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2.
填字游戏     
《百姓生活》2014,(6):70-70
童言无忌儿子早恋,妈妈斥道:"你还小,慌个啥?"儿子愤然答曰:"早晨我睡懒觉,你还骂我不小了呢!"3岁的女儿不听话,她妈说:"再不听话把你扔出去,再捡一个回来。"小女孩低声说:"你捡回来的小孩也是不听话的,是他妈不要的!"中了麻将毒一次,爸爸写了个"口"字问儿子:"这是个啥字?""白板。"爸爸又写了个"东"字,儿子说:"东风。"爸爸气得打了他一巴掌。儿子哭着用镜子一照说:"你怎么把‘五条’打到了我的脸上?"  相似文献   

3.
滕华弢 《可乐》2011,(2):63-63
从记事起,"滕文骥的儿子"就成了我的标签。1991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一些人得知我是滕文骥的儿子后,在背后议论纷纷:"滕华弢肯定是靠父亲的关系进来的。"我性格内向,与同学交流不多,又有人拿我的家庭背景说事:"瞧他那目中无人的样子,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就因为父亲是滕文骥吗?"这些猜疑和误解,像茅草一样塞在我心口,令我不胜其烦。自然而然,我迁怒于父亲,经常在家里与父亲争吵。  相似文献   

4.
英语冗余表达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学生的英语错误为什么都带有趋同性?它们跟学习者的汉字背景有没有关系?如果说德国哲学家茅特纳的"假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汉语或达可塔语,他的逻辑和范畴就会是另一个样子"的论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汉字汉语背景对中国人英语认知的影响又有多大呢?作者谨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梦芝 《山西老年》2011,(2):22-23
那天,我正在爬格子,只听见儿子清脆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来:"妈妈,你也洗洗脚吧。我给你端水来了。""唔?端水进来?"我闻言一惊,猛地回过头去。只见儿子手里端着半盆水,  相似文献   

6.
眼前一盏灯     
葛闪 《社区》2009,(8):61-61
儿子近来做什么都不顺,多日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一个晚上,父亲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有没有兴趣和我到野外去转转?”天都黑了,去野外干什么?儿子随便应了一声。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儿子: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语真是吓了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忽然意识到,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真的,转眼间你已经16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对我以前给你下达的命令,  相似文献   

8.
怎样表述不同的时态才算清楚明了呢?笔者先分别阐述了"时"和"体"的意义内涵,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英语动词时态最好理解的语法表现形式,希望能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动词的时态上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贞虎 《社区》2008,(30):58-58
母亲节的前一天,达英看看表,6点,干洗店该关门了。她正琢磨着明天儿子将送她什么礼物,突然,门响了一下,一个少年侧身而入。他中等身材,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一进门就问达英:"洗一件外套多少钱?"  相似文献   

10.
盗御马     
一周一星期 儿子问我:"周和星期有什么不同?"我告诉他:"七日为一周,也叫星期。所以,周就是星期,一周就是一星期。"  相似文献   

11.
高景轩 《21世纪》2010,(6):65-65
伊尔·布拉格出生在一个黑人水手家庭,从小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一次,父亲带他参观梵高故居。看到梵高用的小木床和裂口皮鞋,他困惑地问道:"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时隔一年,布拉格跟父亲去丹麦参观安徒生故居,大感意外地问道:“爸爸,安徒牛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耐心地告诉儿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式英语"也是遍地开花。面对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是要"禁止"还是"提倡"呢?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式英语的发展现状,进而从思维方式、社会文化、语言变迁等角度来解析中国式英语这种语言现象,为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式英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姜春康 《社区》2011,(5):63-63
"Long time no see!we two who and who !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 "清晨一大早,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蹩脚”的英语,搞得迷糊了好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就学习英语的观念与方法,在"汉语与英语学习的差异"、"学习英语的心理因素"、"英语语音学习"、"英语词汇学习"和"英语语法学习"五个方面谈了一些具有切身感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英语会话中的"May I come in?"具有丰富的人际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其中"May"的情态值进行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对比分析后,阐述为什么在师生会话等场景下英语母语人士要选用"May I come in?",而不是其他的类似表达。通过讨论英汉文化的差异,找出了母语人士在相关情况下选用"May I come in?"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当狗比娘贵     
日前,家住天津的蒋先生夫妇为庆祝家中小狗出生一百天,在饭店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却全然忘记母亲七十大寿。老母为此非常伤心,只留下一张纸条不辞而别,上面写道:"妈妈心疼儿子,儿子何时惦记妈?"如今的社会开放多元,人的爱好各异,人们不必惊怪。有一些住所"高档",生活"时尚",爱狗视"宝宝"的现代人,在对狗"宝宝"百般宠爱的同时,却对人表现得十分冷漠。  相似文献   

17.
花开的目的     
戴艳 《可乐》2011,(8):11-11
菊的手机突然响了。菊接了电话,问是哪位。电话那端传来一个男人试探的声音:"是菊吗?" 菊回答:"是我。" 那人说:"我是周俊。" "啊!是你呀!"菊惊讶地喊出了声。  相似文献   

18.
杨春盛 《社区》2010,(36):48-49
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多了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他们在吆喝着卖馅饼。父亲、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的老板,拥有百万资产。那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道,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原来,这是沙克金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临近儿子生日时,我对台灯下埋头写字的小背影问道:“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 儿子转过身来,还我一张笑脸,继而摇摇头说了声“我不知道”,然后接着去写作业了。好像最重要的,只有他的作业。儿子的用功表现,与他班主任老师几天前的一句表扬有关。  相似文献   

20.
青春的故事     
陈军 《山西老年》2014,(3):17-17
闻着醋香去插队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父亲回家后突然问我:"爸给你找了个吃老陈醋的机会,你愿意去吗?""愿意!"我笑嘻嘻地回答。真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承诺,竟然让中学刚毕业的我,就从东北的冰城哈尔滨开始了到山西插队的生涯。当我转乘北京开往太原的火车进了娘子关时,我就突然觉得"哐当、哐当"的火车行驶声,渐渐地变成"吃醋、喝醋"的歌声,那浓浓的醋香已经扑面而来,顷刻间让我陶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