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当今欧亚大陆上最大的新型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便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尝试以巴瑞·布赞所提出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分析框架,论述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动因,即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内部动力是成员国间对自身安全需求的互动,而外部压力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今后的上海合作组织将朝着"安全共同体"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员国之间要加强"类属身份"的认同,即在成员国之间培育一种"同类感",这对于促进成员国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安全复合体理论”是以区域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的“安全共同体”。本文依此理论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动力,揭示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从“弱安全机制”到“强安全机制”,最后走上在区域一体化推动下形成的新的“安全共同体”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传统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和近代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从本体论上来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之上;从方法论上来说表现为“内圣外王”的人的发展模式;同时,这些理论又具有明显的道德主义色彩。这些传统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理论构成模式和直接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4.
间性理论的原生态--从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提出说诗者面对诗作要"以意逆志",也就是解诗者要以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但孟子却没有明确论定说诗者所用之意,是说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这就留下了文本的未定点,引发了千古不绝的争论。本文以诗的文本作为不同主体间的经验世界的对象,认为对文本底蕴的把握,既要以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也要以解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并在作为对象存在的诗—世—志的多重文本间,达到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与认知。此中既有主体间性,又有文本间性。可见,"以意逆志"说中正含有间性理论的原生态的丰富存在。  相似文献   

5.
“人的安全”观是对以往传统安全观念的升华和超越。它与国家安全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强化的关系。在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构中,怎样实现“人的安全”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间性理论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分别从主体间性、文化间性两个角度来阐释艺术生产理论所蕴含的“间性”理论资源,进而揭示出艺术生产理论在知识谱系上的超前性,为寻求这一理论的当下价值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人的安全"概念的使用,在安全理论研究中引发了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忽视了其他安全议程的道义主张和安全化的具体实践,并加剧了把安全看做是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的危险.因而,"人的安全"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在国际安全研究中缺乏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的安全"在日本备受关注。"人的安全"在于确保人们"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安全的基点从国家安全转向人的安全,意味着安全的重点从军事安全转向社会安全。二战后,在"发展"与"安全"的悖论下,布伦特兰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使得安全成为了与发展并重的议题,而且环境安全越来越成为人类关注的主题。可以说,"人的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的补充,其核心内容是"环境安全"。因此,探讨人类基于和平目标而进行"环境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探讨东亚地区的环境合作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农业经济社会基本处于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缘环境中,几乎在很长的时间阶段内缺乏与区域外的有效交流与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延续性,以及政治经济特殊形态的产生与发展。对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大一统封闭的区域经济体进行系统分析,从理论上推导出投资不经济、总量有限与局部过剩、社会矛盾的几个结论,从而把握封闭区域经济体的内在特征,进而对传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形成理论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是当前区域治理的新型课题,它是区域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后的一种自我救赎式的重新定位。主体间性是区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正当性基础。比例原则作为一种经济性的分析策略,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合理方法。区域立法是区域自我认识的规范,区域检察机关依据《立法法》中的法规审查,可以很好地协调区域间的自我规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理应契合区域主体间性的理念,践行比例原则的精髓,遵循宪法与法律的指引,形成和谐、稳定、繁荣的区域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人类安全议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类安全研究大多局限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主题,如援助机构、联合国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等。近年来,城市地区安全问题、发达国家人口、原住民族、商业利益集团、新全球治理和三方合作等日趋成为影响人类安全的新变量,应该纳入人类安全议程研究范围。其中,跨国公司在冲突管理、冲突化解与和平重建中的角色增进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多行为体治理”与“多层次治理”相结合的组织机制突破了国家间合作的传统谈判机制。总之,只有以社会安全为“增量”,以人类安全为“根本”,以环境安全为“超根本”,同时兼顾边缘群体安全,不断拓展安全建设新途径,才能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人类安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时限问题,非传统安全的客观存在先于传统安全的客观存在,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是后于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而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传统安全问题有时可以让位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探索以非传统安全的手段解决传统安全的问题,对促进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有人认为,邓小平因早年出国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思想,受传统文化影响不大。还有人以邓小平的著作几乎没有引用过传统文化典籍为据,来印证这一点。理论界对此也研究甚少。其实,邓小平作为一位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立体安全观的概念,阐明经济安全、周边安全和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的侧重点,认为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的国家安全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标准金融市场理论体系结构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廓出一个体系结构,并在此结构下概述了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安全观是中国对国际安全理论的重大贡献。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安全理论,必须从挖掘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入手。新安全观的精神实质是天下为公思想,它的逻辑前提是相互尊重,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外交的最高理想———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疾人事业是一件非常实际和具体的事业。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组织对残疾人事业如此重视和支持 ,世界人民又如此关注和积极参与 ,究其原因 ,发展残疾人事业 ,除了具有一般的与直接的作用和意义以外 ,还在于他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久远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广谱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比较了哲学史上3种典型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心灵本体论)与广谱存在论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了传统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征,阐明了广谱存在论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