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英语、朝鲜语和汉语被动句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被动句的构成方式上,英语、朝鲜语和汉语被动句都通过句法和词法手段,不同的是英语和朝鲜语被动句谓语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被动句谓语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在被动表达方面,三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的特征方面,三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英语表示领属关系的大量动词及其相关小句,研究致使结构小句概念框架和语义结构的理论意义和互相关系,可以证明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概念框架所表达的概念语义和语义结构表述的语法语义有必要在理论模式表述中分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了《纪效新书》中"在于"句的情况,认为"在于"在明代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介词,一种是动词,在句中出现时,由于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当"在于"用为介词时,等同于介词"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PP"在句法、语义、语音、能产性、论元实例化模式及句法语义联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句法上,前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后者是"主语+把+宾语+谓语+宾语补足语";语义上,前者表达"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而后者表达"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语音上,前者动词不受音节数量限制,而后者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某些双音节及三音节动词不适用于它;能产性上,前者比后者能产性高;论元实例化模式上,前者属于直接实例化模式,而后者属于共同实例化模式;句法语义联接上,两者句法元素和语义论元的联接方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从语法领域语义平面角度,对典型式兼语句"N1+V1+N2+V2"的第一个动词V1从语义类型,即祈使意义、认定意义、情态意义、协同意义、导致意义、交接意义和存在有无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从语义价的角度,对V1的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作为二价动词,V1主要表示及物动作、性质和部分感估意义。作为三价动词,V1是动作动词,连接三个强制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英语There存在句进行VP壳分析发现,动词的句法特征与其补足语的位置之间关系密切。There存在句中的动词是非宾格动词时,非宾格动词短语由vP+VP构成,其补足语留在原位;There存在句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时,具有可解特征的Tr在vP和VP之间投射形成及物性短语TrP,被动语态动词短语由vP+TrP+VP构成,其补足语前置。在"一致"核查中,T作为探针与目标短语进行特征匹配,不可解特征被删除后获得具体的形态和语音拼读,同时目标限定词短语获得主格格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使动句中,使动词的前、中、后常常要出现不同的完句成分.有些使动句由于使动词语义特点的限制,必须依附一定的完句成分句式才能成立;还有些完句成分在句中主要起体现交际者对致使事件的主观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词复制句(Verb-Copying Construction,VCC)是一种在汉语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用符号可以简单地表示为S+VP1+VP2,动词V2是动词V1的拷贝。这种结构本身具有独特的句法语义特征,也具有不同的句法变体。在其进行句法运算时,两个动词性结构首先独立运算,VP1作为附加语,VP2作为主句成分进入句法推导。通过附加语侧向移位、附加合并以及主题化特征核查等句法操作形成语言表达式。其句法变体的不同构型是因为不同的控制类型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动作、变化等声音的词,即拟声词表达的意义就是表示某种声音。但是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不是对客观声音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客观声音的概括模拟,因此概括程度的不同,拟声词所负荷的意义也有区别,不同语言的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本文试图从汉韩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即拟声词音节中的辅音和元音两方面入手,对比分析汉韩语拟声词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汉韩语拟声词的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  相似文献   

13.
感知是人类对所感觉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以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语言中颜色词的相似意义表明人类认知的统一性,但颜色词意义的延伸,即多义性还与人类和所处的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通过隐喻认知,颜色词的基本意义投射到不同的领域,产生民族独特的隐喻含义。研究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的认知模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促进颜色词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学视角中形式的表现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翻译运作过程中,形式与意义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由于中西语言文字的异质性、思维和文化形式的差异性,使汉英两种语言不能共享一个表达机制,这就构成了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义对应的潜在障碍。本文从翻译学意义理论的视角探讨在翻译中语言形式变异的必要性、形式适度异化的可行性和形式意义丧失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16.
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语阅读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短语或句子.这些难以理解的短语或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词语(culture-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亦可称作习语(idioms).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都具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文章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揭示习语的文化特色以及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并试图用归化和异化法对习语翻译进行阐释,提出英汉习语翻译和理解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人们对于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然而人们对它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手势语(gestures)、肢体语言(bodylanguage)和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上,对非言语交际的另外一些途径,如图画等在交际中的作用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指称和隐含这两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义成分分析是一种解释词义的语义学方法。不同语言的词汇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其语义结构具有共性:即词义由意义成分组合而成。意义成分的组合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导致跨语言词汇对应或部分对应现象。对应词具有对应的语义成分,部分对应词的一部分语义成分对应;有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目的语词义可能在母语中缺失,词义缺失现象能被借词取代,外语学习者还能用母语词组或短语表达缺失的词义。  相似文献   

19.
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的"这个字。尽管是同一个字,但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其性质及其作用是大不一样的。汉语中的"的"使用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或许是被重复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日语中的"的"则更多地在某些抽象的科学领域里使用频繁,并且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因此,从事汉日两种语言翻译时,明确其各自的用法及不同点,是做好翻译工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与其他语种一样存在着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语用问题 ,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陈述句起疑问句、祈使句作用 ;疑问句起着陈述句、祈使句作用 ;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 ;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由于说话者的目的不同 ,选择的表达方式就不同 ,其语用意义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