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婚姻、家庭是一组具有序列性特征的社会现象。对于爱情与家庭来说,婚姻既是联接两者的中间环节,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中介作用。婚姻,是家庭得以产生的原因。美好的婚姻产生美好的家庭,不幸的婚姻必为家庭带来悲剧。在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内,家庭是否安定、团结、完善、健康,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是社会形象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婚姻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支配人们处理婚姻关系的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结婚动机上。结婚的动机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从自然因素来看,人们结婚的动机是为了满足性欲和种的蕃衍,这是婚姻的生物学基础,然而,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性生活和种的蕃衍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的。因此,婚姻的动机是受社会因素决定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尔曾将婚姻动机归纳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爱情。这三种动机在不同的时代其重要性是不同的: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则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由此可见,婚姻的动机是复杂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是社  相似文献   

3.
早婚是人们在确立婚姻关系的时间上与社会行为规范的逆反现象,即青年男女在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之前建立婚姻关系。早婚是在一定的婚姻心理作用下产生的。所谓婚姻心理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理想性追求,分为个体婚姻心理和社会婚姻心理。个体婚姻心理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个人意愿和家庭意识的追求。社会婚姻心理是在协调社会成员婚姻生活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要求人  相似文献   

4.
上海流动人口的婚姻、生育与计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上海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1.与上海人结婚的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通过男女间缔结社会契约而建立起特别的、受社会保护的两性关系。婚姻是许多女性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重要形式,“人往高处走”是众多女性婚姻选择的基本原则。9...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姻和家庭关系在日趋完善、丰富多采。但是,与幸福美满的家庭相比,中国相当多的残疾人却处于婚姻和家庭的痛苦之中,帮助他们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过去,由于没有资料,一直没人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1987年4月,由民政部牵头、会同国家统计局、卫生部等十个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  相似文献   

6.
<正> 一部人类婚姻史,从旧时代的群婚算起,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而婚姻年龄观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般来说,婚姻年龄的产生及其演变要受自我因素(生理和生物的)和社会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双重制约,其中,自我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则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经常变化。婚姻限定年龄始于何时?群婚时代自不必说,对偶婚时代大概也是以生理发育成熟为准,不一定由氏族或部落规定一个年龄界限。根据现有史料,我国最早涉及婚姻年龄的记载是《礼记·文王世子》关  相似文献   

7.
孙淑敏 《西北人口》2010,31(1):42-46
论文采用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甘肃省东部蔡村青年男子的择偶困境进行了研究。论文指出,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使得流出地农村青年男子的择偶难度加大:彩礼飞涨,家庭负担加重;凑合婚增多,婚姻的不稳定性提高等等。贫困地区青年男子的择偶难问题成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婚恋方面对于农村的又一次剥夺。应该把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纳入关乎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中来。论文是对有关农民工婚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表现形式是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结合。然而,如我们所知,男女两性间不仅存在生物性关系,而且具有社会性关系,因而,并非所有两性的结合都可称之为婚姻。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结合只有同时为社会正式所确认,这种结合方可称之为婚姻。这也就是说,两性结合的社会规定性是婚姻成立的基本条件。两性结合的社会规定性从世界范围看主要表现在两个  相似文献   

9.
1 招赘婚姻的源渊 有关对婚姻与家庭起源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远古人类进入智人时期后,婚姻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前后经历了乱婚、两合氏群婚、对偶婚姻直至一夫一妻制的转变。人类婚姻制度的每次转变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对偶家庭是以母亲为中心,女子定居于本氏族,丈夫来自其它氏族,实行男到女家从妇而居的一种婚姻方式而形成的。表面看来这是与当前招赘婚姻相似的最早形式,但究其外表和内容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人类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两性在生产中的地位再次趋向合拢,婚姻形式也逐渐发展为一夫一妻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随着社会发展有的壮大、有的消亡,但作为单个家庭都一直在谋求延续和抗争消亡。其中有的有女无儿户为了传宗接代就留女在家招婿上门,首开招赘婚姻的先河。我国云南省纳西族以没有女儿为绝后,家中无女,就抱养养女,或为男成员娶妻,娶来的媳妇就当“家长”或接班人,这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招赘婚姻了。因此我们可以广义地称:招赘是家庭在遇到因子女性别而导致传统意识中的“绝后”现象时而采取的一种婚姻形式。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婚姻现象,而是依附于当前社会传统婚姻之上的、为了维系传统婚姻的一种补救措施。如当前招赘家庭一旦  相似文献   

10.
马磊 《人口研究》2017,(6):16-32
婚姻壁垒是测量不同社会群体通婚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婚姻壁垒究竟有多高?以往研究虽有涉及,但未重点讨论并进行定量测量。文章利用2012~2013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全国调查数据,测量不同教育水平、社会阶层地位和收入水平群体间的婚姻壁垒状况。对数线性模型和序列逻辑斯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婚姻壁垒最高的是男大女小的传统婚配年龄组;阶层婚姻壁垒的强度随着阶层地位的提升而增加;收入水平越高的男女双方结婚的概率越高,相比中等收入及以下群体,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内部通婚概率更高。婚姻壁垒高高竖起,各类同质婚而非交换婚是当前社会婚姻匹配的主要模式,社会不平等通过婚姻壁垒得以塑造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婚姻与心理福利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数据,比较了不同婚姻状况、婚姻质量的群体心理福利的差异,并分析了婚姻状况、婚姻质量对心理福利的影响机制及其性别差异,探讨了家庭代际支持、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单身群体的心理福利比婚居群体差,心理福利也因婚姻质量而差异显著,但单身女性的心理福利好于婚姻质量差的女性,婚姻质量差的男性心理福利好于单身男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婚姻特别是高质量的婚姻对心理福利存在保护功能。婚姻状况对男性的影响较大,婚姻质量对女性的影响较大。另外,代际支持和个体地位也是影响心理福利的重要因素,对婚姻特别是婚姻质量具有替代或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人口婚姻状态(婚姻年龄分布)是社会人口状态的重要组成部份。人口婚姻状态同生育状态(生育年龄与胎次分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这一基础课题的研究并非局限于人口集合婚姻状态的分析,同时也是生育与人口数量分析的基础。其研究价值,还在于揭示作为生物群体的人口集合在婚姻年龄关系方面的自然规律。婚姻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与传统特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家庭年》,全世界的有关团体都以各种文化活动来宣传家庭的意义和功能.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两性结合,在此基础上组成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由婚姻决定的两性关系是夫妻关系.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为社会所重视,社会  相似文献   

14.
古婚姻文化中的优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从本质上讲是男女两性的社会结合。在古代社会,缔结婚姻的动机和目的主要是生儿育女、延续后代。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婚姻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关于优生的科学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是感性的、不完整的,但仍不失为我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缔结婚姻时遵循的隐形规则,是稳定婚姻的基础之一,其实质是一种阶层内婚姻,所体现的是阶层问的封闭性特征。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我国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判定社会地位的标准从政治中轴向经济收入中轴的转变.使在原分层体系下门当户对的婚姻变得“门不当户不对”.因而也使原本稳定的婚姻基础变得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婚姻危机,而在此背景下的离婚率上升,又再次印证了“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婚姻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使用中国双城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考察了晚清(1866-1913年)东北双城旗人移民社会中的婚姻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态的死亡风险存在显著差别,未婚、丧偶和再婚等婚姻状态的死亡风险要高于初婚人口;不同婚姻行为对死亡风险存在不同影响,结婚降低死亡风险,丧偶提高死亡风险。研究验证了婚姻对个体健康的保护机制及其时期效应,表明了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于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光棍在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力量,嵌入到村庄结构中。光棍是弱势的文化指涉始终是乡土社会实践的“非意外结果”。由此,学者通过“婚姻挤压”和“婚姻排斥”导演出光棍的“被迫性”问题。但是,随着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和传统村落社区的解体,光棍的“弱势”意蕴逐渐得以“祛魅”。基于经验调查,本文从“主位”视角出发展开对光棍社会地位的再研究,从经济条件的优厚者、婚姻的高价者、家庭结构中的当家者、人情的积极互动者、关系和资源的拥有者五个方面来呈现出光棍较高的社会地位,打破光棍弱势之迷,光棍只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这样就将光棍研究进一步推向“主位选择”的纵深层面。  相似文献   

18.
婚姻和生育是密切相关的现象。从人口学角度来看,在正常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初婚则是一生当中婚育生活的开始。初婚开始的早晚,平均初婚年龄高低,终身不婚者的比例,都是由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所决定。它们又对生育年龄的迟早、生育子女数的多少等等起着重要制约作用。在研究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化时,不能不同时考察妇女婚姻模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9.
1995年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亓昕婚姻、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除承担着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外,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的初级社会群体。从结构上把家庭划分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三种主要类型(如图1)。家庭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诸因素所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之作用。本文试根据广东省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征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