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本文以2002-2012年期间进行股权再融资(包括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SEO公司的盈余管理以及不同产权性质SE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SEO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分组样本考察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程度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2002-2012年期间的研究样本,还是新准则实施后的研究样本,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都更高.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视角,验证了公司产权性质会影响公司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所引发的委托代理关系,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是两个基本的委托代理问题.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现实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直接的证据.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盈余,这表现在无论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是利益冲突问题,其焦点和核心都是企业盈余.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盈余治理的概念,并强调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应该围绕盈余治理这一核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代理成本的一部分,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以修正的Jones模型估算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并利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指数2003-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上市公司治理状况与盈余管理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的完善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并且这种降低主要是由于董事会、监事会、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积极结果。这一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以沪、深两市2007~201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对象,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个视角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代理问题的重要表现,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存在密切关系。该文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沪深两市2001-2006年间的3749个公司年样本,从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董事会特征与监事会有效性四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导致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董事会、监事会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6.
以能源行业为例研究定向增发过程中承销商声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检验我国承销商的"第三方"作用在证券市场的发挥情况以及承销商声誉机制是否完善,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敦促上市公司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为激励我国承销商声誉机制不断完善提供参考。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并指出承销商声誉能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然后,以在2010—2013年度进行定向增发的共56家能源行业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Jones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运用M-W方法对相应的承销商声誉进行计算排名,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单变量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能源行业进行定向增发的各公司均存在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能源行业中,承销商声誉与各公司定向增发盈余管理程度显著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所以承销商声誉对定向增发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抑制作用,承销商的"第三方"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以2002年至2004年的3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研究了以收入平滑为手段的盈余管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应计利润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影响高于现金流,投资者这种认知使得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能够对股票价格施加较大的影响,从而鼓励企业操纵盈余获得更多的首次公开发行以及增配股的好处。并建议从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以及加强信息披露程度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私募股权投资已成为活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因其高度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带来的公司治理优化效应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契约短期性等限制,私募股权的参与并未发挥公司治理优化效应,反而加剧了正向盈余管理;私募股权参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更隐蔽,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兼而有之,且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要高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声誉、是否联合投资等私募股权特征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据此,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在优化公司治理、净化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相关制度设计须兼顾有效约束私募基金因投资契约而做出的短视行为。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高管薪酬如何受到盈余管理后的盈余影响,发现公司普遍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投资收益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水平。进一步研究了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和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低于非国有控股、股权分散的公司。说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薪酬业绩敏感度没有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证券分析师作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重要的信息中介,其所发挥的外部监督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为探索我国分析师关注是否存在外部监督效应,文章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沪深两市A股市场953家上市公司的2007~2010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分析师剩余关注度作为分析师关注强度的代理变量,采用多变量回归方法研究了分析师关注对公司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分析师的外部监督效应确实存在,即分析师通过对上市公司关注,抑制了管理层盈余操纵的程度,进而减少了代理成本,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动机,特别是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经理层和政府参与并购的特殊动机。进而探讨了各参与者的行为动机对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交易价格的影响。论文指出,供求关系失衡以及政府的非市场化动机等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较低交易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后中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同级地方政府、微观主体,这三者之间实质上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中最具有交集的理性变量就是辖区GDP的增长。在地方政府竞争态势下,地方政府会追求更高的GDP增长,其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手段在于选择性的产权保护。当然,地方政府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可能会损害中央政府在全国的整体利益,也可能会危害辖区居民和企业的公共利益。而要改变这种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弊端,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地矫正。  相似文献   

13.
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是由多个契约构成,使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剩余索取权不明晰;高校管理者属于人力资本范畴,是“风险制造者”。而不是“风险承担者”;另外。高校管理者由政府任命,作为代理人。没有形成代理人竞争市场。基于以上主要问题,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明确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职责。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与城市居民在互动中产生了冲突和磨擦,而这种群际冲突的实质是人们把自己看作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而发生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社会类别化是群际冲突产生的认知基础,而相对被剥夺感是群际冲突的基本心理动力,群际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有着利益冲突。要想减少这种群际冲突,就要消除刻板印象,通过平等的接触加强相互了解,并且要运用规范使冲突去人格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独立于管理层与股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司治理领域有关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研究尚存在有效监督、无效监督、战略合谋三种争论。为回答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文章以企业两类代理成本为切入点,从投资组合角度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并结合不同内外情境解释了其参与治理行为的权变观点。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有限注意理论,利用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定义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从投资组合权重与投资组合集中度两个维度,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结合公司内外不同情境,借助分样本检验辩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组合作为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投资行为模式,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双刃剑"效应,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与投资组合集中度在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同时,却以提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为代价。进一步从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高管、控股股东三个方面,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理行为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欠发达地区与存在强权高管的上市公司内,机构投资者加剧第一类代理成本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公司内支持型控股股东的存在,则会加强机构投资者对第二类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运用权变的观点,实现了从以往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向"投资组合集中度"研究的创新性转变,在丰富机构投资者研究视角的同时,为以权变观点看待机构投资者治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上市公司通过引入监督型机构投资者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证监会创新监管模式,运用权变的观点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制定分类引导异质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期,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频繁发生.从冲突主体看,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冲突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两大类型;从冲突形式看,包括经济冲突与文化冲突两大类型.为了实现稳定后方的战略目标,两宋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控制措施,包括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两大类型.但是,由于民族冲突是建立在文化差异与经济利益争夺基础上的社会冲突,因此,这些控制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冲突的发生.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民族冲突事件,成为该地区民族融合的前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遵循市场价格机制与契约治理规则,整个供给流程存在产权委托代理链和价值补偿链。资金流包括卫生费用筹集和医疗服务消费价值补偿两个方向,需方医疗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公利、社会共济和个人付费的多元分摊机制承担;医疗机构等供方通过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事业收入获得成本补偿和合理收益。在医疗保险等第三方偿付机构的介入下,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带来“公域”部门道德风险和“私域”部门市场失灵问题,其激励源于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改革。规范各参与主体的效用目标,加强监管,整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对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增进社会公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冲突的认识与理解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冲突的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群体的工作绩效,如何把握冲突水平是高还是低,抓住工作绩效是区分冲突是否有效的标准。文章针对此标准提出了一套区分冲突是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如何激发良性冲突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拉萨“3.14”事件引发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持续的舆论冲突。这种冲突根源于文明的误解、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历史观的差异,并被国家利益分歧和西方新闻媒体的炒作所激化,以新闻舆论和社会舆论交锋的多种途径和渠道释放出来。现阶段要深刻认识到国际舆论冲突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确国内、国际舆论在西藏问题上的建设性和牵制性,并为随时化解国际舆论危机做好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诉讼产生于法律事实",我们认为"诉讼产生于纠纷"。冲突不同于纠纷,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纠纷的产生。纠纷应当是冲突发生以后的一种状态,是冲突的当事人对冲突发生的原因、冲突导致的结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主观认识的争议。发生冲突的当事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词,形不成一致看法,因此产生纠纷,因此需要中立的第三方居中裁决。诉讼是国家机关解决纠纷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