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晓勇 《职业》2017,(29):79-80
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就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根据相关机构最新的调研结果,企业用人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态度,希望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即加强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等的非专业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一体化教学中如何"植入"非专业能力进行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素质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甲有人说“想大事、办大事、能赚钱”是企业领导素质;也有人说“懂管理、会经营、能够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领导素质;还有人说“敢于决策、善于用人”是企业领导素质。以上这些说法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领导素质的主要内涵,但讲得都不系统、不全面。  相似文献   

3.
应聘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应聘时给招聘者留下的第一感觉.当前,企业招聘大学生,并不只看中求职者的书本知识,更看中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在求职时,有时应聘的工作并不是其所学专业,这就更需要应聘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灵活反应能力、亲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为了使大学生顺利通过应聘的门槛,寻求一个理想的职业,在应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学院高职三年制的粮食工程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这种尝试.学生们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后,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于2008年下学期全部进入企业,通过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经过顶岗实习,学生的岗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但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素质模型重要性的认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素质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将素质模型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甚至作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素质模型的专业性、复杂性注定其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加上我国部分企业的HR们对于素质模型的理解、应用并不到位,致使企业的素质模型技术往往存在着诸多误区.  相似文献   

6.
目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因为入学门槛低等原因,文化素质不高。进如高职校后,以就业为目标,从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现代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和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利用教材传递传统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8.
蒋莉 《职业》2017,(22):100-101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较高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又需要有实用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能力,而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实训基地可以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仿真实训的需要,将幼儿园实践教学环境与课程教学环境有机地整合起来,缩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幼教岗位用人需求的对接.同时,学校也可以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在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随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企业工作的人更加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发展好坏与企业家的素质密切相关.企业必须广开育人、用人渠道,实施企业家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家治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胡立 《职业时空》2015,(3):81-83
目前,高尔夫产业面临的尴尬处境是:一方面高尔夫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高尔夫专业学生却岗位胜任力低下。学校应该根据高尔夫企业的用人要求与能力标准来提高高尔夫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后的"人岗匹配"。  相似文献   

11.
邱颖 《职业》2008,(20)
随着生产能力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生产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总置、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石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现阶段,影响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之一,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化鉴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社会化鉴定职业能力以考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考不能干"的问题.二是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更关心员工的绩效,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干出来的",希望从实践中选拔高技能人才.三是技能鉴定标准覆盖面窄,不能满足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需要.中国石化36万技能操作人员分布在617个职业(工种),其中有国家职业标准的仅占1/3.  相似文献   

12.
汪洋 《职业时空》2012,(9):52-54
2012年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日本在华投资大幅增长,许多日本企业不仅把中国作为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而且更看重中国广袤的市场。日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投资,需要具有熟练外语应用能力和优秀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文中从日资企业人才需求入手,探讨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如何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以使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万辉 《职业》2004,(12):34-35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著名企业在华投资热情高涨,在本土化用人策略的拉动下,国内人才进入世界名企已经十分正常.为了帮助有意或者即将加入世界著名企业的有识之士尽快进入角色,笔者"网罗"了摩托罗拉、索尼、飞利浦、强生几家著名公司的用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旭 《职业》2016,(29):126-127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用人机构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创新思维、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中职生的创业素质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而太极拳丰富的文化特质必将在中职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太极拳文化对提升中职生创业素质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用人要求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努力追求的目标.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技能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适合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紧缺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用人的苦恼     
许亮生 《职业》2016,(7):25
"企业即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 造人先于造物,用人就是用苦恼."这四句话在管理学中也叫"松下论断",最有内涵的当数最后一句"用人就是用苦恼". 日本松下公司前老总松下幸之助把"人"看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以人为本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科学、合理造就人才、使用人才、争夺人才,便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谁拥有了入力资源,谁就会有竞争力,就会赢得市场.本文拟对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强企对策做一些探讨,为企业科学用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一、建立正确的用人观 企业在用人原则上,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正确的用人观.树立"文凭不等于水平,身份不等于资格,经验不等于能力,好人不等于能人,无过非英雄"的用人思想,不重身份,重能力;不重资历,重实绩;不重学历,重水平;不重经验,重激情;不重上意,重人格魅力和威信.这样来任用人才,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乔鑫 《现代交际》2010,(12):8-8
阐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因素,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困难;从企业用人理念和环境来分析导致企业用人难的现象。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从大学生综合素质、传统就业观念和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9.
赵筱红 《职业》2012,(14):46-47
目前,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主流已由学历文凭竞争转向素质能力竞争,用人标准向注重实际能力转变,社会在需要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技术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早在2002年,笔者所在的江山市职教中心就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依托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20.
三、构建"学习型企业"与创新研发型企业 以上分析了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决定着区域产业的素质和区域经济的水平,但目前来看,我国各经济区域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这突出地反映在专利的申请上.专利主要是指专利权,这是国家专利审批机关对提出专利申请的发明创造,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一种独占权.专利是与知识和技术创新联系最密切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