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随着汉语"X族"表达式的流行,"X族"已然成为一个能产性颇高的构式。而学界对短语构式却缺乏关注,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族"的构式特征及其认知机制。"X族"为嵌入式的短语构式,具有构式完型效果,指别共有X行为特征的人群;认知机制上,"X族"构式主要涉及认知隐喻和转喻、以及社会、认知与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X无可X”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结构。它不仅在结构组成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感情色彩方面基本上倾向于贬义,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结合语料库,从构式特征对“X无可X”结构进行考察,利用“多重压传观”揭示其认知生成机制,认为该构式是由拷贝构式、否定构式、四字格构式等多重压制以及承袭“忍无可忍”的用法中概括类推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和微博出现了一类汉语新词汇"神X",比如神回复、神救场、神逻辑、神准等新表达。目前,不少学者从构式语法角度解析了各种汉语新词汇的认知机制,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只有三篇文章关注了"神X"新构式,且都只从语用层面浅析了这一构式。因此笔者试图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这一异常的或边缘性的新兴语言现象,解读其句法结构、构式语音语义特征以及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即构式和组成成分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压制。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此构式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语音语义结构,并且在构式压制、词汇压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压制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独立的构式,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基于“X什么X”构式的多义性,构拟该构式语义类型的层级网络,即“宏观—中观—微观—构例”的图式层级。主要通过历时条件变化等历史证据、频率、语义—语用功能、稳固性四个方面进行原型解释。  相似文献   

5.
历时构式语法框架下结合宏事件理论管窥"XP到C"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化过程,发现:(1)基于语言实际使用情况,"XP到C"构式网络承继两个子图式构式"VP到C"及"AP到C";(2)"XP到C"构式在历时演化中不是单向线性发展,而是宏观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变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两次构式化及四个时期的构式演变关系;(3)宏观构式层现网络中由词汇构式"到"向"AP到C"构式的两次构式化过程分别受事件融合和构式压制的认知驱动。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对宏事件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对汉语宏事件的认知识解,并为其语用效用提供历时理据。  相似文献   

6.
“X都X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达形式,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基于语料库对“X都X了”这一构式的句法特点、意义及其前身进行研究,研究显示:“X都X了”中变项“X”多为单音节的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趋向动词以及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受构式中固定项“都”和“了”的影响,该构式具有“完成义”,同时根据具体语境还具有“劝勉”“强调”“感慨”“无所谓”等意义。与其前身构式“都X了”相比,两者之间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变项“X”的选择方面存在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习语构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点,但是相关文献表明,方言中的习语构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探究重庆方言习语“遇得到(X)”构式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和认知理据;分析“遇得到(X)”构式的构件组成与语音、句法、构式义及功能等语言特征;从历时角度探析该构式的演变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话语选择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遇得到(X)”构式形成的语言理据包括过度分析、不足分析和隐性分析,其非语言理据包括具身体验性、认知经济性和语言生态性。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框架下的语法研究近来在汉语学界方兴未艾,然而囿于种种因素,对该理论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和偏差。在认知语法的视野下,通过辨析构式的经验基础确定构式意义的来源,并针对张伯江对专有名词存现句现象的探讨,从构式角度对该现象尝试做出新的阐释,进而确立专有名词存现句所独属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和谐X”构式固化特征较明显,能有条件进入变项“X”位的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性质的成分以及一些特殊结构,从而形成了“和谐X”构式网络,共同体现着认知上对阐释对象某种参与者角色集合的凸显和角色之间互相协调的空间状态的构式义。而促使该构式形成的动因,既有构式本身发展的原因,亦有认知上的和语用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Goldberg 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分析,但是他们对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尚不系统完备.以 Goldberg 的论元结构构式语法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分析,指出了不同的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不同互动方式,把各种致使移动构式联接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并分析了各种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的联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9年,"X千万条,Y第一条"结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当年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根据语料分析发现:"X千万条,Y第一条"结构对称,容易上口;构式中"条"与X、Y搭配灵活,提高了这个构式的适应性,"X千万条,Y第一条"成为一种修辞构式。其含义突破了字面的意思,整个构式语义需要重新解读为"在众多存在的X当中,Y是最重要的",表达的语义重心是后一个分句。说话者通过夸大背景X,而使焦点Y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其认知机制符合人们对世界感知的"图形——背景"心理模式和人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认知语用机制。该构式广泛地被使用于新闻标题、广告、标语等领域,给人警示、建议、提醒等。  相似文献   

12.
单宾语句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式是语言象征单位,是在使用中固化了的形义匹配体.用认知构式语法来观察汉语单宾语句,可以发现它有两大类构式:(1)基本构式,为相对封闭的微观动词实体构式;(2)复杂构式,为相对开放的宏观功能构式.所有构式都可能泛化而形成一构多义.基本构式可以独立构句,也可与复杂构式整合起来共同构句,整合过程中双方有复杂的互动作用.因为单宾语句中有很多复杂构式可以介入,所以句子呈现出多样的题元配置,是汉语构式网络中独特的复杂局域.从历时上来看,构式的形成和发展与使用有关.用认知构式语法可以对语言运作系统做出独特的全面观察和统一解释,也可以看到汉语运作系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剖析"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基础,发现行为动词"死"的认知语义不能道出其构式实质.该构式的生命力在于"死"前后的微观论元组合,如果将其放在宏观构式中进行考察,其认知语义内涵会更加明确.这种构式可概括为"NTVN",其魅力在于它所产生的构式后果超出了人们的常规认知期待,导致人们情感的自然移情流露.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常见"A如B/X如Y"式比喻,这种格式是一种修辞构式。从汉语修辞史的角度看,"A如B/X如Y"式比喻的形成依赖于汉语辞格的演进、诗歌语言的发展和比喻功能的凸显。"A如B/X如Y"式比喻具有构式的稳定性、使用的复现性和功能的特定性。从构式的内部特征看,"A如B/X如Y"式比喻有常式和变式两类,其中两个比喻词也有分别居七言诗句的第二字和第六字、第三字和第六字两种情况。从节律上看,由于比喻词所居位置不同,诗句中词语粘凝方式也不同。"A如B/X如Y"式比喻在喻体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构式化是语言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X了"用作反预期类话语标记的构式形式主要有"完了""坏了"和"糟了",其构式化动因和机制包括句法位置、经济原则、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从构式义的不可预测程度和构式语言结构的紧密程度视角来分析,话语标记"完了""坏了"和"糟了"分别具有高级、中级和低级的构式化等级。反预期类话语标记"X了"的构式化等级差异主要源自"X"语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Lakoff和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式作为形式-意义/功能的配对体是规约化的产物,具有抽象程度的差异。构式为词汇的组合提供框架语义,而具体词汇提供微观语义内容。构式和动词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动词适配说"来解释:动词进入构式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动词和构式的句法语义兼容即适配,冲突则需要压制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关注"有X有Y"结构中互为单音节反义词的X和Y共现情况,结合语料,从认知参照点和转喻视角探讨该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多个反义词共现构式"有X有Y"并列时,可通过重叠达到增量效果;当二者为相对反义词时,凸显度较高的X与Y可以视为通达目标实体的参照点;无论二者为相对反义词还是绝对反义词,X和Y均可指代整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英语让步构式“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简称JBX-DMY)的研究一直未能解决认知识解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将识解操作视为认知基础,通过COCA语料观察,描述了JBX-DMY的识解方式、识解视点和识解方向,并提出在识解过程中存在“隐喻-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方式主要为顺序识解和同时识解;(2)该构式允准各种识解视点,但对识解方向有所限制,体现出部分能产性;(3)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涉及“隐喻-转喻”机制。另一方面还将JBX-DMY与汉语让步构式“即使X,也Y”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类似的识解方式,但识解特点存在差异①。   相似文献   

19.
"大[X]的"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构式.该构式中,"X"多为时间名词,少量空间、职务名词,其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含有顺序义;"大"表示该时间空间范围内在某些特征方面达到较深的程度;"的"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大[X]的"表示该时间或空间范围内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同时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负面情感."大[X]的"的构式化过程为...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文章梳理出"X侠"构式的典型构式义和非典型构式义。其形成和演化机制与"侠"字字形体势的演变、"侠"的语素化以及基于语用的类推有关。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较少充当主语和定语。"X侠"构式的变项"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X侠"构式具有主观性评价功能,最近发展出了讽刺、批判等语用色彩。此外,"X侠"构式的认知机制是变项"X"与"侠"分别构成的概念空间整合而成的结果,包括单向型概念整合和双向型概念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