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略论鲁迅杂文幽默的语言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文化内涵研究是近年来语言研究工作者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文化底蕴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本文以发掘鲁迅杂文中“幽默”的历史传统为宗旨,以鲁迅作品特有的语言形式为例证,从鲁迅作品的修辞特点入手,揭示鲁迅作品的“幽默”来自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个方面,以见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还大有可为,并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鲁迅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创作的多样化 ,使人们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超越了传统规范 ,因而使标点符号具有了一种全新的修辞作用。鲁迅作品中一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 ,便具有超越其本身表停顿等规范作用的修辞效果。从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用法出发 ,学习和探讨标点符号的积极修辞作用 ,也就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名研究是鲁迅作品研究和鲁迅思想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本文研究了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的特点、规律及其杂文式的语言风格;并从修辞学的角度,结合语义学的方法和鲁迅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将鲁迅作品全部笔名(共129个)中的126个的涵义作了诠释,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部分鲁迅笔名的涵义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更确切的考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憎恶、掊击看客的思想 ,是鲁迅一生无法解开的心结。看客在鲁迅作品世界里出现的次数最多、形象的类型层次最丰、所用的批判武器 (文体 )最多、经历的时间也最长。因此 ,看客现象对鲁迅创作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认识这一问题 ,对正确理解鲁迅作品 ,准确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取向及其变迁.从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学教育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取向的进步意义,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伤痛与爱抚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一生,既是伟大的一生,同时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鲁迅主体悲剧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因此,其文学作品呈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本文便试图从鲁迅主体悲剧意识倾向的生成、作品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悲剧的外在表现形式三方面探讨鲁迅作品的悲剧意蕴,从而认识悲剧意识之于鲁迅,既是悲哀的,同时也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语言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模糊语言在鲁迅作品中使用得相当普遍,模糊语言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主要分析模糊语言在《鲁迅选集》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模糊语言的使用,首先是体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其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让鲁迅先生能够表情达意,在战斗的同时保全自己;最后鲁迅作品中模糊语的使用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研究旨在探讨译作选择、翻译策略、译作推介对于译作域外传播的影响。使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杨译鲁迅作品的选择及国内外出版给予客观呈现;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杨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通过馆藏统计和文学评论分析,阐释杨译鲁迅作品在域外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杨译灵活的翻译策略为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铺平了道路。但其译作在国内的出版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重印高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文学接受上出现了明显的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因素在50年代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产生了消极影响。到了70年代,意识形态对立相对缓和,通过出版人和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努力,杨译鲁迅作品迎来了域外文学接受的高潮。  相似文献   

1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光辉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作品思想性的高度概括。搞好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这种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素以思想的深刻、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简洁凝炼著称。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学后却体会不出鲁迅作品的奇崛,反而认为鲁迅作品艰深难懂,学起来费时费力。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对  相似文献   

16.
在致力于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中,茅盾与鲁迅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不仅是鲁迅作品最早的知音和积极的宣传者,而且是极力倡导要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全面地学习和研究鲁迅的人。他对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一生中撰写了大量的研究鲁迅及其著作的评论文章,不愧是首先自觉地奋起保卫鲁迅的文艺评论家。他留下的研究鲁迅的丰富遗产,是他文学活动、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如果就茅盾对鲁迅的评论研究工作加以回顾和考察,绝不能忽略他在20年代后期研究鲁迅的一篇重要论文,即《鲁迅论》。不论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或者在鲁迅研究史上,《鲁迅论》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感。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 (似) 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感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中的幽默概念因语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内涵。他反对幽默的温厚说、超脱论以及低俗化倾向,提倡运用幽默批判现实,促进工作,调剂生活.鲁迅幽默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在追求社会功利的基础上达成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于2005年度鲁迅作品研究的论文,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笔者按照鲁迅作品的各分集、各文类,作出介绍性、综合性评述。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了笔者的观点。本综述共分两大部分:鲁迅作品各分集及文类研究和鲁迅作品整体研究(各种视角和层面)。第一部分意在对鲁迅作品的各个分集(如《呐喊》、《彷徨》等)和诸种文类(如杂文、诗歌等)进行汇总整理,共分9小节。第二部分意在从各种视角和层面透视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研究,这一部分发文数量不多,笔者精选了其中5种较具代表性和颇具新意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中“似乎”、“大概”、“也许”、“几乎”等估量副词特别多。怎样恰当地把握它们?这不仅影响准确理解鲁迅作品,而且在培养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能力方面也有密切关系。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来谈点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