的孤单。这种荒原意识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以"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启蒙思想著称,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同样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叙事学意义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审美形式的考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对这些文本叙事方式或审美形式的解读整合、提升到他的启蒙思想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本体色彩的高度上。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审美创新及其蕴涵的启蒙思想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鲁迅”笔名出现的时间、知名度和涵义 ,探讨作家鲁迅的人生道路。指出鲁迅的生活道路是平凡的 ,思想道路是曲折的 ,政治道路是坚定的。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思想家 ,鲁迅的道路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永恒的微笑-鲁迅逝世前的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逝世前特别是在距他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创作了一组达到登峰造极的思想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的杂文.在这些作品中,他笑谈死亡,戏说鬼魂,并始终贯穿着对旧势力和人民敌人的斗争,显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贯的战斗精神,践诺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终生誓言.这批精彩的杂文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幽默、潇洒的艺术风格,就像著名摄影家沙飞在鲁迅逝世前11天的10月8日为他拍摄的那幅手持香烟、眉眼莞尔的照片一样,在中国乃至人类文学以至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相似文献   

15.
从王朔发表在一个文学期刊《收获》上的《我看鲁迅》一文得知,鲁迅的历史存在,竟然使王朔有"不能自由呼吸"、不能"进步"的压抑感。为要解除这种压抑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自觉吸收借鉴并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比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象征、暗示、隐喻、变形、梦幻,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来为其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是鲁迅生命最后十年的居留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中西混合体的魔幻之都,置身其间的鲁迅产生了多种体验,影响了他上海十年的杂文创作。一是自由撰稿人身份给鲁迅带来了切实的市民日常生活体验,由此书写了上海弄堂市民形象;二是上海的租界化使鲁迅产生了屈辱而愤懑的租界体验,进而揭示了西崽和流氓的奴性;三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强化了鲁迅的革命体验,促进了鲁迅对革命认识的深化。正因为这些丰富而深刻的上海体验,使其后期的杂文创作内容丰富且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中运用了众多议论性话语,这些议论性话语无论其语用修辞,还是话语修辞,以及所采用的具体的修辞手法,都与小说思想表达的目的密切相关,有其艺术的合理性与审美性。同时,这些议论性话语及修辞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它们与鲁迅在杂文中使用的语用修辞、话语修辞及修辞手段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甚至完全可以说,鲁迅就是根据杂文的语体特点来书写这些议论性话语并运用修辞手段的。  相似文献   

19.
置身于繁华纷扰的十里洋场后,租界的精神气候逼迫鲁迅在创作上改弦易辙。租界文化环境给鲁迅的杂文带来了一些明显变化:一、创作内驱力由主动转为应对。二、杂文批判的视野越来越窄,思想境界不如前期广博大气。三、鲁迅前期杂文直面的是整个传统文化和制度,后期杂文指向十里洋场的恶习;前期是宏大叙事,后期是琐碎叙事;前期是反传统农业文化,后期是反现代商业文化。鲁迅《故事新编》前后期小说风格境界的差异,明显是租界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样是诙谐,前期三篇小说的诙谐出于至性深情,流露出浓厚的悲悯意识, 是悲剧的诙谐、认真的诙谐,后期五篇则有点滑稽玩世,透露出轻薄的精神优胜,是喜剧的诙谐、油滑的诙谐。《故事新编》前期三篇糅入了更多的主体性,后期五篇基本上属于“他者”故事的讲述,缺乏个体生命体验的热烈参与。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乡土文学领域的两位大师.他们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学作品开辟、拓展了中国文坛。两者的作品都具有浓郁中国味的乡土风情、相似的主题思想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时代背景、小说人物设置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两位大师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