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论摘编     
贡桑诺尔布在喀喇沁地区的改革 李风在《内蒙古社联》1985年第10期撰文认为:成吉思汗功臣者勒蔑的二十五代孙、喀喇沁右旗札萨克世袭亲王、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参加过同盟会,曾与孙中山有过交往。在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于本世纪初在喀喇沁地区改革旧弊,推行新政。贡王的新政体现在:破除奴隶阶级制度,编奴隶为平民;成立崇德学社,研容“参佐制度”,培养年青地方行政人员;开工厂、办商店、设邮政,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建学堂,搞扫盲,抓教育,育人才;破除旧的婚丧礼仪,提倡精神文明等等。贡桑诺尔布的改革,是孙中山旧民主革命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改革对振兴蒙古民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喀喇沁文化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部分,对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而这一切都与贡王的思想境界和辛勤努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2期发表了笔者拙文《起辇谷纵横探》之后,喀喇沁夫同志写了《释“斡脱克”》一文(见《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3期),文中就“大鄂托克”一地提出异议,并表示愿意和笔者讨论。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有几点看法,提出来,与喀喇沁夫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4.
贡桑诺尔布,字乐亭,1871年6月26日生于内蒙占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蒙古贵族家庭。清朝历封头等塔布囊、辅国公、喀喇沁郡王、卓索图盟盟长,民国历任蒙藏事务局(院)总裁、国民党理事会理事、蒙藏学校校长。1931年1月14日,因病于北平住宅去逝。其思想以政治理论为主,所著文稿多有散失。 贡桑诺尔布思想的历史价值,在于独到而深刻地体现了内蒙古改良主义思潮的运动轨迹。共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清格尔泰,蒙古族,1924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中旗(今赤蜂市宁城县)。1938年小学毕业质,考入呼和浩特蒙古学院,1941年东渡日本,先后在日本东京善邻高等商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和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部学习。1945年回国,次年参加革命。1946——49年在内蒙古自治学院和齐齐哈尔军政大学任宣教科长,蒙文研究室主任。1949——1956年任中共中央内蒙古(蒙绥)分局秘书,宣传部编译科科长,语文工作处处  相似文献   

6.
罗卜桑却丹清光绪元年(公元1375年)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著有《蒙古风俗鉴》一书,现将罗卜桑却丹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如次。 1 罗卜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结束语中说:“我从小就是一个苦命人,十来岁就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很好的学习。正在家为维持生活而勤劳时,得以当了本旗苏木章京,”“光绪二十年春,为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去哲里木盟各旗奔走,于光绪二十三年回到本旗”。(115页)三年时间(1894—1897)的考察,使他走遍了辽阔的哲里木盟草原各旗县,遍访了喀喇沁左旗迁徙到此的家家户户,了解了社会,体察了民情,他对那些处于社会最低层,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同胞,十分同情,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清廷和蒙古王爷的腐败,经济的崩溃,文化教育的落后,宗教的猖獗,民风之日下和人民生活的穷困。通过三年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7.
明初建立的朵颜等三卫 ,在明宣德年间开始南迁 ,到了明废立的大宁都司地区。蒙古本部在明中后期时势力扩展到了整个辽东地区并控制了朵颜三卫 ,其中右翼喀喇沁人几乎控制了整个朵颜卫人。明末蒙古左右翼间的矛盾再次激化并发生内战 ,结果喀喇沁被左翼林丹汗打败 ,部众溃散 ,投奔了后金 ,被编入八旗军中 ;而喀喇沁统领下的朵颜人投靠后金时后金以喀喇沁的名义为他们设立了三个札萨克旗 ,驻牧在其原地上 ,即清朝卓索图盟喀喇沁三旗  相似文献   

8.
《蒙古世系谱》,又名《蒙古族谱》,亦称《蒙古博尔吉济忒氏族谱》,作者喀喇沁蒙古罗密,写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该书包括印度、西藏和蒙古史两大部。全书主要以世系谱体例编著。它是一部详载自成吉思汗至林丹汗的蒙古族通史,卷末特别记载蒙古各部各旗的关系及其世系,尤详成吉思汗世系、达延汗后裔世系。该书蒙文版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付研究员纳古单夫及阿尔达扎布同志合作校注整理出版。全书二十万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其生卒日期为 :生于 1872年 6月14日 ,即农历壬申年五月初九 ,卒于 193 1年 1月 13日 ,即农历庚午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相似文献   

10.
罗布桑却丹是我国近代蒙古族的一位精通多种语言勇于探索真理并致力于社会改革的学者。 罗布桑却丹的名著《蒙古风俗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一版,蒙文版。凡以下书中引文,只标页数),不只是一部内容浩繁的文献,而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哲学及社会政治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挖掘、分析,批判地继承其积极的思想成果,这对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一、罗布桑却丹的生平与著作 罗布桑却丹,原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生于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卒年不详。 罗布桑却丹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里。他虽家境贫寒,无资入学,但自幼勤学好问,刻苦自学,终于精通蒙文,少出才名。在他十七岁(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时,作为寒门子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北票县境内下府蒙古族自治旗(原名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有一座引起宗教界、史学界极大重视的蒙族佛教庙宇——惠宁寺。 一四三○年前后,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温布朝和日从呼和浩特吐默特旗来到了东北的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在此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琉璃顶庙,后来,其孙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当上了庙的主特。乾隆十五年(1750年)期间,一名喇嘛说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面有帝兆。于是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立即派人前往北京偷抄了金銮殿的建筑图案。  相似文献   

12.
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失利后,面临后金威胁,进行了一次战略转移——西迁。林丹汗西迁,与右翼蒙古的喀喇沁和土默特等部族发生激烈冲突,结果打败其诸部,可是右翼蒙古没有降附于大汗,尤其喀喇沁部与后金建立了联盟联姻关系。于是,后金的影响力从左翼蒙古扩大到右翼蒙古,并组织了强大的满蒙联军,攻打林丹汗及其察哈尔部。这对林丹汗的统一大业非常不利,使之处于更加被动局面,从而满蒙初期政治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光绪三十一年 ( 190 5年 )冬 ,贡王为了启发民智 ,宣扬新政 ,在崇政学堂附设报馆 ,每隔一天石印一大张 ,名曰《婴报》。刊登在《婴报》上的文章是由贡王用英文字母创造出的简易蒙文字母和拼音方法所写成的。但这种文字决不能算作蒙文 ,因此用这种文字印刷刊登的《婴报》也不能说就是蒙文报纸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于1983年11月30日向国内外发出了消息:在我国内蒙古新发现《尹湛纳希家谱》,此事引起国内外蒙古学界的广泛注目.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始祖博尔济忒氏,故姓宝,取自蒙古语“博尔济忒”氏第一音).于一八三七年五月廿日(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四月十六日)出生在原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翼旗忠信府(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于一八九二年二月廿五日(清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之版本纳古单夫一部重要的蒙古史文献──《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以下简称《蒙古族谱》),成书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作者是蒙古喀喇沁部人罗密(1671?──1740),原稿用蒙古文写成,后由作者译为汉、满二种文字。...  相似文献   

16.
阿拉坦汗(1507—1581)是呼和浩特的奠基者,是呼和浩特·土默特(俗称西土默特)和喀喇沁·土默特(俗称东土默特)的一位最杰出的首领,也是继达延汗之后蒙古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军事家。阿拉坦汗在十六世纪蒙古历史舞台上的重要活动,早已被世界蒙古学界所注目,今天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人们对阿拉坦汗业绩的深入研究,亦对标志他的历史功绩的尊号,尤其对他的汗号作了种种解释,甚而对他的取  相似文献   

17.
侯志 《松州学刊》2001,(5):53-56
历史上喀喇沁蒙古部落以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多年的难解之迷,引起全国、全世界著名蒙古学专家探讨和研究,越是研究越显示出她是蒙古草原璀灿的明珠。但已经过两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仍有许多难解之迷,只待日后逐步去解决。  相似文献   

18.
俺答汗(1507—1583)亦译称阿勒坦汗(Altan khan),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在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以后掌管着右翼三部,即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三部。他死后,其长于衮必里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与其弟阿勒坦汗二人为首,率右翼三万人”。嘉靖初年衮必里克(1506—1550)到了河套地区(包括现今陕西北部),成为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此后不久,俺答汗离开了河套地区,移居到现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在衮必里克死后的嘉靖二十一、二年前后,是俺答汗威势煊赫时期。他北征大漠,西蹂青海,东蹠察哈尔,南迫长城,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  相似文献   

19.
清代外旗人在扎赉特旗经济演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赉特旗的外旗人以喀喇沁、土默特地区的蒙古农民为主,他们是与扎赉特旗的开垦历史密切相关的群体。外旗人以交纳租子的形式体现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在当地的生活权,并以"蒙古人的农业"文化载体者的形象与汉农民相区别。外旗人给扎赉特旗的经济、文化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研究外旗人,对于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特旗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族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有我国国籍的俄罗斯人,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的俄罗斯族人口为1560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还有一部分散居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以及黑龙江省逊克、呼玛等县。俄罗斯族大多信仰东正教,少数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