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luan)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  相似文献   

2.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林蔚文研究员的新著《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全书36万字,分为百越民族历史概述;人口、土地与社会形态;原始宗教与图腾神灵信仰;社会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百越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等六章。书中还配有几十幅插图和照片。这是作者继2003年出版《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百越民族历史文化的力作,值得祝贺。 3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层次,《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及文物资料, 结合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涵盖于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以及越南等地的百越民族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4.
<正> 在我国上古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炎黄”,他们一向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二祖的陵墓,一在陕西黄陵县,一在湖南的酃县。数千年来,逢年过节,国家遣官致祭,百姓们也自动地奠以酒浆。这一重大习俗活动,除含有中国传统道德“慎终追远”的意义外,实际上还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作用。炎帝生活的时代人类早期的历史都曾经历过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这样一个递进过程。炎帝神农氏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伏牺氏、黄帝轩辕氏正是  相似文献   

5.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代的少数民族,史称“百越”,指明其中还包括有很多族团。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中国民族史》指出在春秋有于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尚有山越。其分布地区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他把“百越”和华夏、东夷、荆吴并列为汉族四大来源。  相似文献   

6.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族”的总称,是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过去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1980年6月17日至6月24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了百越民族史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高等学校、民族研究机关和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共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三十多个单位,六十多位代表,提出学术论文五十篇。主要围绕着百越民族的名称、来源、地理分布、文化特征、同中原民族以及现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相似文献   

8.
中国壮侗语族群的糯稻、糯食与糯祭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壮侗语族的祖先古越人是农耕稻作文化的开创者,也是糯稻最早的种植者.自古至今,壮侗语族群在糯稻种植、糯米饮食、糯祭礼仪等方面,已经形成全面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链,是中国稻米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里的“荼”是茶的古体字。“荼”是苦菜的意思,这个字诠释了远古人们对茶叶的基本认识和茶叶的保健医疗功效,也从侧面对《神农本草经》中的故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布依族人口约有212万(1982年统计),主要聚居在贵州中南部.根据史籍记载,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集团.秦汉时期,建立了一个夜郎国.夜郎国的疆域包括今贵州中南部,其中心在现在的安顺、兴义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我们布依族的祖先自然就成了夜郎国的主要居民之一,史书上称的“夷濮”便是. 布依族并没有受“夜郎自大”之嫌,但确有值得夸耀的东西.我们民族喜种水稻,有“种家”之称;  相似文献   

11.
虽然春寒料峭,1997依然如约而至。 新年,《中国民族博览》第一次向您致意,感谢您的关心,感谢您的支持,感谢您在喧嚣与匆忙中留意这些普通的文字。 新年,又一次见面,话题总离不开两个字——“民族”。 中国的民族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六七千年前,祖先生息、繁衍、劳动的摇篮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系列,中国各民族有了多元的分化和发展。在这块古老而温馨的土地上,各民族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各省区考古发现的史前墓葬的拔牙材料为主,结合文献有关“凿齿之民”、东夷与百越的关系,以及百越后裔诸民族有关拔牙的原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拔牙风俗的起源、演变和流传。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上古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炎黄”,他们一向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二祖的陵墓,一在陕西黄陵县,一在湖南的邻县,今已更名为炎陵县。数千年来,逢年过节,国家遣官致祭,百姓们也自动地奠以酒浆。这一重大习俗活动,除含有中国传统道德“慎终追远”的意义外,实际上还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作用。炎帝生活的时代人类早期的历史都曾经历过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炎帝神农氏以及与其同时代的伏参氏、黄帝轩辕氏正是处在母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14.
百越民族绘画史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我国南方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族。百越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百越民族文化中的美术,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百越美术包括了百越民族的绘画、雕塑、工艺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本文则专述百越民族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根据百越地区古文化中发现和出土的绘画作品为主,并结合一些有关文献的记载,力求将百越民族绘画艺术及其特色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并希望得到美术史和民族史的学者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在一些民族社会文化中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展示。旨在说明,我们对民族社会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尤其是"物"的切入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是勾连整个社会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探索"物"内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百越文化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课题。近年来,研究百越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论文论著纷纷问世,例如蒙文通的《越史丛考》、蒋炳钊等的《百越民族文化》、陈国强等的《百越民族史》、董楚平的《吴越文化新探》、彭适凡的《中国古代南方的印纹陶》、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等,或通论或专题探讨了百越民族源流、时空分布、社会状态、文化内涵及百越与  相似文献   

17.
我们达斡尔族是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也是最早开发黑龙江流域的民族之一。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进入了农耕文化的民族之列。历史上,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沿用达斡尔这一族称,也曾以萨哈尔察部、索伦部、达奇果尔、达奇鄂尔、达古尔蒙古等族称出现。  相似文献   

18.
广东封开“讲标人”是历史上南方百越民族和南下汉族相互影响、混血的结果 ,其语言社会文化亦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其中在“标话”、宗族组织、宗教信仰、节日、住房、命名等方面 ,文化交融的特点尤其明显。这种文化交融对“讲标人”的族群认同、社会文化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探讨这种文化交融现象 ,对南方民族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20.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