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武泰 《老年人》2013,(1):18-18
晚唐时期的湖南,经济、文化、教育都相对落后,因而每年湖南人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总是名落孙山。有一个例外之人长沙人刘蜕,他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却金榜题名。当时主政荆南的魏国公  相似文献   

2.
父爱的传递     
父亲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工作狂,成家之后就很少顾家,儿子呱呱坠地之时也不例外。儿子12岁那年,母亲受不了父亲的冷落,狠心去了美国,儿子判给了父亲。从此,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带着儿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更艰难的是,儿子已经开始懂事,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让他怨恨的是父亲的冷漠逼走了母亲。父亲跟任何女性的一个电话、一次通信,都令儿子反感,经常赌气住在学校多日不回家。在儿子心里,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母亲会从美国回来,一家三口破镜重圆,重新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但每一次,父亲总是这样回答他:"你妈妈的生活观念与我不一样,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这期间,父亲的工作与事业如日中天。因巨大的声誉与社会地位,身边一直不乏美女追求者。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父亲有些不自然地招呼他:"儿子,快过来认识一下,这是刘阿姨。"儿子望着"刘阿姨",又望了望有些情怯的父亲,当即扔下硬邦邦的一句话:"你别想给我找后妈,否则我会永远离开这个家!我妈肯定会回来的,我一定要等我妈妈回来!"  相似文献   

3.
王开林 《老年人》2008,(2):28-29
父亲出生于旧社会的官宦家庭,过了十几年飞鹰走马的好日子。后来,战乱频仍,家境中落,他一向受庇于祖母翼下,这时也不得不出外谋职。他岂能吃得了苦,受得了约束?尽管身强力壮,腹中也多少有些诗书,乱世从戎,功名易得,但这  相似文献   

4.
<正>分离多年的父亲回到身边,当她以为从此可以过上"有人疼爱"的幸福生活时,一件件让她羞耻的罪恶却在眼前发生2011年8月3日,在江苏某电子公司当保安的刘德国被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检察院正式批捕。审讯中,刘德国对于组织未成年少女从事卖淫活动的事实供认不讳。这期间,他威逼利诱女儿刘芳芳给他介绍女同学,从而组建"少女援交团",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也拉下水。这些女孩中最小的还不到14岁,最大的也不满17周岁。  相似文献   

5.
游宇明 《老年人》2014,(4):38-38
正刘邦做了皇帝后,把自己的出生弄得神秘兮兮的。他造谣说,他的母亲刘媪曾在大泽旁边歇息,梦见和神做爱。当时雷电交加,天色幽晦。他父亲去找他母亲,看到一条蛟龙伏在他母亲身上。不久其母怀孕,生下了他。为了神化自己,刘邦不惜给他的父亲强戴了一顶绿帽子,居然说自己是人龙相交的杂种。南齐武帝萧赜也步刘邦后尘。不过,萧赜没有拿父亲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常说伟大的母爱可以创造奇迹,但这股力量一旦错位,它便会成为一把斩断亲情的利刃。母亲苦心栽培"国企儿子"今年27岁的冉素辉出生于河北省高碑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冉成庭是中铁某公司的一名职工,母亲刘喜梅则是他们三兄妹的"贴身保姆"。在冉素辉的记忆里,他从小就跟随着这个"移动之家"四处奔走,因为父亲的工作是项目在哪里,人就要去哪里,母亲也就带着他及哥哥妹妹迁徙而至。让冉素辉弄不明白的是,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母亲却乐此不疲,从未有过半点怨言。  相似文献   

7.
罗云 《老年人》2005,(1):16-17
刘相国老人家住湖南石门县夹山寺附近。年轻时,他也是一条汉子,妻子早年去世,他含辛茹苦,照样把4个儿子抚养成人,而且一个比一个健壮结实。刘相国有眼光,深知农家娃唯有读书才有出息。为此,他节衣缩食,不惜砸锅卖铁,把4个儿子送进学校,都念完了高中。而后,又一个个给他们找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利阳 《老年人》2013,(6):36-36
古人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几十年来,我父亲待"泰水"如同待自己的生母一般。他的细心,他的情义,让我们做子女的深受教育。1948年,我父亲从河南南下来到湖南,在省委工作的前8年里,不断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介绍的女孩子中有师长、军长的女儿,她们的条件都很好,可父亲都以工作忙推托了。后来我父亲相中了我母亲,而我母亲当时只是纱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婚后一年多,我姐姐出生  相似文献   

9.
丁贤华 《老年人》2000,(1):18-18
刘正洪是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经济师。他撰写楹联2万多副,以数量最多为广大楹联爱好者称道,并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在南方公司一栋普通居民楼里,笔者拜会了楹联奇人刘正洪。他是湖南醴陵人,今年57岁。聊起他与楹联结缘,其实并非久远的事情。那是1990年初,刘正洪参加株洲市春联比赛,自我感觉良好,谁知一评奖,却是名落孙山。有人浇他一瓢冷水:平仄都不懂,能写好对联?刘正洪听罢既羞且愧,回到家忙借来楹联专著猛啃。此后,他潜心学习钻研,连生病卧床也舍不下读书和创作。他暗下决心,誓做楹联文学的继承人和发展者,并定下宏伟…  相似文献   

10.
《中外书摘》2010,(4):61-64
作为中共早期党员的谭平山是广东高鹤县人.他于1886年9月出生于一个贫寒的缝纫匠家中。在兄妹五人中,他排行第二。其父亲一直靠替人当伙计、摆摊、代人裁剪衣服营生,备尝生活艰辛。为改变所处的下层社会地位,他让谭平山上学堂念书,争取功名,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11.
正那天和几个同事小聚,因为父亲节将至的缘故,大家不知不觉就聊起了各自的父亲。有公司"第一潮男"之称的80后小陈,首先讲述了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读大一那年的寒假,他回家过年。没想到返校那天,父亲突然提出,要跟他一块走———去他读书的城市打工。他用诧异的目光打量着父亲,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伴读"这种时尚字眼和眼前这个满脸沟壑的中年男人联系起来。但7岁就失去母亲的小陈,深知父亲的倔强,只要他决定了的事,那是断  相似文献   

12.
肖胜云 《老年人》2014,(8):33-33
正父亲今年将满七十岁。母亲说要请几桌客,给父亲做七十大寿,同时宣布父亲正式"退休",安享晚年。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也是个手艺人——篾匠。他不仅手艺好,农活也干得不赖。他种的稻子比别人家的产量高,让村里那些作田的老把式都佩服不已。  相似文献   

13.
父爱无色     
我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后来复员回了老家。对我们说来,不幸的是,复员后的父亲仍然用当军人的感觉过日子。弟弟一岁时,他扶弟弟走路老"一二二",他还要求我们叠出的被子必须有棱有角。弟弟高考时报考中文系,他骂,他认为他的儿子怎么也要上军事院校。后来他气哄哄地埋怨母亲说:"这是我的儿子?!"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一直忽略我的存在。客观地讲,他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可他认为管女儿是母亲的责任范围。读小学时我曾问过他几次作业,他翻翻限度说:"你妈呢,问她去。"于是我学会了排斥父亲。记得有一篇课文,写一位父亲出海打鱼养家…  相似文献   

14.
正"隐形父亲"越想越担心,自己将来要是被遗弃了,怎么办?他荒唐地做了多年"隐形父亲",抚养他和情人的儿子。儿子长大后,他出巨资送儿子出国读书。可是,儿子从海外留学归来后,根本不认他这个亲生父亲。他为儿子结婚买房,资助儿子创业,在人前还得为父子关系遮遮掩掩。得不到承认,财产也没有了,想到这些,他愈加心慌……此时,只有公开这件事,他才能安心。于是,他将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请求法  相似文献   

15.
我老家在山西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出了门就是山,我家兄妹多,小时候,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饱肚子。1990年,我认识了周德亮,他与我父亲在一个矿上挖煤,经常到我家来帮父亲干活。周德亮嘴巴很甜,他叫我父亲"干爸",叫我母亲"干妈",对我则一口一个"妹子"。父亲不在的时候,他就与我聊天,讲得最多的就是山外的故事。他告诉我,他25岁,山东日照人,家里有四间大瓦房。他还说有机会一定带我到山外面去看看。有一天,周德亮突然说要我嫁给他,我心口"怦、怦"乱跳,我也挺喜欢他的。那年春节,周德亮给我父母留下  相似文献   

16.
因参加《奔跑吧兄弟》,邓超红透了半边天.但网友们更喜欢这个"逗比"在微博上耍宝,看他带着孙俪和儿子一起搞怪.其实,出生在一个重组家庭的他,幼时是个令人头疼的反叛少年,因经常闯祸,帮他善后的爸爸还落了个"消防队员"的雅号.父亲用挚爱引导他走上"星光大道",并一次次帮他摆脱困境,越飞越高! 从小捣蛋,曾是"混世魔王" 1979年2月8日,邓超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重组家庭.父亲是当地博物馆的书记,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干部. 他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因为十分顽劣,令爸妈头疼不已,父亲对他也最严厉.  相似文献   

17.
新月 《伴侣(A版)》2021,(11):12-14
"葛二代"成为水电"空姐",为吊装"大家伙"苦练稳、准、快 梅琳今年46岁,父亲当年是葛洲坝机电公司的桥机工.小时候,母亲上班忙,父亲经常带梅琳到他上班的地方玩.梅琳看到父亲操作着桥机,无论多重的东西,他都能轻松地把它们从一个地方转运到另一个地方,这让梅琳既好奇又钦佩.父亲神态专注,指挥笃定,从那时起,梅琳心里就种下了"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2009,(1):21-21
本刊2008年与湖南老干部活动促进会联合举办的"我的父亲母亲"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本刊在大量来  相似文献   

19.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20.
《中外书摘》2006,(12):23-23
罗永佑是江西南康人,他的母亲是湖南湘潭人,是彭德怀的堂妹。也正是因为这层亲属关系,1928年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时,年仅14岁的罗永佑在其父亲的带领下投靠舅舅彭德怀。当时他身体赢弱,年纪尚小,出于爱惜,彭德怀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要他回去“好好读书识字,长大当红军,给穷苦人打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