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的3月5日,是世纪伟人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周恩来没有后嗣,但对于自己的侄儿侄女,却视如己出,言传身教,留下不尽人间佳话。周秉建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最小一个孩子。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有关记者对秉建进行了专访,她动情地讲述了伯父对她的关心和教育,以及她对伯父的感受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从此,他再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之一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那是1959年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成将周扶回座位,周一言未发,陷入沉思。后来,周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淮安的变化不大,大运河、(文峰)宝塔、镇淮楼都还在,只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侄女周秉健和“草原歌王”拉苏荣的爱情传奇文方华图/姜万和,邹岫麾小时候,周秉建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子。她家附近没有幼儿园,她就留在家里和比她大一岁的小哥哥玩。作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侄女,从懂事起她并不知道什么叫优越感。秉建在朴素寻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佚名 《当代老年》2007,(5):29-30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北侧刚落成的邓颖超纪念园内,陈列有一封半个多世纪前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姨表妹陈绣云的一封信。从这封短短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邓颖超为端正党风、弘扬正气而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让人深刻体会到邓颖超遵照周恩来的想法,对陈绣云字字深情、句句厚意的亲切教诲。  相似文献   

5.
正周恩来说,当初是立三把自己从草地中抬出来的,现在要送他这一程。过草地时,红军官兵为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其中,红军将士抬着重病的周恩来过草地的故事就更为感人。那么,具体是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的呢?长征中,周恩来工作特别忙碌。杨尚昆曾回忆  相似文献   

6.
陈杨 《老年人》2004,(6):43-43
1947年8月,转战陕北期间,组织上决定派原在周恩来身边做勤务员的李银桥给毛泽东当卫士。李银桥不愿意去。他有自己的想法,主要是考虑到自己参加革命工作10年了,一直当勤务兵、警卫员和卫士,进步比较慢,而与他同年当兵的人有些已经是营、团级干部了。他想,自己在周恩来那里已经干了一段时间,以后提出要走显得容易,如果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总不能刚来就提出走吧,过一段时间提出来也不一定行。他还听说毛泽东很恋旧,骑过的老马,有好马也不让换;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笔砚茶缸,习惯了就有感情,再有好的也不换。要是毛泽东和他相处惯了,还肯放他走吗?…  相似文献   

7.
秦九凤 《老年人》2005,(7):34-35
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移驻北京后,最先是在香山办公。周恩来因国事繁忙,最早住进了中南海内的丰泽园。后来,周恩来把丰泽园让给毛泽东,自己搬到了西花厅。从此,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26年。周恩来生活俭朴,清廉爱民,在西花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一)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周恩来日理万机,殚精竭虑。由于长时间伏案办公,他衣服的肘部常常被磨损。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旧衣服拆下的布面缝制两个袖套,在办公时戴上。然而,他又特别注重仪表,每次会见客人前都要把袖套摘下来。工作人员觉得这样麻烦,他却乐此不疲,往往客人一走,就又把袖套戴上…  相似文献   

8.
彭德怀元帅没有亲生子女,但他养育了一群烈士的后代。彭梅魁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彭帅大弟彭金华烈士的长女。新中国建立不久,年幼的彭梅魁便被接到北京,来到伯父彭德怀的身边。此后20多年,他们同甘苦,共荣辱,伯父给了侄女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侄女给了伯父以莫...  相似文献   

9.
小侄儿在一所小学念五年级,虽成绩优异,表现良好,但还是被老师排座时放在了最后一排,以致于个子矮小的他,要抄黑板上的题目时,不得不站在小板凳上。从侄儿口中得知,这是他们班主任采取的一种“官位”排座法,即根据学生父母官职的大小,决定学生座位的前后。父母官大的排前面,官不大不小的排中间,官小的排后面,普通百姓的子弟则在最后面。侄儿的父亲是一个下岗职工,就当然地被排在最后面了。将“官本位”思想引进学校,到底想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编辑/ 徐云华学生排座,按父母官职来?@胡韧  相似文献   

10.
谦之 《老年世界》2011,(19):38-39
在周恩来自己填写的表格上,都是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比他实际入党时间要少一年半。周恩来到底是怎么入党的?他为什么要少报党龄呢?现在改过来了吗?把这个历史事实澄清于广大读者,足以见证周恩来的一贯谨慎与谦虚。  相似文献   

11.
仁悟 《老年世界》2011,(24):6-8
直到1978年,薛明将自己写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送给邓颖超看的时候,她才知道,能见到贺龙的遗体还多亏了周恩来。那天,在李井泉家里,邓颖超拿着这份材料,对薛明、贺鹏飞和在座的李井泉、谭震林、叶飞说:“如果周恩来看到这个材料,会哭死的。贺总去世时,周恩来很难过。是他通知黄永胜让你们去三。一医院向遗体告别的。” 向遗体告别以后,他们分别被送走了。遗体几时火化,火化后放在何处,没有人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12.
基辛格说:周恩来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对于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周恩来也是不理解的。正如他1966年7月29日在北京的群众大会上所说,自己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但不久后,他看到了这是一场灾难,对于这场灾难,他认为硬顶是不行的,必须“因势利导,否则就会被冲垮。”他说,要做“弄潮儿,站在潮头上,做旁观人不行”。他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切为了这个国家和这个党。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弟弟来访,在家里住了两日。临走前,他表示想给我女儿留下点零花钱。毕竟自己是当叔叔的,上次来时小女才两岁,他和自己的侄女七八年没有见面了。这次两人就像第一次认识一样.做长辈的给个红包作为见面礼,也属于人之常情。我马上告诉他:“我们之间这一套还是免了吧,大家彼此都不要给对方的孩子钱,否则会把孩子惯坏的。  相似文献   

14.
王发财  莺飞 《职业》2011,(4):50-51
刚来北京的时候,他是个焊工,不懂电脑,10年后却担任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张艺谋视效节目的创意监制;他不识乐谱、唱歌跑调,却带着自己的侄女玩起了音乐,出了专辑;他是个读书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农民,却在全国高校巡回办讲座;他还是个诗人,出版了自己的杂志;他是2010快乐男声长沙赛区的评委,微薄之盐的掌门人……他是乔小刀。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谢英俊是“9·21”地震灾后重建的代名词。他帮助邵族人建房屋,并让原住民自己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更重要的是,他帮助他们重建自己的文化。汶川地震发生后。谢英俊又投身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从赶工做生态厕所开始,以“9·21”地震重建中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宫     
《老年人》1994,(4)
文化宫猜谜收子从前,有个县官,年近半百,尚无子女,便想在家族的侄儿中收养一个儿子。侄儿15个,收谁为好?既要族人服贴,又要自己称心。于是就同夫人商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天,请侄儿们来猜一个谜语,猜中者收为养子。八月十五到了,县官当众展读谜语:『一字十笔...  相似文献   

17.
胡正耀 《老年人》2006,(5):36-37
1927年7月,贺龙与周恩来初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他们志同道合,生死不渝,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党中央决定发动南昌武装起义,并指定周恩来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就在这白色恐怖的严峻时刻,贺龙毅然投向革命。其时,他31岁,担任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7月初,贺龙在武汉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他握着周恩来的手,激动地说“:您的大名我早有所闻,一直对您敬佩不已。”周恩来也兴奋不已,说:“疾风知劲草,您也令我无限钦佩。”两人一见如故,相谈十分投机。随后,贺龙根据党的指…  相似文献   

18.
马莉 《老年人》2012,(12):18
我喜欢送别人礼物。买的新衣服、首饰、化妆品什么的,用过几次或者根本就没拆开包装,不喜欢的就送给乡下的侄女、外甥女。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大方。对此,我老公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我是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满不是那回事。对此,我不以为然。一天,老公公司的老总送我们一箱无公害蔬菜,颇让我和老公受宠若惊,可是打开箱子一看,菜叶子  相似文献   

19.
赵蔷 《公关世界》2010,(3):54-56
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周恩来总理结交了无数党外朋友,他真诚对待爱国民主人士,在政治上信任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有许多党外朋友就是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言行,在他的影响下,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并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甘苦共尝、风雨同舟。中国致公党元老、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安玉英  孟红 《老年世界》2008,(13):14-15
提起老舍,人们就会想起他的经典作品,殊不知,老舍是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影响下,从一名进步的爱国作家成长为革命的人民艺术家的。他与周恩来之间结下的深情厚谊,在文艺界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