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新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苏联演变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这是历史的倒退。苏联演变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激烈的阶级斗争,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苏联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把苏联演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苏联演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党提出并执行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是共产党本身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主社会主义"是盛行于当代欧洲的一股理论思潮,它试图融合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各自的优点,从而构建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进行比较,是为了后者更好地借鉴前者所包含的一些合理因素。两者在对民主的重视、强调民主在社会主义中的作用方面有共同点,而在指导思想、民主的性质、民主的最终指向及民主的所有制基础方面具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在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抛出了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正是这一纲领的贯彻实施,引发了社会动乱,使苏共和苏联双双走上了覆灭之路。戈氏的思想和路线给苏联人民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灾难有目共睹,然而时过近20年的今天,我国一些人却重拾戈氏牙慧,提出中国要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主张的性质、动机乃至其可能的后果,有必要对戈氏当年这一政纲的来龙去脉做些回顾。 相似文献
4.
徐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65-69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需要、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解释人性,这是我们分析和推进改革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前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障碍,它不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追求,它压抑了人性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而“人道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我们当前的制度改革应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性要求,这是改革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和平演变”是战后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坚持用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在这种强大的外部攻势和内部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西方又把“和平演变”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我们只有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祝沛章 《今日湖北(理论)》2007,(1)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没有适时地稳步推进民主化建设,实行由集权体制到民主体制的转型。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是文明社会里每一个人的正当诉求,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展,得到民众的体认,资本主义民主观当然会填补空白。苏共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相似文献
7.
李先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有关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的论述,被有的研究者冠之以“民主手段论”,这实际上存在脱离语境、特定指称对象和历史背景之嫌。事实上,毛泽东《正处》一文的相关论述涵盖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两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关于作为目的的民主和作为手段的民主,除了理论上和逻辑上的辩证统一外,以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权为界,也存在前后各有侧重的差异。建国后毛泽东侧重强调民主作为手段的一面,既有理论缘由,也有实践参考和特殊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8.
王洪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8-129
19世纪以来,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理论主张不断更新,至今仍然散发着自身独具特色的魅力.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又有原则上的差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科学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内涵,指出需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协商主体,也就是协商民主与谁协商,协商主体间的地位又是如何;协商渠道,也就是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协商结果,也就是协商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达到什么目的。考察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现状,指出主要问题为人民政协作用有待加强,协商民主缺乏制度化规定及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不严格。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及严格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10.
艾伦·伍德批判了以“后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主张消解阶级和阶级斗争,通过扩展资本主义民主达到社会主义。该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退却,对民主有多重误解,对社会主义目标有多重误判。伍德坚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和历史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但也存在忽视其他革命力量,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杨宏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和社会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障,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是舆论监督的前提。舆论监督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从环境、机制、立法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向文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61
冷战以后世界各主要地区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西欧地区的传统社会党摆脱了冷战结束时的尴尬与困境,到2 0世纪90年代中期力量全面回升,但是进入2 1世纪,有些社会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党重新面临挑战。中东欧地区的社会党尤其是由共产党改建的社会党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执政党和参政党,其执政优势明显。俄罗斯社会民主党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对本国政治生活影响有限。拉丁美洲地区民主社会主义好坏参半,有些社会党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而下台。大洋洲和亚洲地区民主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亚洲两大传统社会党———日本社会党和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王超然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本文认为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民主因其本质特征的同一性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而有着紧密联系,统一战线既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又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且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杨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7-18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思潮中一支重要的理论体系,而民主观是社会党人建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石。研究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形式,对于我们在转型时期推进民主制,建设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良早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1-18
马克思、恩格斯就无产阶级民主的产生和消亡留下了理论遗产。列宁提出由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加强国家机构的管理能力、反对官僚主义等,体现了无产阶级在实践过程中对民主问题的初步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政治建设来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顺利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孟英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4):29-32
苏联由过去长期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与监督机制的政治体制走向另一个极端,大搞民主化,公开化,盲目引进西方的社会民主制度,引起人们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共丧失政治权。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立足于扩大党内民主,必须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步骤有秩序地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谢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40-44
针对形形色色的民主现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现实的民主无论是古希腊雅典民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都从未真正实现过"多数的统治",掌握公共权力及依附于公共权力基础之上的决策权的公共权力人物只是少数所谓的"精英";而理想的民主是公共事务的决策由人民当中的多数来决定的同时,又尊重少数的权力的民主形式。指出在实现人类理想的民主进程中,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杨果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8-10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文章着重论述了“四位一体”的建设、“四位一体”的改革、“四位一体”的目标,并简述了三个“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丁宁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14-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二者之间在理论渊源、形成条件、指导思想、哲学基础、国家观、政党制度、所有制观、价值体系八个方面存在原则区别,并在经济运行机制观、社会福利观、国际政策三个方面不尽相同。我们要划清二者的界限,做好“虚”、“实”两篇文章,积极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