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满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影响过程中,满族文化并未发生单方面变迁,满汉文化也并未融合为一个新的文化,而是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满汉文化“涵化”。无论是在伦理思想、语言、服饰方面,还是在饮食、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满汉文化都表现出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关于"满人汉化"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诸多分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承认汉化"和"反对汉化"两种截然不同以及由此产生"折中"的几种观点。从清东陵汉学、汉教习的裁撤以及汉学的再设立这一个案的视角分析,传统的"汉化"观点是正确的,是接近历史真实的。清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曾经建立过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相比,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地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学习汉文化和保留本民族的长处。清政权之所以能够统治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帝国近三个世纪之久,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否认汉化,就无法解释清王朝入关以后的陵寝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确立,进而也就无法解释整个清王朝的历史。满汉文化尽管在最初接触时发生了某些冲突和碰撞,但最终的结局还是走向了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是在清朝统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完成的。满族文化这股新鲜血液在与汉族文化交融后,为丰富中华灿烂的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代东北被视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初派置大量八旗劲旅,设置众多的旗地。清初东北旗地是一种具有满族本身特点的早期封建土地制度,它构成清初东北土地占有关系的格局。这种土地制度伴随康乾时期大量汉族流民涌入东北,满汉经济的不断交融而逐断发生变化。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5.
袁正 《理论界》2007,(6):204-205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从满汉文化比较中找出我国北方城市中存在的大量的藏匿的满族群体。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消失的根本原因——清王朝灭亡后满族旗人因成为社会革命对象而散佚、藏匿。同时,利用巴斯(Fredrik Barth)的关于族群及其边界以其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来说明这一部分已改变其民族身份的人们仍在城市中保留有其特有的文化圈层,从这一点来说,城市中大量藏匿的满族虽然身份上是汉族但实际上仍是满族。  相似文献   

6.
论清代满族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构成其文人文学发生、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资源或推动力量,而清代满族的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却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分野。清代满族的文人文学是沿着汉文学的发展路径并作为汉文学的一部分兴起并发展起来的,而民间文学则沿着满族文学的历史传统,主要以口传的形式传承,形成了二者的分立状态。其原因首先在于满洲民族入关的历史性迁移使满族在地域上分割为原驻地与迁徙地两大不同的区域,也使原本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中成长变迁,其次也是在汉文化的涵化作用下,满族民族文化包括其传统文学被边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族纷纷南迁,在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形成了杂居共处的局面。改变了各民族传统的分布格局和经济生活。在长期的交融过程中,北方形成了以异源同流为民族融合特点的民族发展格局,南方则形成了以同源异流、异源同流为民族融合特点的民族发展格局。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汉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汉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为隋唐时期更高层次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满族作为东北少数民族中一个卓越的代表,以自己特有的民族贡献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涵,推动了关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满族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满族文化的很多特点和风情已经内化为关东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关东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满族文化的烙印。文章结合满族的历史贡献,从关东历史的发展,冰雪文化的形成,饮食文化的创造,民俗风情的展示等方面探究满族在关东文化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融合与排拒中的金代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殷都学刊》2002,(3):59-61
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 ,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学风貌的形成 ,是有相当深刻的关系的。研究辽金文学 ,如果对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 ,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切入视角。以金诗为例 ,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互渗及其动态发展 ,在金诗整体特色的形成中 ,是值得重视的成因。金代的文化形态 ,无疑是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金代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其实也正是女真民族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但这种接受与融合并非女真文化与汉文化关系的全部 ,而只是一种趋向 ;另外一方面 ,则伴随着作为民族特质的女真文化教育对汉文化的某些文化质点的排拒。这就形…  相似文献   

10.
满族入关前,努尔哈赤在政权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些方面注意吸收汉文化,开创了"清因明制"的先河.皇太极执政后,继续推行其父吸收汉文化的政策,初步形成政治上推行"武功"与"文治"并举、文化上提倡儒学的治国思路,为入关后清朝实行统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后期的汉文化对于清统治者来说,无异于一把利弊相形的双刃剑.其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成为其民族崛起的催化剂;而其落后方面,如君主专制、纲常名教等,又使新兴的满族背上了沉重的封建主义的历史包袱.  相似文献   

11.
运用服饰考古资料,总结两汉时期中原地区汉文化服饰的特点,通过分析两汉时期北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甄别其本民族的服饰特征和外来文化因素,探寻北方民族文化交流在服饰上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服饰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规律.其具体表现: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吸收外来因素并与本族服饰自然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服饰风尚;二是一个民族的服饰被另一个民族完全接受,或深刻影响了另一个民族的服饰,通常表现为民族服饰的完全或不完全汉化.  相似文献   

12.
泰不华是元代中后期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诗人,他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汉文诗,这些诗歌重视用典,善于用典,表现出很强的汉文化因素。他的汉文诗折射出元代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交融与统摄:汉文化在云南多元文化体系中的流变与指归袁国友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云南文化也被称为民族文化或地方民族文化.尤其强调其土著性与民族性。这种说法由于空泛而失其准确性与科学性。本文认为,云南文化并非一个简单的"民族文化"或"少数民...  相似文献   

14.
清代长白山封禅是满族贵族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产物.这个外文化特质一经接受,就对满族的国家意识、故土观念、宗教观念以及其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立宪时期清政府的融汉倾向林吉玲有清以来,满汉关系一直是清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随着时间的演进及统治阶级政策的变异,满汉关系时张时驰。其中抑汉与反满始终为满汉关系的中心议题之一。清末立宪运动时期,清政府出于策略的需要,一反传统表现出融汉倾向。本文试就特定历...  相似文献   

16.
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7.
唐以后,中国北方主要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而辽宋夏金元时期最终完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史学界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层面上,而在文化层面上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拟从文化交融与变迁的角度,尤其着重从士人人格与心态的变迁,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进行剖析,以就正于方家。一、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北方的文化交融与变迁长城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三百余处,分布于辽宁西…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北朝时期,华夏文化、五胡少数民族文化、西域文化在文化认同的构建上具有不同的路径。北朝后期,文化认同的冲突不断,制约了文化融合的进程。随着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对汉文化典籍的阅读,其文化认同呈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杂糅的特色。从五胡视角来看,文化认同的融合不是单向的,五胡文化为华夏文化的新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乾隆时期 ,与清朝统治由盛而衰相一致 ,八旗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兴盛转入衰落的过程。因清朝政府推行清语骑射的极端的教育政策 ,延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步伐 ,限制了八旗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乾隆时期八旗教育的转变对于清朝中期以后政局的发展 ,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文化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主流文化始终冲击着周边少数民族的边缘文化,触动其文学的发展.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情况不一,因此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北方民族文学便是其中一个别具特色的系统.历史上,北方民族的情况极为复杂,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吸收汉文化,使得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学发展的融合互动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