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岑参以其气势雄伟瑰丽辉煌的边塞诗在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的边塞诗塑造了边关将士的群体英雄形象,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物民情,表现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军民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和宏伟抱负,蕴含着奇情妙想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唐朝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方向转化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力图研讨岑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其边塞诗表现出的边塞生活融合之美、塞外风物民情的壮阔之美、英雄主义的无畏之美和报效祖国的正义之美,有力地展示了浓郁的精神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2.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向来享有盛誉。岑参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关于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在边塞诗的讨论中已有不少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应有的肯定,我完全同意,不再重复。本文试就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海内学者和同志。雄伟壮美的形象,奇丽阔大的场景,这是岑参边塞诗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参边塞诗不同于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淡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谈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李颀没有亲历边塞。《百花原》亦非李颀所作。其边塞诗只有五首,既有非常优秀的,也有相对平庸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宜评价过高。李颀边塞诗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王维的边塞诗出现较早,真实反映了盛唐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自信心。在他之后,岑参等人进一步创作出大量诗篇,形成边塞诗派。王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7.
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这应归因于诗人的早期经历和他的身世、性格特点、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岑参是盛唐很有特色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意境雄奇,风格独特,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充满了边塞英雄的豪侠气概与爱国精神;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坛,群星灿烂,流派众多。其中边塞诗派以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等独特风格别树一帜,深得后世喜爱。学术界讨论边塞诗,往往盛称岑参,高适,并有许多专文研究;但对于唐代初期的边塞诗作,却很少有人论及,至于对开有唐一代诗风的陈子昂的边塞诗作,尽管许多论著中提到了,但迄今未有专文加以论述。事实是:陈子昂早在青年时期就满怀报国志向,慷慨从戎,两历边塞,在筹策安边的同时写下了许多与边塞有关的著名的诗文,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边塞诗人;陈子昂的边塞诗作内容丰富多彩,格调质朴刚健,曾经对盛唐边塞诗产生过重大影响,是边塞诗从初唐转入盛唐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熟繁荣乃在盛唐时期。盛唐诗坛上不仅出现了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诗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而且汇聚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描写边塞的诗篇,使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光彩夺目,蔚为壮观,因此,盛唐边塞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盛唐边塞诗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唐王朝在开元、天宝年间与四邻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以及边塞诗人对这些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高适、岑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向来被并称为“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边塞战争,表达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以及描写边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但在写作手法和风格特色方面两人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本文主要从思想情调、写作手法、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真实地再现了西域奇丽的风光,再现了征戍者的生活、心声,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在对岑参边塞诗作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排斥过于偏激的态度,对其予以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高贵·崇高·感伤——试论唐代边塞诗审美情绪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边塞诗滥觞于《诗经》,长足发展于汉代,大放光芒于唐代。在唐王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李益、李颀、于鹄、戴叔伦、王纶、王涯等。大诗人李白、杜甫也写了不少边塞名作。一些帝王如太宗、玄宗也写过少量边塞诗,据人统计,唐代边塞诗达二千多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是空前  相似文献   

14.
岑参一直以边塞诗著称,其实他的送别诗成就也是很高的。岑参的边塞送别诗没有儿女情长,离情别绪.而是在别离中充满了英雄豪情。本文论述岑参别离诗中所反映出的以身许国、建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从军边塞,远赴西域,写了许多描绘塞外风光,反映边塞将士戎马生活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三十多首是他远赴西域路经甘肃时写的。这些诗篇有的写得气势雄伟,奇丽奔放,有的写得朴素优美,悲凉苍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甘肃的政治、军事形势,描绘了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和风土习俗,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从戎,保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气概。阅读这些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了解唐代甘肃的  相似文献   

16.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岑参是唐代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边塞诗人。在他的边塞诗中,突出地反映了他出塞与思乡、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心态。这不仅与他的家庭背景、个人气质等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解读岑参的矛盾心态,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诗人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人论唐代边塞诗,多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元辛文房也说:岑参“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感怀”。可见,豪迈雄壮,乃是高、岑诗歌的共同风格。这种诗风融注了盛唐边塞诗中反映建功立业的功名意识。然而,在唐代边塞诗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精神——沉郁悲怨的风格和悲苦意识。具有这种风格和意识的代表诗人则是边塞诗作不多,却又独具风貌的常建。本文拟对常建边塞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从隋代以来,边塞诗不断增多,到了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和岑参。  相似文献   

19.
边塞诗人岑参除了歌咏唐代西域边疆的壮丽山川和奇异风物外,尚有不少作品记载了来自西域的胡人.本文初步探明,这些胡人属于粟特昭武九姓、葛逻禄和突骑施等西域民族.  相似文献   

20.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高适和岑参一向是以擅长边塞诗而著称的。虽然王昌龄、崔颢、王维、王之涣、李白等盛唐诗人也写过边塞诗,而且各有其特色,但在数量上和某些篇章的艺术成就上没有高、岑突出,所以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边塞诗不始于盛唐,汉魏古诗中就有《战城南》、《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雁门太守行》等乐府古题。六朝诗人象陆机、谢灵运、谢惠连、鲍照、沈约、庾信等,都有乐府旧题,写边地或征战生活之作。到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量出现,这固然与整个唐诗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其社会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