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黄佩华的小说风格多样,其中尤以现代主义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这类小说以颠覆现代性为主题,揭示了现代性遮蔽下的丰富人性、多彩的民间生活,以及现代人被扭曲的心理。在艺术手法上,他的小说中出现了非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使用了象征主义、意识流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受翻译小说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对小说的文学观念,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类型、形象塑造、人物刻画、叙事模式以及汉语白话语言等方面显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翻译小说催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作为海派小说家的代表,以"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小说不着痕迹地融汇了中西文学传统,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文试从精神内涵、叙事策略及形成原因等几方面对其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做一次粗疏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5.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由于她生活在传统思想盛行而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特殊历史时期,她的小说作品既充满传统主义色彩,又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论述了其小说的现代性:在作品内容上,她对人的悲剧和孤独有着深刻地理解;在艺术风格上,率先运用心理描写;在叙事技巧和叙述手法上,运用象征、比喻、暗示等多种现代手法,使其小说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呐鸥小说通过作品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将作为想像性存在的现代性成功地编织成一份可读的文本。其小说中的现代性成为影响人物选择和故事发展的根本因素,对现代性的强烈和自觉认同,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幻象的产生和异化的可能,加深了他对现代性及其表层的都市生活的困惑。鉴于从近代以来,对自身文化普遍焦虑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来说,刘呐鸥小说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缘起与走向与此后小说现代性建构直接相关。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生之际,虽然追求小说历史化功能的呼声占据主流,但小说界也的确有关心小说诗学问题的声音,从而成为一股小说变革过程中的自我制衡的力量。即使在梁启超等“新小说”的主流理论家那里,对小说文体的某些本体性认知也是存在的;而王国维等着意在小说理论与批评本身自觉做出美学理解的小说家或学者,尤其为小说现代性的完整命名做出了贡献。在小说现代性发生和命名的审美视域中,王国维等对小说诗学问题的关注以及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双重性,一并显示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小说生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是典型的展现中国现代性发生之际真实状况的现代性文本。小说以古今杂糅的独特时空形式、小说人物的凡俗化、启蒙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隐喻了中国社会历史古典性的终结和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剑腥录>主人公邴仲光,并非只是连缀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的"贯串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正直执著的近代爱国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他为中心,从重大历史事件、日常生活、人物关系等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其思想性格的丰富性与主导性,形成颇具现代性的结构特色;其议论性插话,景物、心理描写,自叙传色彩等都具有一定的现代性.采用文言,史料性突出等则尚未摆脱传统文学影响.<剑腥录>开启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之先河,其探索长篇小说艺术现代性的尝试,亦有益于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重要的“三农”题材作家之一,张炜的小说呈现了现代性冲击之下乡土中国的发展与裂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在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形式批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张炜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深入张炜的文本世界及其精神内核,就必须立足于新时期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语境特别是中国乡村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以自然权利诉求和现代性断裂为研究视角,准确理解和阐释张炜重要的文学实践,探究张炜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新文学现代性规范的“压迫”之下,张恨水三、四十年代小说创作“转向”,由通俗文学的本土化 现代性规范向新文学的“抗战”主流现代性规范调整,“抗战小说”就是这一“转向”的产物。由于背离了张恨水的创 作个性,“抗战小说”存在着非统一性和文本分裂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到人事的美善、和谐、淳朴与情趣,充满所谓“牧歌情调”,与20年代乡土写实小说构成明显不同。这所谓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现代性,但实际上隐含并构成了一种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是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时间意识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内涵,现代性时间图腾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在英国荒岛小说传统中。《鲁滨孙漂流记》表现了乐观现代性时间观念,《格列佛游记》则质疑了现代性时间迷信。19世纪以后,荒岛小说开启了疏离、背反到拆解乐观现代性时间图腾的过程。而《海滩》表达了当代人摆脱同时性纠缠、寻找新的时间方向的无奈。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正昭示了“现代性悖论”的深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现代性的角度 ,解读叶圣陶小说《倪焕之》。这个解读不仅指出小说主人公倪焕之 ,在面对中国社会向现代性转换中所承受的不能解脱的彷徨 ,而且揭示出现代性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作为一个诗歌古国的内在基础——民族文化的整体感。在此基础上 ,文章探讨了 2 0世纪中国小说取代诗歌、成为主导文学形式的社会文化根源。文章把它的研究放在中国和德国对比的层次上 ,指出面对现代性转换 ,两者历史情况不同 ,但又具有同样的基本困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现时一些有关吴趼人小说的现代性分析,以吴趼人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具体的脉络去说明“中国小说现代性”这个含义比较抽象的问题。指出,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除表现在小说的叙事技巧上,亦体现在小说的叙事内容上,甚至小说的社会地位以及小说与其他文类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可谓牵涉在整个文学结构的变化之内,而不是某种特定的小说技巧上的革新所能够充分说明的。  相似文献   

17.
《湖滨饭店》的现代性很突出:小说深入探讨了颇具现代意识的孤独感,展示出主人公对个人身份与生存意义问题的茫然及其虽然徒劳但却执着的追寻;小说在描绘主人公的性格与心理发展时,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除了纯客观叙事的传统叙述方式,小说还灵活地使用了意识流,成功地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真实”。同时,该作品中也隐现着后现代性元素,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就其后现代意义而言,小说多处暗示了拉康的想像界与象征界,大量使用男性话语,刻意从男性视角描写女性,关注男权社会中单身知识女性的焦虑;此外,该小说还采用了互文、元小说与印象画等表现技巧。因而,该作品不应该被仅仅视为属于典型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而应归于英美正在兴起中的新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线性发展史观的影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将中国文学现代性“五四起源”合法化,缺乏对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翻译进行多维度分析.基于对线性史观的解构性反思,深入考究晚清小说翻译文学体裁、文学主题、文学语言等方面,进而系统分析晚清小说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发现晚清小说翻译在“前现代”语境中已经具备了诸多现代性特征,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19.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小说,成就尤显卓著.它作为综合体现美利坚民族文化意识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充分显示了美国文学的现代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刻印着社会心理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