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阅读理论构成了西方20世纪后期文学理论中一次鲜明的理论转向.在这一理论转向中,读者这一以往备受忽视的要素一跃成为文学四要素中的主导因素,从而掀起了阅读理论中的一场读者革命.虽然,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在阅读理论中有许多共性,但是,其差异亦同样明显,具体展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接受理论将作者看作读者阅读的合作者,而解构主义的阅读则绝然地否定作者的存在;第二,接受理论强调阅读作品是要体现读者的创造性并最终确认一种意义,而解构主义则把阅读看作是读者解构文本符码的能指游戏:第三,接受理论十分强调阅读的历史语境,而解构主义的阅读理论则表现出一种超历史语境与反人文性的游戏姿态.这三组差异的比较,揭示了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范式的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反对阐释作为一种批评主张,与解构主义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是在后现代理论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却发生了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反对阐释的理论倡导者几乎都有一种解构主义气质;二、反对阐释理论从语言学层面对西方传统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质疑与批判,使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构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4.
保尔·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耶鲁学派(Yale School)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解构批评家。在所谓的耶鲁四大解构批评家当中,他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德曼始终如一地运用了德里达(当代解构主义的创立者)的解构框架,并加以独创性的发展,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独特完整的解构理论。1971年,德曼发表了他的重要批评文集《盲视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ight),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批评著作之一,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地位。1979年,德曼发表了他的另一部重要批评论文集《阅读的寓言》(Allegories of Reading),标志着他已经完整地建立了他的解构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作理论支撑,通过对庞德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论进行再研究,指出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神州集》的翻译是成功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同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切不可盲目追随。  相似文献   

6.
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此论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译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张扬了译者的个性。《静夜思》三种译本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译作,拓宽视野。从这一角度来说,解构主义翻译观是突破了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从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来看,汤姆?斯托帕德的代表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与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存在互文关系。承文本《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与蓝文本《哈姆雷特》和《等待戈多》之间的互文关系的实质是创造性的差异或他性,而不是同一性或相似性。《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通过它与蓝文本的他性,以象征的手法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现实以及后现代社会人类的心理现实,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的解构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单一性格人物形象的解构主义倾向、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主义倾向和对传统阅读模式的解构主义倾向。这一解构主义倾向体现在主人公、叙事视角和去中心化阅读模式的设定之中。其中,《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人格分裂为两种:理性的大学教授和非理性的恋童癖,两种人格的互相解构使得《洛丽塔》解构了传统单一性格的人物形象。《洛丽塔》中使用的四重叙事视角解构了传统小说透视性叙事模式。《洛丽塔》阅读模式解构了传统的以作者中心或作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阅读模式,构建了多元意义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性回归,呼吁人们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他所谓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其解构马克思主义、完善自己的解构理论的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11.
杰弗里·哈特曼是法国式解构思想最初在美国的发扬者之一,为盛名久远的耶鲁大学学者和"耶鲁学派,"成员。其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是与以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和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超越。他把解构当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而非某种教条。批评与文学同一性这个观点正是哈特曼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最别出心裁之处。此外,对于人文性的信仰,对批评家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均体现了他既坚持批评本体又超越批评的姿态。哈特曼以传统的人文特性兼具解构特征,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  相似文献   

12.
试图借助解构主义翻译观,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两个方面对《老人与海》的四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指出译本具有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探讨多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解构主义理论的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解构主义看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解构主义思潮已广泛影响了文学创作理论.从解构主义观点重新审视菲尔丁代表作品的语言结构、篇章构架,我们会发现亨利·菲尔丁的创作与解构主义理论有许多吻合之处.语言大师菲尔丁早在18世纪时就已表现出反传统、反西方理性主义和反二元对立论的思想倾向.在角色的艺术审美上,也表现出永远难以达到本真境界的解构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兴起之时,丹尼尔·潘代提出了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掀起了一轮学界风波.对潘代的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潘代的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固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理论评述不够深入、根本概念的表述不严谨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的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对于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期科学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诸多观点在学术界也颇具争议.基于对"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组哲学概念的辨析,深入解析了"解构""异延""文本互文性"等解构主义核心术语,并进一步探讨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形成过程.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翻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前提与必要性,对翻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奥塔是解构主义思想的重要倡导者。用他的话说,解构主义是一场针对压抑性宏大叙事的抵抗运动。从他早期著作《话语,图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他的解构主义思想。在此书中,利奥塔把差异置于世界观的中心,认为不存在指导和控制系统运作的任何奠基性结构。利奥塔认为,话语永远不能被完全掌控,在话语的内部总是存在图形的颠覆性力量,它阻止着话语达到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斯蒂芬.平克出版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一书,书中阐释了他对大脑与语言研究的计算理论,专门化理论,外展论和进化论。新泽西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杰里.福德出版了他的《大脑不是那样工作的》一书对平克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反驳。两位心理语言学家针锋相对的争论引发了一个大论题,对认知语言学,计算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对《马氏文通》研究的贡献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他的《中国文法要略》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文通》的语法理论 ,他的《重印〈马氏文通〉序》对《马氏文通》进行了极为恰当的总体评价 ,他为孙玄常著《马氏文通札记》所写的批语体现了他对《马氏文通》研究方法的指导 ,他与王海合编的《马氏文通读本》 ,是《马氏文通》迄今为止的最佳版本 ,他的《汉语语法论文集》里也闪烁着《马氏文通》研究的许多珠玉。  相似文献   

20.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