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在1940年代以政治批评为主体的作家批评氛围里,执着于探寻艺术之美的唐浞,以“人”为主题兼及现实关怀的批评实践和形象诗化的抒情性言说,实践着自己作家批评的幻关追求。显然,正是用这种深情歌吟自己美学追求的批评文字,唐浞在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跳动脉搏中,为1940年代的作家论舞台留下了一位幻美诗人绚烂而璀璨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2.
"九叶派"诗人唐湜是诗学修养比较宽厚的诗人。他广泛继承、吸取了中国文人诗歌传统、民间文学营养和现代派诗歌资源,形成了卓有特色的个性浪漫主义追求。即使在困厄之境,他仍执着地追求纯净的诗美,坚持"幻美之旅"。《划手周鹿之歌》是其一生中最精彩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沉郁的牧歌情调、鲜明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性,多方面地显示了诗人个性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唐湜的诗论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诗论力求解决中国新诗理论发展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力求平衡,以实现新诗发展的多向"合流":唐湜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追求完美的个性诗艺表现;他主张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无痕融合,真正实现在新诗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失传统诗学的精华,也能适时吸纳西方现代诗学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探寻鲁迅的现代版画批评所蕴含的先锋派观念和立场,不仅对中国现代版画具有形塑作用,而且构成了先锋派理论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部分。首先,鲁迅持有反主流传统的先锋立场,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现代版画的媒介独立和技艺创新,提出创新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民族魂魄的艺术观念。其次,鲁迅对艺术教育和启蒙大众的作用深信不疑,认为中国现代版画既有吸引大众的魅力,也有改变大众的本领,指出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加以创新利用,同时必须从自然和现实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有力之美"的艺术。最后,鲁迅对艺术的未来维度十分重视,坚持艺术对现实的批评和建构的双重性,强调革命时期的艺术对于现实的批评作用更为重要,而后革命时期的艺术彰显的是对于新社会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美术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纲领是: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以现实主义为根本,以战斗的"力之美"为主调,提倡艺术多样化,在继承借鉴中求创新,并提出了既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放性批评标准。鲁迅的美术思想来自现实,指导现实,又超越了现实,指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对当今的美术乃至整个文学艺术创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3,16(3):14-17
艺术学由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学构成。艺术批评学又应包括艺术批评原理、艺术批评史和门类艺术批评研究。艺术批评原理尚属空白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能进入各门类艺术本体批评的"通才"匮乏;艺术学基础理论原创范畴匮乏;艺术批评价值体系匮乏;艺术批评思想性、科学性追求匮乏。艺术批评原理是艺术批评实务的思想基础,是艺术批评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潘道正 《兰州学刊》2009,(5):172-175
波德莱尔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从中发掘出特殊的美。丑恶的现象从进入诗歌到成为审丑对象有其必然性。追求唯美必然排斥道德目的,丑恶的现象得以冠冕堂皇地进入艺术;现实本质上的丑恶及其发现,强化了艺术表现丑恶的合法性;而通过象征则从“恶”中升华出了关的“花”。  相似文献   

8.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独立学科,艺术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考察中西艺术史,艺术主体观照现象世界并由此形成的经验图式乃是其特殊的精神活动的一面,是存在于艺术系统范围之内的"艺术之现实";艺术之现实有其精神性、结构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由艺术主体精神观照的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等不同视角所造成,并且决定了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心理性和艺理性;而艺术之现实的"真实性",不是实证科学性的,而是艺术之现实自身的规定性,亦即"艺术之真实".  相似文献   

10.
雅俗论在宋代诗话批评中首次得到充分地展开 ,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高标去俗崇雅 ,将其视为诗作审美的普遍美学原则 ;二、辨分雅俗之别 ,执着于从不同角度对两者本质内涵及其特征展开论评和界定 ;三、倡导以俗为雅 ,探析从内在接通雅俗的必要性及其所内蕴的艺术审美机制。这深刻地影响了有宋以来的诗歌实践及其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1.
心性和谐之美与天道和谐之美──考察程朱学派美学思想的核心维度荆成两宋是我国文化思想的繁盛期,其间以对后世影响深巨的理学为最盛。前理学时候,宋儒倡言“道统”,但还是执着于现实层面的,即以孔盂的仁义道德来教化社会。至学际天人、学至圣人的理学人物,则发展到...  相似文献   

12.
理性的倾斜——茅盾文学批评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决定了茅盾文学批评偏执于文学创作的客观与理性,把一切 都放在“实用”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在茅盾看来,革命是事业,文学是手段,他从未完全沉 醉于艺术的审美王国,他的批评理路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追随着和配合着 政治斗争。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后,更加注重从阶级分析 上把握作品,过分强调题材对作品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对“实用”的倾心,对客观与理 性的推崇,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使茅盾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舒徐有致而呈现着 矛盾的驳杂状态。  相似文献   

13.
施军 《北方论丛》2005,1(2):26-29
中国现代小说象征批评与实践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象征批评尝试,30年代的散点式多向度批评繁荣,到30年代中后期较为成熟的以象征为主要视角的批评家的出现,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批评艺术之河.这一理论批评推动了现代小说象征品格的确立,促进了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围绕《西厢记》结构艺术展开的批评,集中呈现和充分展示了清代戏曲结构关学的构成要素与理论成就。其中既包含了从性格逻辑和情理逻辑角度追求情节设计内在必然性的要求,又有通过对立言之体和剪裁之美的揭示和分析,凸显和强化结构美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的意识,是了解和研究清代戏曲结构艺术及其批评标准的典型窗口。  相似文献   

15.
一从审美角度考察,形象具有三种基本存在方式,即作为现实美而存在的生活形象(物象),作为艺术美而存在的艺术形象(艺象),以及作为想象美而存在的鉴赏形象(心象).前两种存在形态,人们早已予以足够的注意,但是,如果忽略了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中介环节一一想象美及活动于其中的鉴赏形象——的研究,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必将变得异常简单、刻板而枯乏.全部关系似乎压缩为干巴巴的两句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应该反映现实并积极作用于现实.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与真理张之沧(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08)在有的人看来,以表达美为实质内容的艺术与真理相距甚远,所以艺术可以随心所欲、瞎编乱造。尽管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摹仿主义、表现主义、写实主义都曾主张艺术要以现实为基础,以事实为根据,美应该...  相似文献   

17.
周新顺 《文史哲》2008,(3):119-124
"误读"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的批评术语,常常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错误解读"而致误用和滥用。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中的"误读"说是20世纪西方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解构主义等文论流派逐步发展的产物,其要义恰是以颠覆传统的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否定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鼓励文本的多义阐释。"误读"说的理论价值不在于解构主义者"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武断教义,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启示,表明了一切阅读都具有误读性,一切既有的、哪怕是权威的批评成果都是非完美的、可质疑的;批评因此将不再是一种妄图直达意义和真理之"彼岸"乌托邦式追求,而是一种执着于"此在"的严肃而无止境的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盛唐送别诗虽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而成为历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近十年国内的研究来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审美的视阈进行全面审视的成果却不多见。从审美视阈看,盛唐送别诗主要体现为"彰显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品格"的离别者形象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之美、"化自然之理为艺术之理的"构思之美及诠释"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批评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创作的真知灼见。虚静观贯穿于他整个文学创作和批评当中,这与老庄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的创作没有被现实的人和事所拘束,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文章的形式之美;他的批评没有先见的理论指导,全凭对创作的感悟以美文的形式诉诸读者,其中包含不少珠玉。他的文学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虚静”论,对此的研究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20.
“实用生态批评”对“实用”的追求,强调面向生态问题和生态实践的现实,显示出与杜威的经验论哲学和美学的紧密联系.它们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关怀的主题,主张以生态进化论为生态思维的科学基础.杜威关于用自然化的智慧通过控制的艺术实现生态理想和关于作为艺术的“一个经验”的生命内涵的思想,对于当前生态批评的实践之维和文学——审美之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调面向现实的生态批评,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和吸取杜威美学中的生态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