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雅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范畴,它以“天人合一”为其哲学基础,有着超越的本质,并且这一超越是向着真与善的双方向超越,因此它集真善美于一身,为儒道两家所推崇。此外,它又迎合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意味、外在形式的审美追求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辞赋对农事的叙写,是中国古代务本重技的农本思想、悲叹田园的悯农情怀以及中国文人以隐显志和以园艺表达治业之情的圣道情怀的生动呈现。中国古代的王权制度、农耕传统和崇实务本思想以及文人的生存境遇,决定了中国古代文人观农的立场和心态。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艺生态思想,以及古代文人关于生命理念的内在察觉.本文力图从<文心雕龙>中的生物学暗喻、文学本体论中的生态学含义以及美学理念中的生命意识等角度探询其丰富的生态和谐观念.  相似文献   

4.
道教修炼以性命双修、成仙悟道为最高理想,道教既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构筑了一个飘逸出尘、自由自在的神真的彼岸世界,又为其在现实生活的操持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不仅在士人中倡导了一种高迈脱俗的理想人格,也倡导了一种神清气朗、健康无疾、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在生理与心理的兼修并炼中构筑起中国古代文人乐游、达观、淡泊、超脱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5.
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渔父本身所承载的闲适、放达、孤傲等诸多内涵是隐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折射出了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贯穿着文人出世入世两种人生观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儒道合一”的特性。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精神和心灵的角度来观照历代海赋,可以发现在农业文明背景下,中国古代文人开拓出一片精神文明的海洋。唐以前的海赋着重表现游仙之乐,表达对仙界的神往之情。唐以后海赋作品融入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不同于海洋文化传统观念,中国古代文人的海洋情怀融汇着神仙思想、宇宙观念、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促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而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则是意境发生、形成主体基础。用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和意境的特征进行相互分析,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意境的发生原因和意境的文化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春荣秋凋的生命感悟、登山临水的时空忧虑、悲往悼逝的伤感情怀、夕阳明月的人生沉想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多发契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行文中简要阐释了这种生命意识产生的主客观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渔父"形象,透过其形象,可以窥测出在中国文化熏染下的文人立身处世行为和林林总总的心态.简言之,"渔父"现象的背后,贯穿着文人出处进退两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的矛盾冲突.深究包裹在"渔父"形象中的文人心态对于深刻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心理,了解中国文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人格品行的看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 ,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 ,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 ,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 ,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 ,超越了死亡 ,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11.
萧统对书信体作品非常重视,在编选《文选》时,收录的建安时期书信体作品最多。这些作品可分为与政事相关的信件和文人私人往来信件两种。萧统选录前者,是受时代共识的影响。但他更重视后者,这又与六朝其他批评者的看法不甚一致。因为这些私人信件以表现邺下文人的游宴生活、邺下文人相互之间的文学评价以及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对人生的感叹为主要内容,最能激起萧统的共鸣,对此类作品的大量收录正可见出他的身份、地位尤其是生活环境对《文选》编纂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1595年至1708年,在西方学者中产生了3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利玛窦的《天主实义》、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和马勒伯朗士的《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这3部著作,皆从基督教哲学的观点,畅论中西哲学之异同,阐明中西哲学在探索万物本体、推究善恶之原等基本思路上的一致性,揭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微妙差异。其中所蕴涵的对于人类哲学思维发生之必然性及关于中西哲学之共性和殊性的认识,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今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者创作研究是从创作主体角度对文学创作进行的研究;新时期以来对学者创作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学者创作研究和作家学者化现象研究,虽然这两个研究在学者散文上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学者写作的其他文体上仍有值得开拓的学术空间。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类型和创作现象,学者作家的作家模式和作家学者化的作家发展方向,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降,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间,中国学者对断代文学全集的编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出版或编纂中的著作已知达四十种以上,所涉几乎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体作品。此类著作的大量出世,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文史研究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编修中所涉及的一些共同问题也应引起学者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判牍采用骈体,文采绚烂,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判文中的一朵奇葩。但现今所存唐判多为文人摹拟之作,称为拟判。以拟判为例,对唐代判牍特点、文辞风格和对当今制作判决文书的借鉴意义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司法文书的写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者、著作对刘秉忠的家世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为他的高曾祖父曾仕辽,一为他的原籍为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的瑞州。而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混乱的地名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写知识分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最终以出世思想胜利为结局,是元代知识分子入世思想幻灭、出世思想滋长的一种反映,这自然与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生存状态不佳的严峻现实有很大的关系。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以神仙度化剧的模式,宣扬了消除俗念、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此剧又为后来的戏剧作家、小说作家所改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唐五代女冠大都风流放荡,这种看法有偏颇。女仙故事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较为全面地考察此期女仙故事,可以发现道书与文人作品中的女仙形象迥异,大量描写多情女仙的文人作品导致了学者对唐五代修道女性的误解,而道书中比比皆是的清修女性的形象则被忽略了。事实上,此期修道女性中风流人物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20.
早在抗战前期,吴兴华诗就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随后由大陆至香港、台湾,引起了很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对吴诗文本的细读与历史探因,将吴兴华诗歌研究的"明朗声音"又以回忆录与文本研究的方式重新传达出来。新世纪对吴诗由文本深入到内质、由形式探悉到核心的纯文本研究方式也有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