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的分时电价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电动汽车无序充电所产生的电网日负荷峰谷差加大、负荷率降低等状况,但易产生新的负荷高峰,并且当前多目标优化等策略削峰填谷效果欠佳或用户参与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层优化模型的调度策略以充分考虑电网和用户两侧需求。第1层模型以优化电网日负荷方差最小为目标函数;第2层优化模型建立以车主充电成本最小以及保证用户出行需求的目标函数,然后用改进的粒子群-模拟退火算法对双层优化模型进行循环迭代求解,并将第2层优化后的结果反馈给第1层,以此循环优化,输出最终结果。对比优化前后的负荷曲线,结果表明:与当前优化策略相比,所提出的基于双层优化模型的V2G调度策略能有效降低新的负荷高峰及负荷峰谷差,减少参与V2G的用户成本,实现两侧双赢。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通过构建碳减排政策下企业均衡的理论模型,对企业在实施碳减排政策前,以及实施碳减排政策后不同时期的均衡条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不同政策条件下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差异。结果表明,碳减排政策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具有激励作用。作为两种主要的碳减排政策,碳排放交易体系与碳税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前者的激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经济投入产出表建立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从行业减排角度,按照哥本哈根会议目标下的二氧化碳减排约束,假设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8%和7.5%时,测算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它不仅受各行业碳排放系数影响,也与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有关。因此,应该大幅增加碳排放系数较低的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产出,其产出调增幅度应随着碳排放减少和经济增长率减缓而加大。与此同时,碳排放系数较高的重工业产出应该调减。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在不损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各决策部门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以实现碳排放减缓目标。 相似文献
7.
8.
9.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强大的动力,是引领清洁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水平、碳排放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度及化石能源消费量等数据,通过STIRPAT模型,综合考虑横向空间维度及纵向时间维度,就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的正相关的特点。(2)总体而言,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对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区域而言,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中占主导作用。(3)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以及化石能源消费则显著增加碳排放量。提出促进区域化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弃风弃电问题以及寻求供求平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洪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00-109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数字政府建设,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驱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功用,与其相对于既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跃迁息息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跃迁、文本生成能力跃迁和知识更新能力跃迁,是与数字政府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技术跃迁,对数字技术参与政府内部工作、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均有重大功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人文数字政府,直接目标在于实现效率数字政府,长期目标在于建成智慧数字政府。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可行路径在于实现权利保障优位、效率与责任并行和安全与发展均衡。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广阔前景和风险问题,要加快我国自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建设领域的应用培育。 相似文献
11.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表明了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当前,环境犯罪严重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大阻碍。恢复性司法顺应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与生态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相契合。在环境犯罪中适用恢复性司法,不仅可以惩罚破坏环境的犯罪分子,还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环境安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当前,应通过完善立法、提高专业性、拓宽适用范围、提高有效监督能力、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等措施,以便在涉碳减排案件中更好地适用恢复性司法,助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四大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探究,同时基于脱钩分析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以揭示各地区历史碳减排贡献、潜力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全国及各地区碳排放而言均为稳定且重要的影响力量,且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这些作用力表现差异明显;(2)外贸仅为驱动东北与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显著力量;(3)表征技术效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仅对东部地区发挥了符合理论预期的抑制力作用,而碳强度则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技术溢出效应;(4)样本期间,各地区平均碳减排贡献及平均碳减排潜力大小均依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杨博文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3):91-98
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将碳排放权定义为分配给控排主体在规定期间的碳排放额度。针对碳排放权的属性界定问题,学界的准物权说、用益物权说、规制权说均难以很好地解释实践。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存在形式是数据,所产生的货币价值决定了其具有新型财产权的法律属性。在权利理论体系中,应当将碳排放权界定为“数据产权”,明确其作为数据财产在交易过程中的收益,厘清“碳排放权”与“碳配额”之间的关系,实现碳排放权作为“数据产权”承载交易主体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满足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气候正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许广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11-24
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中国二氧化碳(CO2)排放峰值问题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CO2排放峰值的宏观研究进展、中国CO2排放峰值目标的区域分解和产业分担以及偏向于尽快达峰的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成果梳理,明确中国CO2排放峰值问题的来龙去脉,搭建学术界研究的基本框架,解析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脉络演进,并通过明晰学术界存有的共识和分歧,确认亟需构建CO2排放峰值的学理框架、加强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工作、系统化研究达峰政策及其效应、强化研究峰值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进一步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全球碳减排方案和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结论:(1)基于考虑历史责任的人均累积排放相等原则确立的全球碳减排方案,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2)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很多,减排对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环境、气候问题的不断加剧,促使"低碳经济"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及碳密度的基本状况,结合450情景,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及预期进行分析,探讨了与中国能源行业高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对降低CO2排放的能源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胡俊文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52-5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通过对碳关税和碳税等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分析,借鉴国外开征碳税成功经验,作好中国开征碳税的各种准备。中国应择时开征碳税,避免碳关税的不利影响;加快实施"走出去"和外包战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刘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1-10
化石能源具有高碳排放性。自从化石能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燃料以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持续发生。当前,国内外均在强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环保理念,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努力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创新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学术界一直将化石能源的减排和低碳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就化石能源碳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未来研究中,化石能源碳减排行为的来源、化石能源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化石能源供应链减排、化石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实施碳减排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是企业实现碳减排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碳排放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因而企业将面临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巨额融资需求。然而,日益严格的气候法规和能源技术研发的难度却严重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大企业的碳融资风险。因此,文章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参与碳交易、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等角度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碳减排融资机制,以满足企业实现碳减排的资金需求,化解碳融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而运输耗能约占物流环节总耗能的5/6。实现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成为实现我国碳排放总量目标的重要环节。研究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总量与不同碳减排途径及其组合在不同情境下的碳减排潜力,提出基于运输环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总量测量模型、基于不同减排途径的低碳化分析模型及基于不同途径水平的情景仿真模型。与传统的累计模型不同,低碳化分析模型考虑碳减排途径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采用累积形式对减排途径组合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以重庆某钢铁集团20万吨船用钢材作为案例进行情景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现有的运输条件下,可通过改变车辆运输方式直接实现0.7到3.9个百分点的碳减排;甩挂运输与混合动力系统改造,可作为优先发展技术,减排效果可达到30%;通过情景仿真分析得知,提高减排途径水平,减排效果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