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川南城市群在中国西部的城市群体中最具有资源 ,工业化基础好 ,人口密集的特色和优势。其城镇化进程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川南城市群体城镇化推进的分时段具体步骤 ,以及推进的策略 :近期及 2 0 0 5年前 ,加速发展形成一至二个大城市。 2 0 10年五个中等城市全部形成 5 0万及 5 0万以上的中城市和大城市。县城及小城镇加速城镇化步伐 ,形成川南城市群体城镇化整体推进 ,快速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加速城市化进程又能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足30%,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45%),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75%)[1],加速城市化进程将使我国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目前,我国大城市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贫困、城市环境污染以及住房和交通拥挤等等,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增加了城市的治理成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呼之欲出.研究如何利用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2],在实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利用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效率提升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116个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DEA模型分别测定了样本城市的综合、经济及社会城镇化效率,并采用DIFF-GMM和SYS-GMM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分别对各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城市综合及经济城镇化效率呈上升趋势,而社会城镇化效率呈下降趋势;现阶段工业、服务业集聚均处于非过度集聚状态,其中工业集聚普遍促进了各线城市综合及经济城镇化效率的提升,但抑制了各线城市社会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服务业集聚普遍促进了城市各城镇化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弥补工业集聚短板,促进了社会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未来,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水平是推动各城镇化效率提升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是进一步发挥城市集聚经济优势的关键,也是突破在已有城市效率边界的前提下克服大城市病、促进社会公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时空形态的关键。要重视在时间距离、可达性、时空转换能力以及时空结构等基础上建立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分析框架,改变原来就交通谈交通、就铁路谈铁路的思路,通过相应技术、组织与体制的手段努力提高城市的时空转换能力与时空转换效率。新型城镇化已经对铁路发展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铁路需要树立新观念,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也要更加自觉地和更好地利用铁路,尽可能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实施区域城市化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大区域的现实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区域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动态背景;着眼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及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作用,东部地区以发展城市群为主,中部地区应走中间突破为主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之路,西部地区应是小城镇重点突破与大城市充实提高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分析一直是近2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考虑地区和细分行业的双重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了2001—2011年中国9个省份1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选择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测度模型来计算能源效率,并讨论轻重工业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研究发现:(1)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较低,且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略高于重工业,但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重工业总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高于轻工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重工业。(2)各地区整体制造业能源效率偏低,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但西部地区依然有能源效率较高的优势行业。(3)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有较大差异,能源效率整体较高的行业在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能源效率偏低的行业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都偏低。而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间的能源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高的地区也存在效率较低的行业,能源效率偏低的地区并非所有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低。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用地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统计表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城市用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东部城市总用地数量高于中西部;(2)东部城市人均用地低于中西部;(3)中西部城市用地相对集中在中小城市,东部城市用地相对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4)西部广大省区的中小城市人均用地宽松,东部特大城市人均用地紧张;(5)西部不同层次单个城市平均占地少,东部特大城市平均用地规模大,中部大中城市平均占地规模大。形成城市土地利用地带差异的原因在于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三大地带城市用地供给的影响和城镇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加快城市化建设 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悬殊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比较东、西部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大好历史机遇 ,加快城市化建设 ,走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的路子 ,构建“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网络体系 ,组合成“形散实聚”的城市群 ,依靠城市群促进西部地区市场体系尽快形成 ,依靠城市群推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进而达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的大城市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结构和时空分布,是社会经济自然演化形成的,非人力所能强勉。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自有其内在规律;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具体国情,西部在城市发展战略中,需要实现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走好西部大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运用ArcGIS10.2对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整体不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总体呈现出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态势。同时,新型城镇化效率水平的增长趋势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依赖技术进步,较高的省市依赖技术效率;从空间上看,效率变化明显,效率值总体上呈现出由下游到上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布呈现显著集聚特征,非均衡分布态势已较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均衡区域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型城镇化效率。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城市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城市职能、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程度较高,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都优于小城市,应确立以大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2)大城市的综合职能强,中小城市的专业化职能强,必须提高城市体系的产业职能;(3)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特征,形成武汉、襄樊和宜昌3个城市体系。加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1~2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由于城市群可以扩大聚集经济的优势,城市群有利于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群有利于不同模式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城市群可以扩大城市化中的辐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发展和建设城市群是城市化战略的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5—2009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通过对Malmquist效率指数及其分解,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市的城市化效率处于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技术进步的无效变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整体城市化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运用DEA模型,进行城市化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除少数几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他的城市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改进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的建议: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走科技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制度障碍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其作用具有明显的刚性 ;制度创新是释放城市化空间的重要路径。当前对中国城市化影响力最大、最直接的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放开大中城市的户口管理以及改变必须购买商品房的规定 ;城镇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城镇土地的年租制 ,降低企业和个人进入城市的门槛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扩大保障面 ,根据不同的保障内容实行不同的过渡性的保障办法 ,逐步将农民工人纳入社会保障系统 ,为未来 2 0~ 30年中国切实实现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新中国的工业化战略与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完善过程基础上,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的和无奈的选择;农民对粮食统购并非一直不满,统购统销政策改进和完善后,农民是理解、拥护和支持统购统销的;实行包产到户后,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统购政策仍在执行,但粮食产量却迅速大幅度增加,说明粮食统购统销限制价值规律、压抑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消极作用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污染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03~2007年中国284个城市的工业环境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较低,约2/3的城市年均效率损失超过35%,仅有18%的城市的效率损失小于15%。如果不考虑环境污染产出,将低估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工业部门的真实效率。研究期间城市工业环境效率显著提高,年均增长2.24%,但近1/2的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增长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是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意味着这些城市必须对工业污染排放进行更严厉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以某双塔自锚式悬索桥为例,通过在桥塔与主梁之间设置液体黏滞阻尼器,把地震作用下桥梁纵向的位移和内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改变阻尼参数C和α,对此桥纵向的地震位移和内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规律总结。比较发现,当阻尼系数C越大或阻尼指数α越小时,此桥纵向的地震位移和内力反应就越小。其中C取3 500左右,α取0.3时,塔底地震弯矩降幅达40%左右,主梁地震位移降幅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市级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与“时间惯性”,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空间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周围城市的生态效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提升本地区生态效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则会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与城市等级规模有关,在特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生态效率;而在其他类型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