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洪岩 《阴山学刊》2007,20(1):58-60
声乐学习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人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这就给声乐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地传授歌唱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丰富想象,借助想象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支持和打开喉咙;借助想象找到正确的哼鸣位置和发声位置;借助想象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想象在声乐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保障,发声是声音的创造过程,共鸣是声音的美化强化剂,语言是歌唱的内容。四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成为歌唱的基本要素,只有掌握运用好了它们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美声歌唱的四个基本要素的重要作用及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相似文献   

4.
浅谈歌唱中情感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基蓉 《南方论刊》2008,(2):99-100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确,对声乐的学习及演出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是一切艺术之所以感人的根茎。"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者必须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及熟练的歌唱技巧;深入理解歌词意韵;全面把握歌曲曲调;融入歌唱者独特的理解与领悟,从灵魂中去诠释歌曲,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唱歌,很多人都会,但唱好一首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样唱好一首歌呢?”这是很多歌唱者经常想到和遇到的问题。由于各人的具体要求、艺术趣味、审美观点、歌唱习惯不尽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也必然存在差异,现在就一般情况,谈谈看法。一是选择你自己所喜欢的歌曲时,首先应考虑到大多数听众的要求和希望,他们是否也喜欢?因为歌唱的艺术效果不是单纯来自歌唱者,也来自歌唱者和听歌人之间的交流和共鸣。二是选择适合自己音域范围内的歌曲,超出了自己声音的音域范围,就不能轻松自如地歌唱。三是不要选择自己不能胜任的歌曲,否则,会把所有…  相似文献   

6.
漫谈歌唱呼吸贾丽清声乐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技艺性很强的课程,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让他们会唱歌,唱好歌是十分必要的。而正确的歌唱是综合的产物,是发声的各个要素如呼吸、共鸣、喉头稳定、咬字吐词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机能活动。声乐教...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必须透彻了解咽、喉部的生理构造、科学的发声机理和形态变化规律,掌握打开喉咙及保持其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湛卢 《快乐青春》2010,(10):10-11
驴在路上拾到一袋花生,便拿回家去。因为高兴,它一边走,一边放开喉咙歌唱着。 猴子问它遇上了什么喜事,驴子把拾到花生的事说了。平时看不起驴,骂它蠢笨的猴子,忽然改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声乐教学中,呼吸是歌唱的关键;共鸣运用是歌唱的主要条件。然而在声音训练中,在声区过渡时所遇到的卡壳现象,也叫“坎儿”问题,是我们每个声乐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统一低中高声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声乐训练中的关键。解决了“换声点”统一了声区的矛盾,歌唱才能自如通畅;歌声才能灿烂辉煌;才能将声乐作品演唱得完美;音乐形象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该如何解决“换声点”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感受到,要解决“换声点”过渡自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训练,而是应采取诸多的方法与手段,并且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换声点“坎儿”填平,使声区统一。下面谈谈本人如何使换声点过渡自然所采取的一些手段、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艺术歌曲主要是诗歌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以著名的诗歌为歌词,侧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当音乐性的语言被人演唱得深情的时候,人们在聆听的欣赏中激发了共鸣的火花,那震撼人心的诗境,曲境与声境,爆发出的就是诗意的共鸣。此文以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处理为例,从歌唱的语言、情感、声音、伴奏等方面,阐述了诗意美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俊 《云梦学刊》2001,22(3):86-87
中低声区打开咽喉是唱好高音的基础,解决换声点的过渡可用"反向思维";声音的"靠前"与"靠后",只是共鸣需要与生理动作的一种感觉,要正确认识声音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气韵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核心问题,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歌唱的气韵美,笔者从“气”和“韵”的因果关系、歌唱气韵美的表现特征、演唱者主体气质的风采神韵,对歌唱气韵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歌唱气韵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莲蓬勃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我国的新诗破土而出。它一经诞生,就把灿若群星的新诗人呈现于世界面前。人们打开新文学史,就会听到郭沫若、闻一多、冰心、朱自清、刘半农以及稍后的艾青、田间、臧克家等诗人的响亮歌唱和深情低吟。这些,当然已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了。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那民族危亡的紧急历史关头,在那烽火遍燃的民族解放战争年  相似文献   

14.
张曙光 《船山学刊》2012,(1):145-148
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在对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的评点中不同程度地描述了阅读共鸣现象。在当代文论话语观照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评点家所揭示的阅读共鸣现象及其特征:作为读者审美经验中的高峰体验,阅读共鸣要经历一个"耐"、"止"、"思"的情绪酝酿与动力蓄势过程;阅读共鸣的发生体现了文本内在的意义要求,读者往往会在阅读共鸣中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深入分析评点家对阅读共鸣及其发生机制的评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评点所蕴含的丰富的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批判人性论者的共鸣说的时候,因为想要把问题说得清楚些,我便对共鸣这种精神感应现象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已经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认为我把共鸣理解得较狭窄了,而主张共鸣是一种更广泛的精神活动现象。《学术月刊》今年第三期上陆行良同志的“关于文学的共鸣问题”一文,在这方面可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陆行良同志提出了他对共鸣的正面看法,他以为共鸣就是“对作品中所歌颂的人物和事件感到兴趣、爱好和赞赏;或者对作品中所批判的人物和事件发出不满、愤慨和痛恨”,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在作品里所贯注的思想感情发生交融,趋于一致”。由此可见,陆行良同志对共鸣作了一个最广泛的理解。他所理解的共鸣不仅包括了“感到兴趣、爱好和赞赏”,而且也就是一种理解。他在论述今天的读者如何对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流音变的角度,以“一”、“不”、上声和形容词重叠等的变调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论证了歌唱时的音变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普通口语的音变规律去强求它。歌唱所重视的是情感抒发和听觉美感,而不是字音的纯正。理论和实践证明,常期被视为歌唱圭臬的“字正”命题,对歌唱语言情境中的音、字关系缺乏理论指导和现实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气吸的深、支持感强、控制得力、声音流动感强的优越性为当今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好的呼吸也是歌唱“混声”唱法的必备条件 ,以“U”母音做练习 ,稳定喉头 ,增强声带现气发声能力 ,并有“腔体”感”再以八度跳进的“纯假声”和“真假相靠”做练习 ,使学生听到头腔出现的共鸣泛音 ,并逐渐练出通畅的混合声音。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的美感共鸣冯亚光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能够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身心震动。这正是文学作品通过审美主体的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审美判断中的共鸣,即美感共鸣。那么什么是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  相似文献   

19.
抑扬、顿挫、徐疾、刚柔、动静、明暗等变化,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唱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一整套规律。它们是速度、力度、音量、音色等因素的综合,但又不同于一般乐理术语中所讲的概念,而是和用气、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紧密关联的歌唱技巧,也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抑扬抑扬不是单纯的音量大小,而是内在情感起伏在声音上的表现,是声音力度,亮度收放综合的体现。时轻而有力,有时响而有力,有时轻而无力。如《码头工人歌》的开头:“从早搬到夜,从夜搬到早,眼睛都迷糊了……”,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人喉咙不舒服就认为自己咽炎犯了,然后随便喝点糖浆了事。其实,咽炎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天气热时上火嗓子疼,天气冷了干燥咳嗽,感冒了嗓子疼,空气不好嗓子也不舒服……我们把喉咙不舒服统称为咽炎,但隐藏其下的病因繁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能够对症下药,有可能让小问题拖出大麻烦。到底是什么惹的祸咽炎是指咽部即喉咙后面的部位发炎了。我们通常把咽炎叫"喉咙痛"。除了痛,咽炎还可能造成刺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