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解决农村"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政府施政的一大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其实现途径有: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稳定、持续地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不同,中国是"小农业、大农村"的社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联结在一起的."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的世纪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城乡利益反差将越来越大,"三农"问题将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本文从制度上求解农村发展以带动"三农"解决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3.
全面小康社会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大同"、"小康"的原始涵义出发,介绍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联系与差别,指出实现全面小康是未来十多年我国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计划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为"三农"问题已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障碍和瓶颈,最后给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即按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阐述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全面实现农村的大踏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简称农业"三化"),是加强"三农"工作,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农业"三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环境、政策、资金、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支持农业"三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黄建  程建伟 《统计与决策》2005,(16):128-130
当前,"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瓶颈,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成了"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其已处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不同,转移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推进和拉动两方面来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成因,从而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 “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去认识关心支持和帮助才能解决。从比较深层次去研究,“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依靠资本改造了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保持了相对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思路,突破了“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重大决断,是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创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必须彻底突破“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束缚,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民抓农民。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杜会财富分化的加大,如何关心和保护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更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农民是弱势群体,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心农民,就应该让农民老有所养。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基础。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三农":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的农业份额、农村经济规模、农民比重不大,但农业与农村发展在首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加快解决北京“三农”问题,是首都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份额不大,功能强大。其一,2005年,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解决了近60万农民就业问题;其二,北京农业不仅在满足首都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北京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对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北京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支农再贷款是中央银行为解决"三农"资金困难、支持农村生产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适时推出的一项货币政策。在缓解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信贷资金不足、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的崛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经之路.发展小城镇战略,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矛盾的突破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凌新 《统计与决策》2004,(7):102-103
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湖北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认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因此,扩大农村中等收人者比重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有新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要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一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唯有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唯有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使农民安居乐业,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唯有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使农民在解决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尚有剩余投资于农民自身的发展需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唯有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使农民在维持简单再…  相似文献   

15.
对加强湟中县农业基层统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生 《青海统计》2006,(6):19-21,18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将"三农"问题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大好机遇下,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统计工作和加强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服务质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而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实现青海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青海省农村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促进青海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注"三农"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并已连续十九年位居各省、自治区的首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农村发展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客观看待我省的“三农”问题是促进我省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从农业发展看,  相似文献   

18.
自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任玉奇首次提出取消农业税以来,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9.
农民、农业、农村,即人们常说的"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需要一定的过程,也需要诸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进而引发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当前形势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个问题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