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中国国有企业关联性并购行为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快速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出了挑战。基于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成长的现实要求, 以中国国有企业为研究主体, 以企业核心产品的生命周期为理论框架, 探讨了企业面临不同市场环境时, 以不同的关联性并购行为为表现形式的成长方式, 试图提出一种分析模型和思维方式, 以期为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决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国有企业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种博弈行为模型,分析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发现,连续型博弈行为的收益共享策略能解决离散型博弈行为收益共享策略所面临的“囚徒困境”.在古诺博弈和斯塔克尔伯格博弈两种外部环境下,分别将变动分配和固定分配作为收益共享原则,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博弈模型,及时关注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行为的互动并改变博弈策略,保障企业有效运行.最后,以同仁堂集团为实例,验证国有企业内部博弈行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结合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实际特点,对创建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做些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期更有成效地搞好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激励强度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面向五个不同所有制企业的203名员工收集了问卷数据,在检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回归分析证实了研究假设.发现激励强度与员工组织认同正相关,组织认同与员工反生产行为负相关,组织认同在激励强度与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构建激励强度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拓展了对反生产行为诱因的研究,在实践上为企业控制员工反生产行为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5.
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知识与企业核心竞争的关系以及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剖析了传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探讨了组织理论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贡献;对传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通过人本管理思想、改善组织结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等举措,实现了组织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转让行为的频繁,股权定价市场化不可避免.文章对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情况和转让市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目前市场法定价对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模型的构建,并以内蒙古伊利股份的股权转让为例.  相似文献   

7.
继“学习化社会”理念提出后 ,“学习型企业”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经历着经济体制转型与企业改革 ,学习型企业的建构成为时代的要求。为此 ,国有企业构建学习型企业 ,必须打通以人为本的学习通道 ,互动融合的开放通道 ,企业战略规划通道及评估激励通道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创业板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能力,结合市场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采用建模的方式,分析政策对创业板企业绩效影响。选择2018年~2020年近三年内的创业板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二类股票市场内发展与成长速度较快的行业指向企业样本。在完成企业市场发展变量的统计描述后,构建创业板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提出税收优惠政策对创业板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并分析对应解释变量可行性,通过回归分析的方式验证提出的假设,证明税收优惠政策对创业板企业绩效存在正向影响。最后,通过实例应用的方式,证明了构建的分析模型在分析创业板企业绩效影响时,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组织理论进入我国十余年,国企作为中国企业的中坚力量和旗帜,真正建成学习型组织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仍仅停留在口号和组织活动上。如何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如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落地,如何在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创新,是文章着力探讨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思路和目标,并提出创建措施、学习方向、实施途径、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阐述,望能为国企建设学习型组织提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激发员工工作场所中的自主环保行为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员工个性特征对员工职场行为的影响,探究企业员工主动性人格对员工环保公民行为的影响,并引入社会认同理论,进一步探究组织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基于对22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环保公民行为在职位层级、个人月平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组织规模和组织性质的交互作用对员工的环保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主动性人格既可直接正向影响员工的环保公民行为,也可通过组织认同的作用间接影响员工的环保公民行为。研究结论为改善企业内部环保行为和企业的绿色管理提出建议,对响应国家的绿色环保措施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中国企业产权性质,以中国2006-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债务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的影响及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债务融资下降而投资效率提高,其中非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比国有企业下降得更多,商业信用融资较国企少,而投资效率提升得更快.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借款的时滞效果以及制度环境与银行借款、产权性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信息公开问题进入行政诉讼,缘于国有企业的公共色彩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附则规定,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公开诉讼类型。基于国有企业的复杂性质和监管机制,国有企业信息公开诉讼面临着被告认定无序性、义务主体复合性、信息内容复杂性等难题。作为应对,一是要通过打破行政主体理论的藩篱,明晰被告主体资格的判定方法。二是以确立国有企业作为被告的中心地位、建立“平行选择”制度、引入“第三人”制度为着眼点,厘清国有企业与国资委在诉讼过程中的竞合关系。三是细化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判定标准,包括确立信息产生的主体、明晰信息产生的过程、鉴别信息内容的性质、分割复合性信息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丝绸之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广阔平台,对企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视角切入,以2007—2017年3 665家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政策评估中介效应模型等研究方法,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机理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政策环境和有效金融支持体系,企业主要采用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压力式创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比较优势、生产协作网络等途径,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其政策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持续增强;第二,政府补助、净利润和市值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为正的作用,政府补助降低企业从事创新研发活动风险和研发投入成本,盈利能力强和市值高的企业普遍具有对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第三,相较于小型企业和民营、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更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创新水平;第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创新中发挥显著为正的中介效应,而且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更强。此外,基于替换变量和平行趋势检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证明了文章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最后,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基于科创主体、创新投入、成果转化、政府管理等各个环节,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建立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第二,加强创新要素流动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技术研发合作和创新成果共享;第三,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文章着重于从政府控制企业的产权路径上,考察不同所有权特征的企业如何应对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这种应对下企业不同的投资行为.研究发现,国家的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具有抑制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政府普遍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所有权,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受到了干扰,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传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因产权关系出现了弱效现象.特别是股权集中度非常高的国有企业,货币政策调控对企业投资的传导机制的效果受到抑制,更容易出现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作用的偏离.  相似文献   

15.
供应链集中对企业而言既有整合效应也有风险效应,供应链集中度究竟如何影响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集中度与银行信贷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供应链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获取的银行信贷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经营风险和资产专用性在供应链集中度影响银行信贷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议价能力较弱、非国有和中小型的企业中,供应链集中度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倒“U”型关系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应将供应链集中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维持适度的经营风险和资产专用性水平以获取更多银行信贷;同时银行应关注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水平,充分评估授信风险并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国企高管薪酬管制政策已逐渐在全国推行。现有文献对薪酬管制政策效果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争论,且使用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的较少,更少有文献将公平与绩效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在建立的理论模型中,政府效用源于国企营利、公共服务、薪酬分配的公平性,高管效用源于两种努力及政府的两种激励。模型显示,限制国企高管薪酬将缩小高管与公众、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并降低企业效率。薪酬差距的缩小将提高政府效用,而企业效率的下滑将降低政府效用。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选取2008—2016年国有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国企高管限薪的效果进行验证,发现薪酬管制政策显著降低了两类收入差距及企业绩效。进一步分析表明,国企高管的绝对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相对薪酬与企业绩效负相关。理论模型与实证结果意味着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存在不一致性。解决政府效用与企业绩效的矛盾,成为国企薪酬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结论对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规模不断向外低密度式地扩张,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外部性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城市经济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为此,在借助外部性理论讨论城市蔓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之后,运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从微观层面系统探讨了城市蔓延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随着城市蔓延水平的持续提高呈现先降后升的正U型特征;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地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城市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口规模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城市蔓延对不同城市规模、不同行业乃至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尽一致,这为中国各地区从生产效率视角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职业年金的强制建立促进了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的优化也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与之同为养老第二支柱但出于自愿的企业年金,由于诸多原因发展严重滞后。首先,在分析江苏省企业年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滞后的原因。其次,提出职业年金将在立法、税收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年金产生倒逼效应。为了促进倒逼效应的发挥,应该通过减税降费释放企业年金发展潜力以及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侧改革,并为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建立强制式企业年金等。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企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企业低碳意识以及行为的实践情况值得关注。基于"态度-情境-行为"理论和合法性理论,通过调查2011-2016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216家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低碳意识对低碳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外部情境变量(组织合法性)在意识-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低碳意识对低碳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样本中显著,而且低碳意识对柔性低碳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合法性在意识-柔性低碳行为关系中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企业地位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和决定供应链上话语权的基础。运用中小及创业板制造业数据研究供应链中企业地位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能显著增强企业供应链地位,而供应链地位增强又会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财务风险水平是影响企业供应链地位的重要因素,在上下游关系中,客户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地位,而供应商集中度却相反;除供应链地位影响外,自主创新能力还受到企业员工整体水平、市场环境及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