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贤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2-124
鲁敏的小说大致可分为“都市”与“乡村”两类,她的作品关注当下生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零房租》与《隐居图》两篇小说诠释了都市人的“孤独”,而她笔下的孤独总是隐藏在喧嚣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文学研究思路认为,"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更像是20世纪40年代"讲话"精神的拓展和深化,知识分子及其主要栖居地的大学较少进入作家视野,相应的研究也较薄弱,但实际上,当时大学题材创作并不是完全绝迹,只是力量太弱而被人们长期忽视。以"十七年"时期出现的两部影响较大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红路》和《勇往直前》为例,两部作品不同的表现视角代表着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不同的价值取向。《红路》所讲到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更是根据政治需要而作出的简单图解,扎拉嘎胡这种对"红色叙事"的主动认同,实际上代表了"十七年"时期一大批作家的心态。汉水的《勇往直前》一改同时代的《红路》对时代主潮的自觉认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绘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大学活动上,凸显了知识分子对于外界政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于个人意志的听从。总之,作为当代文学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启蒙阶段的代表性作品,《红路》和《勇往直前》称不上完美,但考虑到时代因素,这些不足之处似乎也可理解,而从另一角度说,这些不足也可算作其某一方面的艺术特征,同时,这些不足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和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3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申思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4):158-160
晏杰雄博士《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致力于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专题性和系统性研究,其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新意迭出,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著作闪耀着独创性的思想光芒,其中爬梳整理的大量珍稀资料,也为以后的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5.
马梅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4):104-106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通过主人公杜仲在文革中的一段离奇经历和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生命个体遭受社会、他人以及文化挤压的生存状况和没有归宿的悲哀困境,借以观照个体、思索生存,并审视、反思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谢廷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5):155-157
长篇小说《芙蓉风》1999年出版以来,《文艺报》已作过专版讨论,著名评论家曾镇南在此次讨论中发表了《几摩红楼,别是一楼》的评论文章,给予极高的评价,作者郑君华从60年代中期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就立志创作并开始构想《芙蓉风》这部被评论家认为“有《红楼梦》韵味”的作品,30年磨一剑,缍在世纪末奉献出这部沉甸甸的长篇巨作。 相似文献
7.
祁和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49-55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第三地晚餐》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作品中驴、羊和晚餐三个意象反复出现,驴和羊象征忍辱负重、弱势的女性,晚餐则代表两性之间的爱。小说背景阴郁、繁杂,基调苍凉低沉,小说结局男女主人公都重返家庭,共享美味的晚餐,表明作家的温情主义世界观和传统的婚姻观使她对建设和谐的男女关系依然怀有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8.
刘成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31-137
在《金色河流》中,鲁敏以魄大气象通过财富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完成了从人性探究到现实书写的美学转向,实现了对当代中国大时代故事的在场书写。《金色河流》标志着以鲁敏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与在场者开始以文学来处理时代大问题,并谋求在历史与时代之中确证自己,这既是重大的文学事件,也是重大的精神事件,更是文学经典化的必经之旅。 相似文献
9.
LI Jian-rong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由喧嚣归于沉默,甜蜜变得咸涩;由华艳降落空寂,幽香化为轻淡。由人生的快意回到心觉的哀伤,是审美的极致,也是人生的悲壮,是历史的循环,也是文化的旋荡。由小说的本位出发建立一个封闭而开放的艺术系统,传达这些复杂而单纯的审美感觉,创造现代与古典兼具的文学形象,是蜂巢语体强劲的艺术功能,也是马步升长篇小说《青白盐》的艺术特色。本文围绕着蜂巢语体与长篇小说的辨证关系,对现代小说叙事的外部边界和内在属性作了深入思辩。 相似文献
10.
甘浩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晏杰雄博士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是一部富有挑战性的学术著作。为了解决诸多难题,作者极力廓清本书选题的边界,澄清"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等核心术语的学术含义,搭建了坚实的话语平台,问题意识清晰。整部著作论述扎实而平易,论及的问题具有生长性,显示出较强的前沿性特征,是一部较优秀的学术新锐之作。 相似文献
11.
曲春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征,一是数量的剧增,再是文体形式的激变。黄忠顺的《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察》大约是立足于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资源之上对长篇小说诗学问题给予专门思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它以深具文学史背景的当代眼光,在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宏观走势给予独特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剖析了这一文体在处理哲学、呈现神话、表现寓言、传达历史,以及情节模式的颠覆与重建等方面的诗学作为。当老派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学话语已无力与当代那些于艺术上有所作为的长篇小说创作达成交流的时刻,这是一项事关我们面对当代能否开口言说和如何言说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当代长篇小说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陈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19-222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合乎一定逻辑的结构。乐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段落,根据段落形成的规律性,寻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框架。对于"结构"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是指音乐的空间结构,即我们常说的音乐的"织体";另一方面则是时间结构,我们常称为"曲式"。永儒布《交响乐作品六首》的曲式结构具有不拘一格的创作特点,他认为:"作品的曲式不应该受到各种框架的局限,这样不利于作品的整体表现,作品的创作应该符合作品内容的需要,提前将其做了框架约束就达不到完整表现音乐的目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在创作中就不遵循规律了,而是在遵循结构规律的同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自由地发挥,将作品内容在相应的结构中展现得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4.
陈丹妮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88-91
曹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接受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从而走上话剧创作道路,从其代表作《雷雨》《北京人》的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刻画和戏剧语言几方面,可以看出曹禺话剧创作的民族化过程。曹禺为中国的话剧艺术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努力,对戏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曹旦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4):12-14
洞庭湖的美丽即将消亡,即使我曾经见过也只是擦身而过;当我目送她的背影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渐行渐远。我的长篇小说《白吟浪》不只是一条用珠玑串起来的项链,更确切地说,她是一个花圈、一个花篮、一首挽歌,用来祭奠美丽而伟大的洞庭湖。 相似文献
16.
王金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70-72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曾经长期被现代文学界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并不合乎历史事实。沈阳出版的《盛京时报》前此就已发表了穆儒丐的白话长篇小说《女优》、《梅兰芳》、《香粉夜叉》,以及冬斋的白话长篇小说《糊突谈》等。这几部长期被人忽略的作品,其水平绝不在五四以后逐渐成熟的不少白话长篇小说之下。因此,我们虽不敢也无意断言它们才是最早问世的所谓"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顶"桂冠"也决不该归属于《冲积期化石》。 相似文献
17.
18.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23-130
《废都》现象《秦腔》视阈《山本》问题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研究中三个重要抓手,本文以之为中心,探讨其长篇小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废都》批评中,呈现出誉毁相参,查禁与再思重评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批评者前后迥异、判若两人的批评立场与批评姿态,令人不禁感慨批评者的风骨。在《秦腔》批评中,传统(乡土)文化与叙事艺术是最主要的两个既定视野,但作品的世界性因素却缺乏贯通性的追索,说明我们的研究视阈有待进一步打开。《山本》问题,暴露出贾平凹创作中早已存在的顽疾与读者的时代病。对于前者,迫使我们思索批评的意义;对于后者,告诫我们需要健康的批评生态,需要负责任的文学批评,需要实话实说,真诚坦言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9.
苟丽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0(3):107-116
文章以两位编辑高克毅和宋淇在校订出版杨绛著作《干校六记》英译本期间与译者葛浩文、作者杨绛、读者刘绍铭、出版社社长唐纳德·埃尔古德之间的85封私人纸质通信为基础,回顾了从发起翻译该作品到译作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编辑承担的职责及所作的贡献,揭示了编辑隐身译作背后被遗忘的现状,提出了编辑主体性这一长期被翻译学界忽视的议题,论证了正确认识、评估编辑主体性对译作海外出版传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溪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67-69
蒋韵的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通过潘红霞、“幸福”和拓女子三个人物的各自不同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纯精神上的完美的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带有作者对理想爱情和现实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