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个小小的影子,进进出出跟着我,我可不大知道他到底有什么用场。他呀,从头到脚都非常非常地像我,我跳上床去,倒看见他比我先上床。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声音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甚至连母亲也怕他。小时候,我和妹妹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有个酗酒的父亲,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酒疯,无论怎么做都不合他的心意。  相似文献   

3.
想父亲     
阎连科 《社区》2002,(4):54-55
我的父亲有15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不知道他这15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可见我,  相似文献   

4.
马丽 《可乐》2010,(7):49-49
两个女孩在公园里控诉前男友是吝啬鬼。 其中一个说:“你都不知道我那个前男友有多抠门。他只知道自己抽烟,从来不知道给别人敬烟。” 另一个说:“我那个更别提了,他为了买个大一点儿的馒头,竞多走两站路。”  相似文献   

5.
妈妈知道我爱读报,就给我订了一份,每周逢单数的日子都有一份报纸送来。送报的叔叔姓刘.我叫他刘叔叔。  相似文献   

6.
多面孙大午     
杨支柱 《市民》2006,(2):77-79
罪犯,还是模范? 最早知道孙大午这个名字,是在2003年,他给我办的网站投来稿件,谈改革思想。半个月后,我为孙志刚案签名呼吁,把呼吁书给电脑里电子邮件地址都发了一份,原本并没指望孙大午签名,但他签了。所以得到他“吃官非”的消息,我觉得我有义务关注他的案件。  相似文献   

7.
朗朗 《社区》2010,(5):19-20
我坐在父亲破旧的自行车后座。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不由自主地拿北京和沈阳做比较。在沈阳.大家都知道我是个才华出众的小钢琴家;在北京我什么都不是。在沈阳,父亲是一个身居高位的警官,别人对他又怕又尊重:在北京.没人理睬他,他只是一个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车后带着一个胖小孩的男人。  相似文献   

8.
漫画家朱德庸说,他对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印象深刻,因为里面一句台词让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碰到人生岔路的时候,我永远都知道该选哪一条,但我永远都选了另外一条,因为我知道正确的那条路对我来说太痛苦了。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9,(11):36-37
我是一只老鼠 有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老鼠,在医生的帮助下。总算调整过来了。出院那天,他刚走到门口,突然有一只猫出现在他面前.令他目瞪口呆。 医生说,你现在你已经好了,为什么还这样? 这人说:我是知道我不是老鼠了,可猫知道吗?  相似文献   

10.
九年前,利奥逝世后,有人对我说:“我从来也不知道他是你的继父。”你知道,我从来也没这样叫过他。起初他在我的生活里无足轻重;不久他成了我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他也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1.
田可 《华人时刊》2007,(5):104-106
教堂的活动刚一结束,汉斯医生就在教堂门口拉住了我的手,他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吃午饭。我是不久前在教堂参加活动时认识汉斯的。他是印籍马来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性格非常豪爽,家就住在吉隆坡市郊。由于他开的中医诊所在当地小有名气,故凡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汉斯医生。他40多岁,高高的个头,身材魁梧,眉宇问透露着一股英气。自打知道我是中国人,他就对我非常热情。每次教堂活动结束以后,他总要跟我攀谈一会儿,好像他有好多话要跟我说似的。今天,他要请我到外面吃地道的中国餐。我被他的豪爽与热情所感染,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相似文献   

12.
闪婚李开复     
邓希 《可乐》2010,(12):44-44
1982年6月,李开复念大三。他从美国回台湾过暑假,却不知道,这时家里所有人都在给他张罗相亲。 第一次相亲时,那个女孩无可奈何地告诉他:“其实,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来相亲是被父母逼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的男朋友。”回家后,他心想:相亲真是件无聊的事。  相似文献   

13.
接到采访傅维伯的通知,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我只知道,他是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的总经理,只知道他是在北京话剧界可以呼风唤雨的人,只知道他有一整套的人生哲学支撑他一路走来……坐等傅维伯的过程是漫长的——紧张、忐忑、又夹杂着一些期待,或许正是这种状态,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傅维伯,因为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空白。空白,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14.
父亲戒烟     
近几年,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为了他的健康,我多次劝他把烟戒掉。 父亲对我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也知道吸烟对身体有百害无一利,我也下过多次决心,但就是戒不了。有时不吸烟就憋得难受。以后你不要管我了,管也没用,我这辈子看来是离不开烟了。”  相似文献   

15.
正我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50岁时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货。"不知道是不是话传到了他耳里。有  相似文献   

16.
在《爱的教育》里,我看到老师与学生是朋友式的交往着。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哪个学生病了,老师是必定要去探望的,这是当老师的责任,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想起前几天,班级里的兴年手断了,我买了些水果准备和班委们去他家里探望。还没去之前,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就在旁边泼冷水:“去干什么呢?根本就不值得那么关心学生,他们都是忘恩负义的人。假若你不再教他们了,在路上碰了面,叫你一声‘老师’都是妄想。再说,每逢有学生病了,带他们去看完病,有几个会对你说声‘谢谢’?又有几人会还给你钱?”我颇不以为然,我去看望学生,因为我是他的老师, 我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我只想让他知道我很关心他,全班同学都在为他着急,希望他早点好起来,仅此而己,此外,我并没有过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十一二年前,我曾编发过启军的散文,因为很喜欢他在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语言中透出的那种淡泊平和。不料他收到刊物后,来信说我把他的姓搞错了,他姓“向”,而不是姓“何”。我很惊讶,把他的原稿翻出来,让好几位同事辨认,他们都说那就是个“何”字。可见他的书写实在是太有“特点”了。以后又陆陆续续收到他的来稿,欣喜于他的长进,便给他编了一个小辑,并写了编者按,题目是句大白话:《湘西有个向启军》。也不知道这个小辑于他是否有些鼓励?虽然后来我不再编散文稿了,却时不时他还能读到他的作品,觉得他的文笔愈发地从容、…  相似文献   

18.
正漫画家朱德庸说,他对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印象深刻,因为里面一句台词让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碰到人生岔路的时候,我永远都知道该选哪一条,但我永远都选了另外一条,因为我知道正确的那条路对我来说太痛苦了。这句话让朱德庸深受感动,因为他自己就总是走"不正确"的路。上学时,朱德庸学习成绩很差,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能有所出息。于是,只要朱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20.
罗马假日     
韩昌元 《可乐》2010,(5):22-23
我一直把老克当哥们儿,因为他总夸我。他夸我是个作家,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大学期间,我成绩不好,每学期都补考、重修,别人都觉得我一无是处,但老克了解我。他知道我的特长是什么,我的能量有多大。我非常高兴,又认定老克是我的铁哥们儿。小安是我的另一个哥们儿,因为他也夸我,不光夸我是个作家,还说我的小说无人能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