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以来,针对苏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兴利除弊,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位新的领导人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振兴经济,如何实现改革,国际上议论纷纷,评论不一。本文试图对戈尔巴乔夫任职以后苏联经济调整和改革的动向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2015,(2):133-137,144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社会思潮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保守主义阻碍苏联社会的改革发展,民族主义思潮推动国家分裂。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意识形态政策的调整应当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科学掌控意识形态,辩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苏联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加速发展战略”)问题,并指出“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苏联所有问题的关键”。它对苏联未来的命运,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苏联何以要在今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呢?它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到本世纪末实现的可能性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首次提出于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中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论述。次年7月举行的苏共28大正式把“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从此苏联的改革朝着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永华 《南方论刊》2010,(10):60-62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中,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以其为理论依据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解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执政伊始,为了更快捷地克服内政危机、缓解西方遏制苏联的冷战局势,便把文学也纳入新思维改革框架:迅速弱化,继而取消战后因冷战压力而被不断强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兴起反思和批评苏联的回归文学浪潮。然而,西方对苏联全方位冷战不仅仅是制度性对抗,更有大国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且缓解冷战需要原本敌对的双方做出同等的努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单是应对冷战的意识形态,还是苏联管理国家的体制化内容之一,另有俄罗斯知识分子热衷于介入体制的传统力量使然。戈尔巴乔夫希冀通过文学力量而削弱其改革阻力,与此前把文学纳入冷战框架而形成苏式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可谓异曲同工,结果正如此前苏联文学未能切实提升苏联人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冷战的意识一样,这次也没因疏解意识形态压力而培养出国民对苏联的认同感,更未达到西方对等地缓解冷战的效果,甚至因把苏共过去查禁的白银时代文学、境外/地下文学合法化,人们由此能公开挑战苏联合法性。这些情形意味着晚期苏联文学发展实际上仍是应对冷战局势变化的意识形态之延伸,呼应了西方否定苏联的冷战情势,却无助于苏联适应冷战格局的变化,还加剧苏联内部的紧张、分化,从而成为苏联在国力鼎盛、思想解放高峰之际而解体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战略性错误汤润千回首当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曾激起了苏联人民多大的希望,并且不久就博得了巨大的信任。他曾许诺,他的目的是革新苏联的政治经济生活。许诺对苏联经济进行根本改革,使苏联的产品,不论是普通产品还是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8.
自治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继南斯拉夫运用自治理论对其政治和经济体制作了全面深刻的改革以后,今日苏联是把自治理论作为改革和完善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苏南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实践中都强调社会主义自治原则,这是苏南两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有趣的趋同现象.研究和认识苏南两国的自治理论,无论对于了解苏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还是对于深化我国的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苏经济改革都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宏图初展,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积极变化。我们决不能再度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但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些变化,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斯大林认为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苏联没有对抗性矛盾,认为苏联各族人民的友谊和苏维埃的爱国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动力上,恢复了历史唯物论,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又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苏联、东欧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中,都出现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反的迹象,那就是其进程的相对缓慢性。这除了政治体制改革较之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外,缺乏正确的理论基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提出了不少理论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开放政治论”,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政治论”,我国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原则,是苏联现阶段十分重视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推行全面改革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各种重要场合,苏联领导人言必谈公正,把公正原则作为衡量一切改革措施是否正确的试金石,提出要努力消除社会中诸多不公现象,实现社会公正。分析一下苏联公正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纠正不公现象的措施,对我国改革中如何确立公正原则,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全面私有化和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结局,搞乱了国民经济,大大削弱了国家实力.其政治体制改革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搞多党制和自由竞争,致使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导致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比较中苏改革给人以深刻启示: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坚强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与改革成果、改革与稳定、民主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最高领导人的更选,几经曲折,蹒跚至今,仍在继续。种种迹象表明:从安德罗波夫执政的十五个月,经契尔年科到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正在酝酿和积极准备进行一轮新的经济改革。这一时期很可能作为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5.
苏联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于列宁时期,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几代领导的变迁对苏联社会产生重要作用,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先导。所以,研究苏联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都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但结果却迥然不同。两国改革的不同点有: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同,改革的突破口选择不同,改革战略的选择不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不同。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基本原因为:第一,苏联改革缺乏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第二,苏联改革缺乏社会稳定的前提保障;第三,苏联改革缺乏坚强有力的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两国改革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逆转的潮流。为了帮助了解有关苏联领导人改革的思想,现将戈尔巴乔夫的新著《改革对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第一部分:改革)摘登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燕  刘新民 《理论界》2010,(10):36-38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这是由戈尔巴乔夫主导的,丑化斯大林以及批判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活动。对斯大林以及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批判,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思想意识,带来信仰危机。揭露历史"空白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历史地位与跨世纪中国改革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地进入21世纪,屹立于21世纪,必须进一步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加快经济市场化历史进程,是跨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经济市场化的伟大变革,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跨世纪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政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跨世纪改革深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及经济改革深化所引发的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变革过程,而同时是一种深刻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因此,在改革整体性攻坚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建设。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1)继续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调控体系。(2)改革和完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抑制和消除社会经济过程中的权力腐败现象。(3)规范党政机关和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合力。(4)把政府与市场这两种启动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