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与文学历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不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不了解佛教,也不可能准确把握中国古典文学,而文学同样也对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宗教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关联。近年来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相当的重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基督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等,都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有价值的学术论题。然而,对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作理论上细致深入探讨的专著却寥寥,蔡毅、尹相如的《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就是难得的一部深入探索宗教与文学间的隐秘关联的、有理论深度和建树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算起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基督教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但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和佛教传入中国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并不太顺利.直到今天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宗教,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在宗教的理论上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这里原因何在?本文仅从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所面临的挑战,说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化境域中得到发展,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中国近代文学聊城师院教授、博导 宋益乔  人类社会之所以得以历经数千年而其精神之树从未枯萎,是因为在每一个人种的每一个世纪中,宗教和文学这两种精神的甘露总是润泽着其精神之树的根本与枝叶。其实,作为人类精神的甘露,宗教与文学在其自身演进的历程中也存在着相互润泽的关系,尤其是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更成了文学界和神学界常谈不衰的话题。以下,我们不妨就佛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略陈管见,以现宗教与文学之关系于一斑。佛教自传入华土后,便被中国的本土文学所汲取和吸纳,从而使中国文学不断地渗透进佛教的质素。近…  相似文献   

4.
姜桂栩 《文史哲》2003,(5):102-108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 ,是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评论视角。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由于极左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宗教文学研究陷入政治性否定的误区 ,文艺思潮与作家作品被“局限性”设定 ,某些世界文学名著被误读乃至曲解。许多论说至今仍占据着话语霸权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 ,评论界出现了新的批评话语 ,把希腊精神、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与挑战。实际上 ,在构成西方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识中 ,渗透着复杂的宗教思想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其后的人道主义 ,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是浓厚的宗教情怀赋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磅礴的道德激情 ,成就了他们创作的不朽 ;就连 2 0世纪打着反叛旗号崇尚“自我”的诸多现代派作家们 ,也没有放弃过寻求上帝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视角烛照下的文学研究 ,预示了外国文学史重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作为一个佛教徒,致力研究佛教的同时,对基督教也略有研究。他的基督教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从基督教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关系来看,他充分肯定了基督教对欧美政治的影响,但接着认为中国仍无取法的必要。(二)从佛教与基督教的对比方面来看,他认为:佛教乃智信非迷信,但基督教为强信;在形魂关系上,基督教的形魂观较为原始;在解脱或拯救方面,基督教仰他力,佛教仰自力。(三)在教义方面,他认为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圣灵即灵魂。梁启超的基督教观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辨析的错谬之处,但这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兴国本对当时各种宗教考察的一个结果,反映出他们对其他宗教形式初步地加以接受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整个人类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除了作出各自特有的贡献外,又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和汇合。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长期以来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宗教、哲学和自然科学。可以说,不了解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也就几乎无法了解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基督教神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其历史渊源究竟如何?它和古希腊哲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在这些基本问题上,不少西方学者出于种种偏见,将基督教神学阐述成为纯西方的宗教文化现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神学家威廉·英,断言欧洲  相似文献   

7.
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种带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抽象的哲学到人伦日常,无一不打上宗教的烙印。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既有传统的宗法性宗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又有中国化了的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对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借鉴佛道宗教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作一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吸取了基督教的一些仪式和教义,并与中国传统农民思想及儒、道、佛教和民间封建迷信思想交糅融合,创立了太平天国独特的新宗教——拜上帝教。关于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儒家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以及佛教、道教、民间迷信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已作了不少专门探讨。然而,就整体而言,拜上帝教的思想结构层次相当复杂,需要认真展开层次考察,分清主次,辨别源流,这样才能对太平天国新宗教及其历史影响作出全面的认识和估价。本文就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一、拜上帝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客观层次——中国社会的巨大裂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迫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自然经济的再生机制,始终维护着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结构,顽强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佛教与基督教文献翻译,回顾了翻译在这两大宗教进入中国文化后的表现,从宏观文化背景及微观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剖析翻译与佛教在中国的接受和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拒绝之间的关系,论证翻译在一定文化背景影响下对文化传入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随着佛教的流行,佛教思想几乎影响到每个重要诗人的创作,并进一步影响到其文学思想的形成。这一影响过程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佛教往往与道家思想一起影响诗人对文学的审美性进行强调和思考,并由此对抗儒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强调与约束,从而促进了"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和蜕变。其二,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往往处于社会边缘化的诗人建立了良好而亲密的关系:诗人改变着佛教,使佛教由严格意义的宗教转化为文化宗教,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也改变着诗人,使边缘化的诗人找到心灵平衡的支点,更加陶醉于怡情适性的文学创作,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心,对西方启蒙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内在理路作了梳理,并探讨了启蒙的偏差与纠偏问题.论文第一部分概述古希腊罗马启蒙思想的发展、成就与偏差;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思想关系问题上的偏差,指出基督教对希腊启蒙思想的纠偏作用;第三部分指出西方世俗人文主义者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但与传统宗教思想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部分探讨基督教与人文主义融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蒋述卓教授一贯坚持“三个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的治学思想,因而在世纪之交的学术反思与前瞻中,将宗教与文艺创造及理论的关系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生发点之一。在宗教与文艺关系的研究方面,他在实践着这样一条学术路向:佛教与文艺影响研究→宗教与美学影响研究→宗教文化学。蒋先生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2001年,下引该书只注页码)正是他在这一路向上继《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等一系列专著之后的又一丰硕成果。《宗教文…  相似文献   

13.
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本文选择宗教作为文化对比的切入口,并以中西方典型的宗教——基督教和佛教进行对比研究。两种宗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起始于相类似的人类文化,最终却由于“王权”和“教权”之争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张强 《北方论丛》2010,(3):140-143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宗教"与"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肇论》中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支撑起僧肇的佛学理论体系,直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术研究中的西方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吾淳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5期撰文指出 ,中国宗教不像犹太教或基督教 ,其与伦理没有实现充分统一 ,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有这样一些主要原因 :第一 ,中国宗教未经伦理革命 ,这使得中国宗教就其本意来说不可能以伦理的面貌出现 ,同时 ,未经中断的原始宗教品质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并对后来的宗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 ,在中国社会 ,世俗生活承担着主要的伦理责任 ;第三 ,在佛教与道教中 ,普遍有一种与伦理相疏离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与其所具有的知识化特征或倾向密切相关 ;第四 ,中国宗教又有着十分强烈的功利主义品质 ,功…  相似文献   

16.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进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近代文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近代体育运动,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潮流中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的。此后,它逐步取代了传统体育活动,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的发展又和宗教的传播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察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在宗教文化的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应以多角度给予评价。对于它在中国宣扬宗教文化的同时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促进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在西藏传播小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世界三大宗教对西藏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以佛教最为根深蒂固,历史文献及后人研究的论著汗牛充栋,此已无须多言。本文对西方基督教在西藏的传布及其影响作一番粗略的叙述,以供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振东 《船山学刊》2008,(1):123-126
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道教则是显学,并与儒教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基督教和道教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政治和文化的不同,二者又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比较他们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这五种宗教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信徒,在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中的喇嘛教派和小乘教派,在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曾经是全民信仰的宗教,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它们又具有世界性,在许多国家中有相当的势力和影响。我国的宗教,从社会政治方面考虑,涉及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宗教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个需要高度注意和经常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从中国宗教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力求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自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定为罗马国教后,宗教便成了西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苦难的慰藉,对情感的宣泄,对人们不死愿望的满足,使现实中的人有了一种依恋和期许,尤其是宗教教义以诫命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与社会伦理道德重合后就更是深入到了信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的文学,自然而然地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们宗教生活的关照,同时传达出作家及时代的宗教态度。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态度大致经历了由尊奉到批判再到召回的过程。 一、尊奉 中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宗教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