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据苏联《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文艺学类)》1983年第1期报道,著名印度文艺学家P.马契维教授在他的《印度文学的复兴》一书中论述了印度独立以后的文学发展情况。他指出,印度独立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7年全国仅有20所大学,有文化的居民占20%,而1970年大学的数量增加到72所,有文化的居民增至34%。近几十年来,社会政治和文化复兴(指民族在精神上的振兴)的趋势更为强烈。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国父”,这是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印度的民族解放事业,引导印度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走上了独立自强的道路。甘地在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宗教、社会政治等等的学说。他的思想不仅对印度人民,而且对争取民族独立的亚非人民以及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黑人运动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罗姆莫罕·罗易不仅是印度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而且是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倡导者.他坚定地反对宗教蒙昧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为印度的复兴和民族的觉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印度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哲学、宗教与社会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4.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和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声誉,也在我国长期地发生着影响。他的哲  相似文献   

5.
印度现代著名学者D.D.高善必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是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向为我国从事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所推重。季羡林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并盛赞其作者“一空倚傍,独立创新”的精神。他进而指出,印度和世界学术界给该书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将其“译为汉文,实有必要。”该书行文简约,不足二十万言,但内容却涉及印度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和艺术诸方面,勾勒了印度从原始时期到封建社会前夕的历史轮廓。作者力图从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角度来探寻印度古…  相似文献   

6.
一以1947年民族独立为标志,现代化进程中的印度文学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部分。印度现代文学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是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这个背景像带有磁力的柱心一样,推导着文学左右旋转,因此整部现代文学一般都定名为民族民主文学。  相似文献   

7.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08,24(6):91-96
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是以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为主体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旨在于强调印度民族就是印度教民族,强调印度教文化价值体系.由于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不断作出调整.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五项政策原则、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印度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甘地是当代印度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杰出的社会改革者和宗教改革者。他把毕生奉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引导印度走向了独立,他给印度人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极其丰富的。甘地热爱中国,一直关怀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对我国的抗日战争给予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他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不但在印度民族运动中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亚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也有过相当的影响。本文拟对甘地哲学和社会思想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甘地与中国的关系作一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有十多个人数较多的民族外,尚有若干个人数多少不等的少数民族。印度官方称这些少数民族为“表列部落”。由于受到长期殖民统治和剥削,这些部落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技术原始,生活十分贫困。独立后,如何帮助他们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是印度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将对印度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印度政府对它十分注意,印度宪法第46条就明确规定:“国家将促进国民中的弱小部份特别是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在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利益,保护他们免受社会不公正(的对待)和剥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印度圣社(雅利安社,Arya Samaj)的创立者、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Dayanada Sarasvati,1824—1883)逝世一百周年,印度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人民都纷纷举行集会记念这位印度民族的伟人,我国人民对达耶难陀的爱国主义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达耶难陀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对印度近代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他首建的圣社在唤醒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复兴印度的文  相似文献   

11.
池大红 《求是学刊》2006,33(6):98-103
蒋光慈的革命叙述中既有基于革命者视角,认为革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革命的进步与必然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又有诗人视角折射下深情关注个体生命悲欢的生命话语。宏大叙事和生命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丰富层次。这既是他对俄苏文化亲和力的表现,也揭示出蒋光慈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与俄苏文化的种种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张器友 《唐都学刊》2007,23(1):102-109
在贺敬之近七十年的创作道路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大体表现出结合状态,就整体而言,更多地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他立足民族的土壤,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底层潮流”,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思想和感情相融合前提下的主体性张扬;以“大我”主导审美倾向,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抒情形象;熔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炉,并且倾向于未来的思情取向,等等,都表明他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歌者。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刑罚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在他光辉的战斗历程中,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无暇全面、专门地研究和阐释刑罚问题。他虽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刑罚理论体系,但有许多关于刑罚问题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达了其刑罚观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树林 《唐都学刊》2004,20(6):144-148
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的美国观经历了赞扬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到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性的帝国主义"的戏剧性的推演;美苏关系是毛泽东的美国观推演的国际背景,而美国对华政策则是毛泽东观感、认知和评价美国的基本尺度;毛泽东的美国观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又兼备革命现实主义的特征,它显现了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李群 《南亚研究》2012,(1):130-142
徐梵澄在印度语言文化和宗教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印度古代典籍的译介和研究方面更是成绩斐然.在对奥义书和“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译介和研究方面,他是迄今为止国内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他立足于中国文化,进行中印比较文化研究,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6.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7.
王向远 《南亚研究》2009,(1):149-156
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的因缘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立场上的跨文化研究。从这一角度对上千年来中国涉及印度的有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可以打通文史界限,打破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的界限,揭示中国作家对印度的客观的研究记述与主观的情感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一步确认印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国俊  雷电 《唐都学刊》2012,28(1):23-29
作为革命者的柳青,他是合格的,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但是作为艺术家的柳青,则是有严重之不足的。他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其结果是令自己成为了至诚的革命者;他长期地深入生活,其结果是令自己更坚定地为元产阶级政治服务;他遭遇“文革”的灾难,其结果是令自己固守“生活本位”的文学观念;他晚年对《创业史》进行了修改,其的结果是把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推向了概念化和虚假化。  相似文献   

19.
孟庆延 《社会》2017,37(3):180-214
“查阶级”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中重要的组织动员技术,它同时蕴含着强调经济标准的“算阶级”和强调情绪鼓动与暴力斗争的“闹革命”两种面相。既往的学术研究将“闹革命”理解为革命实践中的过火与偏差而未追溯其渊源。本文尝试对“闹革命”这一传统进行发生学意义上的再考察。研究发现,“闹革命”主要来自“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中央农民部设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彭湃为代表的农运干部构成了其具体“担纲者”。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史料,通过对农讲所以及农运派干部具体实践的考察,呈现其作为革命的“深耕者”与群众的“鼓动家”的精神气质,进而在具体的历史处境中理解“闹革命”这一具体的组织动员形态,更为深入地理解早期乡村革命的复杂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0.
邬沧萍教授半个多世纪从事人口学的研究,为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率先提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母效应”和“分子效应”理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老年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未富先老”等理论和观点。追踪邬沧萍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始终走在学科的前沿,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把人口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辩证、历史地来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