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浒>是一部男性英雄的赞歌,其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少而单薄,但很有研究的价值,在她们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强大的男权话语模式.施耐庵和金圣叹在创作和评点<水浒>女性形象时都习惯于贬损和歧视女性,并以女性为牺牲品来完善男性形象的塑造,本文探究了<水浒>的女性模式并用当代形象学的理论分析了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樊宇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118-120
20世纪80-90年代的女性诗歌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女性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逊于男性诗人的骄傲成绩。尤其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女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引导了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对诗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诗歌在自我意识上的表现,体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本文针对20世纪80-90年代不同时期女性诗歌中的自我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女性广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反映了我国妇女广泛地参与公共生活后的现实,但仍普遍存在着轻视妇女的发展潜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新的品格特征的现象.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道德层面反思女性广告中存在的男权意识现象,让女性广告真正承担起反映良好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展示中国现代女性美好品质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4.
现代女性广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反映了我国妇女广泛地参与公共生活后的现实,但仍普遍存在着轻视妇女的发展潜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新的品格特征的现象。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道德层面反思女性广告中存在的男权意识现象,让女性广告真正承担起反映良好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展示中国现代女性美好品质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5.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思想是以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小他者伪先行论。拉康的先行论,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抢占了我的位置,使我在无意识中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不是我的他物作为自己来加以认同。试图用镜像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电影对女性荧幕形象、社会身份的双重塑造和影响,希望能够拓宽中国电影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正新时期以来,随着消费社会消费语境的形成,整个社会掀起了对个人欲望的重视,身体写作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肆兴起。率先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身体的是诗歌,而在诗歌中,最先进行身体表达的是女性诗歌。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表达身体的女性诗歌出现,这样的诗歌尽管没有后来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以翟永明、伊蕾为代表的诗歌中那样大规模和明目张胆地表达身体,却是诗歌中进行身体表达的萌芽。2000年以来,女性诗歌中的身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一生关注女性命运,他的多部作品浸透着对女性的崇拜,其中尤以《京华烟云》为甚。《京华烟云》被视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刻画的近百个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过半,她们或被褒奖、或被膜拜、或被同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在现代思潮影响下人道主义的先进女性观。但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先进的女性崇拜观念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女性诗歌的发展历程,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女性诗歌不一定是女性主义诗歌。女性主义诗歌深入挖掘女性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黑夜意识等,以身体写作为手段实现其主体性。女性主义诗歌难以挣脱父权制话语,表达的性别意识和身体经验实际上依然还受到男性话语的诱导。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性诗歌的“命名”作为某种话语特征,其表现为身份性的书写,女性诗歌写作关注黑暗意识,通过身体叙事不断消解男权中心话语,并且从终极关怀思考死亡,使得女性诗歌写作超越了自我身份,从而走向了一种更高远的普世写作.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女性小说的足迹清晰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8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体现出注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倡导人性解放,呼唤人道主义的意识,标志着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复苏。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中,重新认识女性作为女人的自身价值,关注女性生存状况,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要内涵。90年代的女性小说则转向对女人自身的价值的探寻,强调性别的差异与对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抗拒父权制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心。90年代末期的女性小说,推崇更为彻底的个人趣味和更为极端的自恋、自虐意识,表现出精神本质的虚无,又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11.
初期新诗是汉语新诗的最早形态,其语言内质是后来任何一种新诗语言形态的必然追溯,因此发生学的意义大于本体论的意义.语言媒介的混杂、外在目的的催生,以及在矫枉过正思维支撑下的对传统汉语诗歌历史延续的彻底拒绝是,导致初期新诗语言繁乱的主要原因.初期新诗很好地完成了告别传统语言表述形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语言问题一直是困扰新诗写作的一个症结。这一话题对于文化转型、纯文学普遍失势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生存与发展尤显重要。在相继梳理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诗语言问题的几方面内容之后,从世纪之交诗坛关于传统、语言资源等论争角度,涉及21世纪初诗歌的语言问题,不仅贯通了近20年来中国新诗的历史;同时,也使这一问题在跨世纪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的延伸和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宋诗的历史地位、审美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大家名家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中小诗人也逐步引起注意 ,重要的诗歌流派得到了梳理讨论 ,诗歌与文学其它门类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与宗教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外部关系”也得到一些初步审视观照。研究视野不断开拓 ,理论方法不断改进 ,研究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长期被隐没的郭祥正 ,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 ,而且喜欢谈诗论诗。郭氏诗论 ,所涉范围很广 ,诸凡诗学、诗体、诗韵、诗法、诗思等 ,皆所涉及。其诗论倡“椽笔发清唱” ,又主“兴寄” ,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宋诗的发展 ,对宋代诗论体系的形成 ,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时少章是生活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的一位诗评家。他看重诗品与人品、创作和时代的关系 ;从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出发 ,推崇盛唐诗风 ,抑制晚唐习气 ;注重师承 ,更强调独创 ;一方面激赏盛唐诗 ,但也不排斥中晚唐诗中那些清新流丽之作 ,表现了博大的胸襟和持论的公允。 相似文献
16.
无论在古典抑或现代文化背景下,师弟子承传都是明晰统绪、接递渊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习惯所称的新时期词坛上,仍然活跃着相当一批传承明晰、词学创作成绩显著的师弟子.他们年辈跨度颇大,自20世纪20年代出生之谢孝苹至60年代出生之郑雪峰俱在其中,共同性则是秉承师教,继替薪火,又时见新异,勠力发展,臻于很高境界,是新时期词坛的主力与砥柱. 相似文献
17.
18.
五四时期的"新诗"与"旧诗"不是一个纯文学的分界,而是一个道德性的判别.在"文/白"、"死/活"、"善/恶"的五四式的论辩框架中,新诗与旧诗发生了功能性分离:新诗被抬进了面向公众启蒙的文化广场,旧诗则退隐为表达私人情趣的精神自留地,现代知识者自觉的启蒙责任感与传统的文人情趣构成了一种对峙的和谐.而正是在五四新文学家对于新诗与旧诗分流又越界、缱绻与决绝的暧昧态度中,演绎着"新与旧"、"常与变"的复杂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建理论的发展就是重要方面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党的意识、“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作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的外国诗歌译者,大都也是早期新诗的实验者,他们将译诗活动视为新诗探索的重要环节,翻译与创作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合而为一。那些白话译诗无论是内在意蕴还是外在形式均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歌,它们大都表现了强烈的现代国家意识与人的观念,文法上具有明显的欧化特征,且对话体作品相当普遍。这些译诗参与了早期新诗实验,为诗人们提供了别样的参照摹本,在情感空间、主题倾向、文体结构诸方面赋予白话诗歌某些相应的品格,加速了早期新诗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